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巨;孙鸿斌;刘浩宇;刘学忠;谢延祥;苏文彪;张屹阳
目的:探讨兔骺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条件及甲状腺素T3诱导其转化的可行性.方法:借鉴软骨细胞培养法进行兔骺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利用T3使其在体外发生转化,采用组织学、电镜、MTT比色法、免疫组化等多种手段动态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 结果:兔骺软骨细胞生长良好,合成了大量的软骨基质,同时也证实了T3可以诱导骺软骨细胞体外转化.结论:兔骺软骨细胞可以体外培养,甲状腺素具有体外诱导转化作用.
作者:徐执扬;刘建国;徐莘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部分性癫痫和全身性癫痫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建立局限性、全身性惊厥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惊厥组大鼠前脑结构内FOS蛋白表达量及分布状况. 结果:无惊厥对照组大鼠仅于皮层偶见FOS阳性细胞,局限性惊厥组大鼠皮层、尾状核、杏仁核和丘脑见大量FOS阳性细胞表达,全身性惊厥组大鼠海马、皮层和丘脑见FOS 阳性细胞大量表达.结论:局限性惊厥是由整个皮层高度兴奋机制实现;全身性惊厥泛化部位为齿状回-海马,皮层的兴奋是继发于海马结构.全身性惊厥与局限性惊厥是两种类型的惊厥,不是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
作者:傅玉;赵丛海;王金兰;房向阳;田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年来,在小切口重睑术的基础上,采用保留与切口垂直方向的直径在0.2 mm左右的血管,并保护切口下缘真皮血管网的完整性的术式,产生良好的效果,使肿胀减轻,并缩短了肿胀恢复时间.
作者:聂晶莹;宋井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胡芦巴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效果.方法: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大鼠糖尿病后给予胡芦巴治疗,观察其对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肾脏指数、肾小球体积及肾脏病变的影响.结果:胡芦巴能减少尿蛋白排泄率,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减轻肾脏病变程度.结论:胡芦巴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病变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石艳;苗春生;李才;张秀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资料与方法①一般资料:2000年1-12月,本院共分娩9023例,胎盘早剥44例,发生率0.49%.
作者:申明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①病例:患者,男,35岁.因被人用刀砍伤头部、右面部及右耳,头颅顶部多处刀砍伤,伤口长2~8 cm.右面部砍伤处呈游离状缺损,右耳部分分离,外耳伤处呈暗紫色,皮温低,感觉迟钝,血管反应阴性,经清创、缝合、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术后第3天行高压氧治疗.
作者:张晓娜;陈曦;刚家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结合临床化疗效果探讨白血病多重耐药(mdr)的诊断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内药物浓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白血病mdr基因的表达.结果:12例难治及复发患者柔红霉素(DNR)的平均浓度为(44.80±7.74)%,而10例初治完全缓解患者DNR的浓度为(80.01±2.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12例难治及复发患者mdr1基因表达结果除4名阴性外,其他均为阳性,而10例初治完全缓解患者mdr1基因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两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白血病mdr,能初步筛选急性白血病mdr的类型,对临床化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春燕;姜振宇;姚程;李舜华;袁长吉;张福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复高正加速度(+Gz)作用对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z重复暴露后30 min、3 h、12 h、24 h和48 h组,在+Gz暴露后处死大鼠取脑.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皮层和海马细胞DNA分布图,测定A0峰所占的百分比,表示细胞凋亡程度.结果:+Gz暴露后3 h、12 h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多,24 h达高峰,48 h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重复高+Gz作用,可引起大鼠脑细胞凋亡,且这种对神经元的损害是可逆性的.
作者:姜丽萍;王晓玉;李云义;佟文革;姚萍;沈楠;陈默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①病例选择:选择不同原因所致脱位前牙63例72颗.患者年龄17~45岁.外伤牙牙位分布为:上颌中切牙44颗,上颌侧切牙11颗,上颌尖牙2颗;下颌中切牙9颗,下颌侧切牙5颗,下颌尖牙1颗.
作者:万英明;王春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82-1992年本科行喉声门水平部分切除及扩大切除手术41例,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高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同时应用抗凝药物对激素引起股骨头坏死的防治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大白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冲击注射地塞米松)与实验组(冲击注射地塞米松同时给予蚓激酶).实验30 d处死动物,取股骨头作肉眼、常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①肉眼观察实验组股骨头剖面呈红色,对照组呈浅红色;②光镜下对照组较实验组股骨头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增大;③电子镜下对照组见死亡骨细胞,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比实验组多见.结论:大剂量应用激素同时给予抗凝药物有助于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作者:李卫哲;李景南;张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脂类培养基对花斑癣致病菌生长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分别加入吉林产大豆粉、葵花籽油、芝麻油制成3种不同脂类培养基.将同一花斑癣患者的鳞屑分别接种于3种脂类培养基培养.结果:在大豆、葵花籽油和芝麻油3种不同脂类培养基中,卵形糠秕孢子菌分别占78.43%、43.14%、49.02%,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豆脂类培养基中菌丝出现率为64.71%,葵花籽油和芝麻油脂类培养基中则为39.22%、43.14%,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花斑癣病原菌的生长形态除受地理因素及季节因素影响外,培养基中所含化学物质也是影响其生长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姜日花;王尧;金学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eAg和HBsAg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HBeAg和HBsAg表达的变化并以抑制率来表示.结果: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BeAg和HBsAg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BeAg和HBsAg分泌的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作者:高士奇;迟宝荣;王峰;刘晓东;金镇勋;贺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早期准确地诊断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SSSS)并使其得到及时治疗.方法:选取编码剥脱毒素的金葡菌基因eta和etb的特异核苷酸序列为引物,以SSSS患者原发皮损的疱液或结痂经裂解处理后为模板进行DNA扩增,与ELISA检测培养分离菌株的剥脱毒素的结果对比.结果:34例SSSS患者PCR阳性率eta 61.74%、etb 21.0%、eta和etb 11.76%;ELISA阳性率ETA 29.41%、ETB 11.76%、ETA和ETB 2.9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 PCR方法较ELISA方法敏感、准确.结论:PCR技术对SSSS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价值.
作者:庞传超;崔绍山;王爽;赵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用于妇科手术时人工CO2气腹对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妇科卵巢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CO2气腹组(Ⅰ组)、非气腹组(Ⅱ组).在麻醉方法相同情况下,分别观察诱导前、气腹前、气腹后5、10、30 min时HR、收缩压、舒张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CO2分压(PET CO2)及术前和术后8h的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Ⅰ组气腹5、10、30 min,MAP较诱导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Ⅰ组气腹10 min后HR变化明显(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术后8 h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较术前有明显增高,Ⅱ组增高不明显.结论:人工CO2气腹可以使MAP升高,HR增快,心肌酶谱改变.因此,腹腔镜手术中,一定要注意防止气腹压力过高所诱发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尤其是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
作者:杨华;刘秀霞;金福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入是中期妊娠引产的常用方法,但由于中期妊娠宫颈管未成熟,导致引产时间延长,并易发生宫颈裂伤等.本文作者试将米非司酮与利凡诺配伍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奇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资料与方法①一般资料:本组外伤性脱位牙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10~52岁,35岁以下57例(83.8%).离体时间在30 min内35个牙,0.5~2 h 20个牙,超过2 h 13个牙,离体时间长为14 h.
作者:周学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的救治经验及体会. 方法:采用心理疗法、药物疗法和呼吸机救治2例患者.结果:2例患者均救治成功. 结论:对SARS患者及早应用呼吸机和皮质激素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张捷;韩淑华;刘德新;王世骥;杨俊玲;尹永杰;艾永顺;费瑜;崔英春;刘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两种常见临床类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而死亡.特别是无心绞痛病史的以AMI起病的冠心病患者尤应注意.
作者:马金辉;杨春梅;孙兴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腭心面综合征中缺失的犰狳重复基因(ARVCF)的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在116个汉族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中,以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方法对ARVCF基因编码区序列第3675碱基A/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结果:父母组和患者组ARVCF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无差异;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HRR)结果显示ARVCF基因A/G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提示杂合子父母传递给患病子女致病等位基因频率没有偏离50%;ARVCF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情感迟钝淡漠有关(χ2=10.386,P<0.05).结论:对于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本研究尚不能确定ARVCF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及连锁,但不能排除它在精神分裂症症状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谢林;鞠桂芝;刘树铮;史杰萍;于雅琴;桑红;尉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