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玉;王丰刚;解云
目的 通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来检查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选择38例(66只限)高度近视(屈光度D≥-6.00)患者进行分析.另外选择23只正视眼(+1.00至-1.00 D)和36只低度近视眼(<-6.00 D)作为对照.参与者均进行包括立体眼底观察、OCT检查和视野检查在内的眼科检查.进行OCT检查时,对每名患者的视盘和中心凹处进行多次水平和垂直OCT扫描.结果 通过OCT在9只眼(13.6%)内发现有PDPM.PDPM眼比无PDPM眼有更高几率会发生类青光眼样视野缺损.眼底镜检查时有4只高度近视眼发现近视弧内有坑状结构,OCT检查发现相应位置处存在向玻璃体腔开口的囊状结构.30只高度近视眼(45.5%)在近视弧边缘检测到有视网膜血管微皱褶,其中16只眼在视网膜血管处有视网膜劈裂.这16只眼中有8只发现视网膜劈裂沿着颞侧视网膜血管走行向黄斑延伸,其中3只眼存在黄斑裂孔.对照眼中未检测到上述任何改变(PDPM、坑状结构、微皱褶、视网膜劈裂).结论 OCT检查证明高度近视眼中视盘周围存在不同类型的异常.这些改变可能与高度近视眼中发生的视力受损并发症有关,如视野缺损和近视性黄斑裂孔.
作者:于燕;谢驰;王云;胡慧芳;方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图像特征及进行视力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用OCT对发病3d内CRAO进行经中心小凹的水平和垂直扫描,记录OCT图像特征,并测量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宽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比较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宽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NL)厚度的关系.结果 CRAO的OCT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光感受器暗区宽带增大,RNL增厚,黄斑中心凹色素上皮层高反射区,CRAO患者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与logMAR视力相关性不显著(r=0.314,P>0.05);CRAO患者RNL厚度但与logMAR视力相关性不显著,(r=-0.221,P>0.05);CRAO患者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宽度明显增宽,与log MAR视力呈显著正相关(r=0.633,P<0.01).结论 OCT技术可以清晰观察CRAO患者各层视网膜结构,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宽度与中心视力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秦艳莉;吕晓英;赵秀蓉;丁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植入RESTOR+ 3D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4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RESTOR+ 3D人工晶状体,检查患者术后的裸眼远、近视力,术后并发症,并采用问卷形式了解患者中距离工作适应能力及术后感受和手术满意度.结果 术后3个月检查:裸眼远视力为:0.4 ~1.0,平均为0.69;裸眼近视力为:0.33 ~1.0.平均为0.61;23例患者均表示对手术效果满意,未出现难以接受的并发症状.结论 白内障手术植入RESTOR+3 D人工晶状体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远视力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近视力及中距离视力,满足患者的全程视力需求,手术安全,效果可靠.
作者:霍永军;毋艳君;陈永军;姬亚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5例(7只眼)由于头部或胸腹部外伤后引起本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眼底改变及视力预后.结果 5例(7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晚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病变累及黄斑或视神经周围受损明显者预后视力较差.结论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及时行药物治疗后可有效提高视力,但视力提高程度与视网膜损伤部位及程度有关,黄斑及视神经受损明显者预后较差.
作者:李玲丽;纪惠谦;梁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非化学性眼外伤的疗效及致伤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非化学性眼外伤92例(92只眼)的治疗及相关致伤因素.结果 92例中55只眼(59.78%)获得>0.3的视力,72只眼(78.26%)获得>0.05的视力,其中5例只眼球破坏严重,均行眼球裂伤修补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随访6个月未发现交感性眼炎发生.结论 现代显微手术及时正确的处理非化学性眼外伤明显降低伤眼盲的发生率,积极预防眼外伤值得推广.
作者:程红;张大传;汤诗圣;张伟;黄灏;张静;查明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难治性青光眼是指经常规滤过手术或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睫状体破坏手术等治疗,而眼压仍难以控制在正常范围的青光眼.如:既往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外伤性青光眼及各种继发性青光眼的晚期等.临床上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复合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物植入、睫状体冷冻术等,但往往效果不理想.术中疼痛、出血和术后增生反应引起滤过包裹等并发症令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睫状体光凝术为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带来了希望.
作者:李冬;王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治疗圆锥角膜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诊断为圆锥角膜,由同一术者进行改良DLKP术并具完整记录的60例(69只眼)患者.随访时间为3年,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角膜曲率、眼轴、中央角膜厚度;术后3、12、24、36个月的UCVA、BCVA、等效球镜(SE)、平均角膜曲率、散光;术后3年或缝线全拆后经角膜RT-OCT所测得的中央角膜植床与植片的厚度,并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将术后3年BCVA分为≥0.5组(34只眼)与<0.5组(35只眼),对影响术后3年BCVA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术前患者BCVA均<0.30,其中0.05以下者20只眼(28.5%);术后3年随访时BCVA均≥0.30,≥0.50者34只眼(48.6%).(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3、12、24、36个月散光、术前眼轴、平均角膜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余均不具备显著性差异.(3)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术后3年BCVA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示:术前BCVA与术后3年BCVA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术前平均角膜曲率、眼轴、术后3年散光与术后3年BCVA则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 改良DLKP治疗圆锥角膜的长期疗效与术前BCVA、平均角膜曲率、眼轴、术后散光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李斌;李素霞;史伟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智能眼周脉冲治疗仪与人工泪液对于眼症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只眼)和人工泪液组(40只眼).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天、停止治疗后第3、10、30天各时间点检测并评定患者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功能和角膜染色四项,两组间用Z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数据平均值.结果 治疗7天后两组对于眼症治疗均有治疗效果.14 d后治疗组疗效优于人工泪液组.停止治疗后,人工泪液组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治疗前,治疗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智能眼周脉冲治疗仪能更加显著改善干眼症主观症状,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增加泪液分泌功能,减少角膜染色.与人工泪液相比脉冲治疗更有持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黄妍;李燕平;曾明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使用3D显示器时,瞳孔直径变化与视疲劳的关系.方法 通过瞳孔直径的测量装置,记录10名受试者在使用3D显示器观看5段立体视频时瞳孔的变化,并与观看者的主观评价相结合.结果 受试者在使用3D显示器观看立体视频时,视疲劳程度随着观看时间的增加而加剧,同时受试者的瞳孔直径也随着观看时间的增加而变大,视疲劳程度与瞳孔直径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瞳孔直径可作为一种新的视疲劳度量的简单指标.
作者:赵峰;范伟杰;赵贵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女性,79岁.双眼视力下降1年,于2012年5月11日入院.既往史:无高血压病史,体检:血压140/90mmHg(1 mm Hg =0.133 kPa),视力双眼均FC/1 m,眼压:右眼13 mm Hg,左眼11mm 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皮质混浊,眼底看不清.诊断: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于5月14日表麻下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顺利.患者回病房后突发意识模糊,右侧肢体无力,请神经内科会诊,查体:血压155/95 mm Hg,神志模糊,检查不合作,颈软,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2级,右侧肢体腱反射存在,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左侧肢体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头颅CT示左侧外囊血肿.
作者:黄强;马凌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876例(1228只眼)中3例(3只眼)眼内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例(3只眼)眼内炎通过前房冲洗及玻璃体腔注入万古霉素1mg及头孢他定2mg,全身给予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结论 尽早行前房冲洗及万古霉素玻璃体腔注射术是治疗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内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梁婧;袁容娣;刘小琴;张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过氧化氢诱导大鼠离体培养晶状体氧化损伤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8组,即正常对照组、过氧化氢对照组、不同浓度川芎嗪组(0.125 mg/ml、0.25 mg/ml、0.5 mg/ml、1 mg∥ml2mg∥ml和4mg/ml).摘除大鼠眼球,取晶状体进行体外培养,24h后取出晶状体,肉眼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然后匀浆取上清液,通过黄嘌呤氧化酶反应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丙二醛可与硫代巴比妥酸缩合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SOD检测结果显示,与过氧化氢组比较,0.5 mg/ml、1 mg/ml和2 mg/ml的川芎嗪浓度可明显升高SOD活性,P<0.05或P<0.01.MDA检测结果显示,与过氧化氢组比较,各个浓度的川芎嗪均可降低晶状体MDA的含量,P<0.01.结论 川芎嗪可抵抗过氧化氡所致的大鼠晶状体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有关.
作者:张世华;李娜;邓新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手术对角膜地形图和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对136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结膜自体移植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角膜地形参数和对比敏感度进行比较.术前和术后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翼状胬肉手术后平均Sim K散光和不规则性指数明显降低.平均屈光能力手术后显著增加.翼状胬肉所致的顺规散光在翼状胬肉切除后成为逆规散光(P =0.040).对比敏感度的6、12和18周/度(cpd)明显增加,分别从1.56 ±0.26、0.98±0.48和0.28±0.15增加到1.74±0.19、1.25±0.48和0.68±0.49(P值分别为=0.007,≤0.001,0.001).结论 翼状胬肉手术大大降低了角膜散光,提高对比敏感度.
作者:邓莹莹;周霞;孙荣;孙斌;许玲;王玲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睑缘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78例(156只眼)终诊断为慢性睑缘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早期的诊断与慢性睑缘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78例患者中有51例误诊,包括慢性结膜炎19例(24.36%),干眼10例(12.82%),病毒性角膜炎9例(11.54%),过敏性结膜炎8例(10.26%),沙眼5例(6.41%),总误诊率为(65.38%).结论 临床上慢性睑缘炎和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在症状和体征都有相同之处,疾病的进展过程中互为因果;应重视病史的询问,详查睑缘、睑板腺、泪膜功能等,避免误诊.
作者:李湧;陈晓凯;李莉;王娜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老年性下睑内翻是老年人常见的外眼疾病,是由于眼睑组织的老年性退行性变化所引起,常同时伴有倒睫,睑内翻使睫毛刺激角膜而使患者有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如不治疗可引起角膜炎、角膜血管翳等影响视力,更严重者可导致角膜溃疡穿孔,因此必须手术治疗.其手术方式多种多样.我院眼科近几年来采用改良的眼轮匝肌缩短术对老年性下睑内翻进行矫治,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姜焕荣;刘晓宁;殷孝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作为义眼台材料在眼部整形手术中的应用已有多年,效果确切,但是,术后暴露的并发症却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痛苦,我院采取一次性取出HA义眼台常压高温灭菌后再次植入的方法治疗了一组患者,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2008至2011年共收治9例(9只眼)HA义眼台植入术后义眼台暴露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18 ~53岁,右眼6例,左眼3例.6只眼曾行眼球摘除加HA义眼台植入术,3眼曾行眼球内容物剜除加HA义眼台植入术.植入术后5~10周出现义眼台暴露,结膜囊内可见脓性分泌物,结膜轻度至中度水肿,义眼台暴露直径8 ~16 mm.
作者:韩非;吴燕;邱敏;段烈英;罗涛;刘恒;谌阳;蒋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术后植片上皮延缓愈合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行LKP的患者217 例(217只眼),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原发病种类、年龄、泪液分泌功能、病变累及角膜缘、移植片直径、移植片保存方法、植片上皮愈合时间等,并将植片上皮愈合时间>7d归为上皮愈合延缓,并对这些病例资料分别从上述因素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7例患者中植片上皮延缓愈合的有59例(27.19%),其中感染性角膜炎患者24例(25.81%),非感染性非烧伤患者14例(14.00%),烧伤患者21例(87.5%),3组病例术后植片上皮愈合时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60岁组的植片上皮愈合时间较≤20岁组、21 ~40岁组和41 ~60岁组明显延迟(P<0.05);术前泪液分泌减少[植片上皮愈合时间,ShirmerTest<5为(16.25±11.30)d,Shirmer Test≥5为(4.21±4.26)d,P<0.05]以及病变累及角膜缘[累及角膜缘者愈合时间为(10.32±10.26)d,未累及角膜缘者为(4.67±4.31)d,P<0.05]与术后植片上皮延缓愈合有关;移植片直径≥9mm的患者较7.25 ~8.75 mm组和≤7 mm组的患者植片上皮愈合时间明显延长(P<0.05);移植片予地塞米松(DX)液和甘油保存液保存行LKP术后植片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KP术后植片上皮延缓愈合与患者眼部病变种类、年龄大、泪液分泌量、病变是否累及角膜缘以及植片直径有关,而移植片的保存方法对上皮愈合无明显影响.
作者:孙秀丽;史伟云;王婷;王姝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左旋多巴联合综合法与单纯综合法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对12岁以上76例(137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实验组加服左旋多巴.治疗6个月,对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对比敏感度、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有效率为56.34%,两组有效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P-VEP中P100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对比敏感度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矫正融合范围、矫正远近立体视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左旋多巴联合综合法治疗效果较好.对于青少年弱视患者不应该放弃治疗.
作者:化志娟;胡敏;李亮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临床工作中,有部分脑梗死患者因视物模糊、视野改变而首诊于眼科.因而,对眼科医生来说,了解脑梗死对视野形态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总结分析近4年来我院眼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的视野情况.一、资料与方法收集并整理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来我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的视野情况.排除可引起视野改变的眼科疾病.屈光不正者佩戴合适的矫正镜片.检查结果均在可信指标内.所有测试由同一检查者完成.
作者:牟晓燕;郭隽;邹欣;李弘;苏静;付琳;杨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我院所诊治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5例(5只眼),分析其眼底特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部B超、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肿瘤为单发、边界清晰、大小不一,肿瘤呈红色,表面大量血管分布、可见小片状出血灶及数支由视网膜表面延伸而来的大血管,瘤体周围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大量黄白色渗出、范围较广.FFA可见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瘤体表面清晰的毛细血管网,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明显,瘤体附近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荧光素渗漏.眼部B超可见视网膜前实性回声病灶.OCT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神经上皮层内及神经上皮层下可见强回声.结论 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以典型视网膜红色瘤样病变为特征,合并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大量渗出,B超、FFA、OCT等影像学检查能协助诊断,并有助于研究该病的病理学及病程进展.
作者:黎铧;韦春玲;张利伟;李娟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