吕国悦;孟宪英;王广义
在2001年WHO分类中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被划分为MALT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本文作者就其病因、遗传和病理学近年来的进展状况作一论述.
作者:陈定宝;杨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高空飞行突发事件造成的急性低压缺氧所导致的呼吸、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近年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模拟重度低压缺氧对机体微量元素的影响未见报道.本文作者对小白鼠进行了7 km急性低压缺氧对肝脏、脾脏微量元素影响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贾镭;高梅;马洪波;李永进;杨中万;王咏梅;王长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胶原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s,加入不同浓度的Hcy,通过3H-脯氨酸掺入、α1[Ⅰ]型胶原测定观察Hcy对VSMCs胶原合成的影响,并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其对α1[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Hcy促进VSMCs的胶原合成及α1[Ⅰ]型胶原mRNA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Hcy促进VSMCs的胶原合成,可能是通过促进α1[Ⅰ]型胶原mRNA表达实现的.提示Hcy促进胶原合成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王金凤;任立群;李广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扩张延长周围面神经的水囊合理注水量与延长值.方法:使用组织扩张器对3组(每组10只)兔面神经行一次性扩张延长,水囊注水量分别为4、6和8 ml,注水后保持5 min.注水前后分别进行肌电测定;并在光镜、透射电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3组延长值分别为9.22%、15.00%和22.10%.前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神经扩张前后相比无明显差别,第3组则比延长前明显减慢.前两组轴突密度扩张部与正常神经相比无明显差别,第3组密度明显降低.前两组神经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正常,髓鞘为圆形,排列规则,第3组束膜间有血管扩张、间质水肿、出血及脱髓鞘变化.结论:兔面神经一次扩张延长的水囊合理注水量为6 ml,延长值为15.00%.
作者:刘鸿飞;张伟;徐勇忠;张宇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分析102例心胸比率≥0.70大心脏瓣膜病人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全部应用人工机械瓣膜,手术施行了单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成形;联合瓣膜置换.附加术式为保留二尖瓣装置行二尖瓣置换,左心房折叠缝合及部分切除.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占同期手术病例的4.9%,晚期死亡7例.长期生存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胸比率平均缩小0.19. 结论:大心脏瓣膜病人经围术期全面、确切的心肌保护,同时行改进的心脏瓣膜置换技术,完全可以得到救治,近、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缪文瑞;张曙东;许日昊;王天策;朱志成;王春光;李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以射干提取液为质粒消除剂,对铜绿脓假单胞菌PA11株R质粒进行体内外消除试验,使消除子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取射干水煎剂对PA11株进行小抑菌浓度(MIC)试验,统计MIC50和MIC90.结果:射干水煎剂对PA11株MIC为31.25 g*L-1,MIC50为7.81 g*L-1,MIC90为15.62 g*L-1.结论:射干于体内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作者:于军;于红;肖洋;吴春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干扰素α-2b(IFN-α2b)联合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骨髓纤维化(MF)红系祖细胞(CFU-E)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法对20例MF患者CFU-E进行观察.结果:单用IFN-α2b对MF患者CFU-E有明显促增殖作用;与EPO联合时其促增殖作用更加明显,使MF患者CFU-E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IFN-α2b联合EPO对MF患者红系祖细胞具有显著促增殖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袁长吉;王建伟;高素君;姚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障碍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的康复.作者阐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障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平衡评定方法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认为平衡评定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贞兰;刘世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时定量取样,在各自的λmax处测定其A值,计算百分含量,判断两者配伍后的稳定性.结果:将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及利巴韦林注射液同时加入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5%及10%葡萄糖、5%葡萄糖氯化钠等输液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稳定的.结论:甲磺酸培氟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配伍应用于上述各输液中.
作者:倪海镜;戴维群;徐丽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术中亚甲蓝染色法鉴别乳癌前哨淋巴结(SLN)在制定乳癌腋窝淋巴结清除范围中的作用.方法:术中癌肿周围注射亚甲蓝,找到蓝染淋巴结为SLN,余为非SLN(NSLN),经病理检查确定有无淋巴结转移,有转移者为阳性.结果:52例患者中发现SLN46例,检出率为88.5%,发现108枚SLN;在SLN阳性的18例中NSLN也阳性者10例,阴性者8例;在SLN阴性的28例中NSLN也阴性者27例,阳性者1例;SLN活检(SLNB)预测腋窝情况的灵敏度为94.7%,假阴性率5.3%;检出率与肿物大小、位置、病理类型无关.结论:SLN转移情况基本可以反映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SLNB有望成为指导N0期乳癌腋窝淋巴结清除范围的方法.
作者:姜义;张弘;关文曾;徐景伟;孙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安氟醚麻醉时不同胸肺顺应性(CT)对安氟醚肺泡浓度(FA)的影响.方法:90例非开胸手术病人按CT不同分为A、B、C 3组,记录在氧流量为1 L*min-1及安氟醚挥发浓度为1.5 vol%时FA的变化,观察时间为20 min.结果:C组的FA在所观察的各个时间点,都明显高于A、B两组(P<0.05).结论:在安氟醚麻醉期间CT良好者,FA上升较慢,而CT差者,FA上升较快.可能与年龄及肺部病变有关.
作者:杜柏山;段立波;夏继荣;刁伟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药物注射、射线照射、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129例患者.结果:药物注射有效率为83.9%,β射线照射94.3%,手术+药物注射84.6%,手术+β射线照射96%.结论:瘢痕疙瘩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方法.
作者:刘鹤松;赵自然;林承赫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顽固性咽部溃疡( RPU)患者咽部组织粘膜炎细胞的病理意义.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随机检测36例RPU组溃疡粘膜的HLA-DR抗原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PU组溃疡粘膜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符合RPU的诊断,病变粘膜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异常表达HLA-DR抗原.结论:RPU患者溃疡粘膜HLA-DR抗原的异常表达可能在递呈抗原及启动局部免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RPU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局部免疫反应.
作者:滕博;金春顺;辛丁;李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提高人免疫缺陷病毒Ⅱ型(HIV-2ROD)gag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量.方法:研究了转化子生长的培养条件,包括不同的甲醇诱导浓度、诱导时间、溶解氧、摇瓶转速及不同pH值对人HIV-2 gag表达的影响.表达产物进一步通过盐析和Sephadex G-100分子筛层析柱层析分离纯化.结果:佳表达条件是1.0%甲醇诱导,诱导时间3 d, 大于85%的溶解氧,摇瓶转速250 rmin-1,pH6.0~6.5,目的蛋白表达量达到21 mg*L-1.同时,经纯化后得到了纯度大于95%的目的蛋白.结论:获得了HIV-2ROD gag重组蛋白在巴斯德毕赤酵母系统中分泌表达的佳表达条件.
作者:李子健;金宁一;江文正;张立树;赵健绮;金洪涛;王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双阑尾畸形是十分罕见的外科疾病,双阑尾炎更为少见.近本科收治1例双阑尾炎患者,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王贵民;刘永利;张再夫;魏善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后1、3、5个月进行视网膜石蜡切片的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实验.结果:bFGFmRNA从3个月开始有表达(78%),5个月时增加至89%,bFGF蛋白质也从3个月开始有表达(56%),5个月时增至89%.结论:bFGF在糖尿病大鼠背景期的视网膜病变中有表达.
作者:宋鄂;施小茹;常秀琴;吴家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交感神经切除术(SM)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价值.方法:1990-2001年间对48例TAO病人施行了SM,其中3例施行了双侧手术,共51条肢体.其中Ⅰ期10例,Ⅱ期34例,Ⅲ期4例.结果:10%达到临床治愈,62%达到基本治愈,28%明显好转,远期效果突出,特点是降低了截肢率.结论:选择性腰SM是治疗TAO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琦;赵文光;王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1991年2月-2001年12月共收治肠梗阻病人468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275例,男152例,女性123例,年龄16~76岁,平均为51.3岁.
作者:李柏文;张利群;严智勇;赵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72例糜烂型足癣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临床表现及真菌检查符合浅部真菌病的诊断,其中男49例,女23例,平均年龄37.6岁.病程1.5个月~23年(平均6.4年),53例患者曾用多种外用药反复治疗但效果不佳,易发作.
作者:宋雪英;攸连秀;卜亚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张力带钢丝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经验.方法:对肩锁关节脱位Tossy分类Ⅱ°和Ⅲ°的66例病人,68个患肢进行手术治疗,采用张力带法固定,随诊3个月~6年.结果:优64例(66个患肢),占97%;良2例,占3%.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固定牢靠.
作者:赵毅;牛丰;胡春明;徐莘香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