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国;姚秀娟;李小强;杨志福;王汝涛;梅其炳
目的:构建含目的基因葛佬素(gloverin)的重组子并通过体外快速翻译系统RTS500(rapid translation system)对其进行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葛佬素cDNA,将其与表达载体pIVEX2.3连接;采用PCR及双酶切方法鉴定连接产物.将含目的基因片段的阳性重组质粒通过体外表达翻译系统RTS500,使其蛋白能在大肠杆菌(E.coli)裂解产物中进行表达.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pIVEX2.3-G重组表达质粒通过体外表达翻译系统RTS500可表达出分子量约为14.4的蛋白;蛋白免疫印迹证实该蛋白为带有多聚组氨酸标签的融合蛋白.结论:抗菌肽葛佬素可在体外大肠杆菌裂解产物中进行表达.
作者:罗平;许波;鲁永玲;周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Bcap-37细胞生长及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细胞培养、MTT法测定不同浓度黄芩苷对Bcap-37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RT-PCR、Western blot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黄芩苷对Bcap-37细胞TIMP2 的影响.结果:黄芩苷对Bcap-37细胞的生长抑制呈浓度依赖关系;黄芩苷对Bcap-37细胞TIMP2 在mRNA水平、蛋白水平呈浓度依赖关系,小剂量上调,高剂量下调.结论:黄芩苷对人乳腺癌Bcap-37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能与肿瘤细胞TIMP2的下调有关.
作者:冯正权;沈敏鹤;吴良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新结构类型的ATP-敏感性钾通道 (KATP) 开放剂 (KCO)、抗高血压新药埃他卡林 (iptakalim,Ipt) 对胃、回肠和膀胱等非血管平滑肌舒张作用的影响,并比较Ipt与其结构完全不同的KCO、氰胍类的吡那地尔 (pinacidil,Pin) 和苯并噻二嗪类的二氮嗪 (diazoxide,Dia)舒张作用的差异,为进一步明确Ipt舒张作用的选择性特征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大鼠离体胃底、回肠和膀胱肌条3种组织,以10-5 mol·L-1 乙酰胆碱预收缩,观察不同浓度的药物对它们的舒张作用.结果:Ipt 在10-8~10-4 mol·L-1范围内对3种组织均无显著的舒张作用;Pin在10-8~10-4 mol·L-1范围内对胃底条和膀胱平滑肌等均无显著的舒张作用,但在10-5和10-4 mol·L-1时对回肠的舒张率分为 28.8%和 51.9%,诱发显著的舒张作用;Dia对3种组织的作用与Ipt相似,均不引起明显的舒张作用.结论:Ipt不影响胃、回肠和膀胱的舒张作用,选择性优于Pin,与Dia相似;化学结构类型不同的KCO对回肠、胃和膀胱的作用既相似也有不同.
作者:高敏;王玉;汪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大多来源于动物模型;尽管模型还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为理解和探索人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动物模型的缺点是动物无法语言交流,对动物的疼痛测量多基于主观行为反应,比如测量痛敏和异常痛敏.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和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等,通过测量神经损伤侧肢体脚爪皮肤的感觉阈值即主要通过测评对热、机械刺激痛敏(hyperalgesia)和冷、触异常痛敏(allodynia)来确定模型是否成功.
作者:刘国凯;黄宇光;罗爱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是否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有特异的细胞选择作用.方法:选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HLF)、人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免疫组化法鉴别细胞;MTT法检测青蒿琥酯对上述3种细胞存活与增殖的影响;光镜观察青蒿琥酯作用下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DNA的变化.结果:青蒿琥酯在30~240 mg·L-1浓度范围内作用细胞 24 h 对两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药物作用 24 h 后,HLF、HSF、HUVEC细胞的IC50分别为:64、60、600 mg·L-1.光镜下见两种成纤维细胞用药组细胞变圆,突起变短变少,胞浆颗粒增多;而内皮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的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240 mg·L-1浓度作用 24 h,两种成纤维细胞的DNA出现梯带状的电泳图谱,而内皮细胞的DNA无梯状条带.结论:青蒿琥酯对来源于肺和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的影响.该药还能诱导两种成纤维细胞凋亡,而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无明显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孔恒;余清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丹参酮对大鼠脑片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片缺氧缺糖损伤模型,设立对照组、缺氧缺糖损伤组、丹参酮20 mg·L-1组和丹参酮200 mg·L-1组.利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定量比色、乳酸脱氢酶(LDH)、免疫组化、电镜评价不同浓度丹参酮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脑片胞内钙变化.结果:不同浓度丹参酮(20、200 mg·L-1)抑制脑片OGD损伤所致的TTC染色降低,减少LDH释放,减轻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病理损伤.OGD损伤增加bax和bcl-2蛋白表达和胞内钙离子浓度.不同浓度丹参酮(20、200 mg·L-1)进一步上调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同时抑制胞内钙离子浓度.与丹参酮20 mg·L-1相比,丹参酮200 mg·L-1作用较强. 结论:不同浓度丹参酮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抑制缺氧缺糖损伤导致的大鼠脑片神经元损伤及其凋亡过程,且丹参酮对于胞内钙离子的调控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振荣;朱剑骞;戴屹东;陈华;CHEN Hua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土贝母皂苷(皂苷)对人低分化上皮样鼻咽癌细胞株(CNE-2Z)微管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皂苷处理的CNE-2Z细胞微管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皂苷处理的CNE-2Z细胞中聚合和未聚合微管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免疫荧光图像结果表明,皂苷作用的CNE-2Z细胞丧失正常的微管网络,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证实皂苷使CNE-2Z细胞未聚合的微管蛋白比例增加,而且这一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结论:皂苷能抑制CNE-2Z细胞内微管的聚合,提示皂苷是一种有效的抗微管剂.
作者:宋刚;马润娣;于立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利尿剂速尿、苯氧比酸及其硫唑嘌呤对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TPMT活性,其中中等活性、正常活性、较高活性的患者各6例,依据浓度效应曲线计算每个药物的IC50.结果:速尿对TPMT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强,平均IC50为15~19 μmol·L-1,在健康志愿者的正常血浆浓度范围内.苯氧比酸和硫唑嘌呤的平均IC50值分别为300~313 μmol·L-1、430~532 μmol·L-1,均远高于体内所能达到的血浆浓度.3种药物的IC50值在3个不同TPMT活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速尿可抑制红细胞TPMT活性,当速尿和硫嘌呤类药物合用时,应警惕发生不良相互作用.
作者:辛华雯;Christine Fischer;Matthias Schwab;Ulrich Klotz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阿霉素对荷瘤鼠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MCF-7乳腺癌细胞模型,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阿霉素作用下MCF-7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和PCNA表达的变化.结果:1.25 mg·kg-1阿霉素的抑瘤率为43%.MCF-7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指数为 1.93%,较荷瘤对照组的 1.11%明显升高(P<0.05).增殖指数为 35.75%,较荷瘤对照组的 56.38%明显下降(P<0.01).结论:阿霉素有诱导小鼠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其增殖的作用.
作者:王文武;欧阳学农;姜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对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兔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模拟胰岛素抵抗 (IR)状态培养VSMCs,四甲基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液中NO含量及细胞总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PIO干预后,正常培养组和模拟IR培养组VSMCs含MTT溶解物的吸光值(A490)均低于各自对照组(P<0.01).PIO显著增加VSMCs总NOS活性、iNOS活性以及NO含量(P<0.01).PIO上述作用在模拟IR培养时更强,均可被NOS抑制剂L-NAME部分阻断.结论:在正常或模拟IR培养时,PIO抑制VSMCs增殖的作用部分通过NO介导.
作者:陈鹭颖;徐江平;庞建新;史道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参须对肝纤维化小鼠骨丢失的防治作用.方法:40%四氯化碳花生油皮下注射5周致小鼠肝纤维化,人参须用药6周后观察与肝损伤相关的各项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切片结果并测定小鼠右股骨的骨Ca2+量和其他骨微量元素以及骨羟脯胺酸的含量.结果:单用四氯化碳小鼠呈现典型的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的改变,骨重量和骨钙总量及骨羟脯胺酸的含量明显减少;而人参须有明显的护肝及对抗骨丢失作用,其作用与秋水仙碱相当.结论:人参须对小鼠肝纤维化及骨丢失有一定预防作用.
作者:冯有辉;何康;邹丽宜;许碧连;刘钰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β-L-D4A在 2.2.15 细胞内的代谢情况,以便为进一步明确其抗HBV作用机制和动物体内实验及人体内试验研究其抗HBV作用与药代动力学奠定基础.方法:以2 μmol·L-1 [3H]β-L-D4A或[3H]β-D-D4A处理 2.2.15 细胞2、4、8、12、24 h,再以 0.4 mol·L-1预冷的高氯酸(含 0.08 mol·L-1 磷酸三乙胺)抽提,离心后,溶解于酸的上清液,直接进行HPLC分离、相连的紫外检测器检测,然后分析各个峰值.结果:两化合物均出现4峰,且出现时间一致,保留时间依次在6、10、19、28 min,24 h 处理后,β-L-D4A细胞内代谢峰明显高于β-D-D4A的代谢峰;β-L-D4A于 2.2.15 细胞内代谢进行了动态的检测,发现细胞内代谢物的含量于加药后迅速增加,以三磷酸形式增加快,至 8 h 时,达到大值,以后开始缓慢降低;β-L-D4A处理 2.2.15 细胞 24 h 后,换用不含药培养基继续培养,停药后3种磷酸化代谢物含量于前 8 h 迅速减少,继后 16 h 降低缓慢,于 24 h 时,仍有 8 h 时 35.6%(0.32/0.9)的三磷酸化合物存在.结论:β-L-D4A较之β-D-D4A更易被磷酸化代谢;一磷酸化过程可能为限速步骤;β-L-D4A三磷酸化物在 2.2.15 细胞内降解缓慢.
作者:吴金明;林菊生;章金艳;梁扩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尿多酸肽(CDA-II)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CDA-II与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进行体外培养,观察CDA-II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曲线及形态学等方面的影响.结果:CDA-II对两种不同生物特征的乳腺癌细胞株ER+MCF-7细胞和ER- MDA-MB-231细胞生长和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其生长抑制作用在一定时间和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形态上,加CDA-II培养后,细胞体积增大,生长密度稀疏,细胞间隙拉宽,胞质增多,核/质比例下降,核仁小而少,细胞固缩、退变.结论:CDA-II可抑制不同生物学特性的两株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作者:王艳红;郑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糖原代谢的变化,初步探讨糖原代谢异常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4种糖尿病小鼠模型:四氧嘧啶诱导模型、STZ诱导模型、n5-STZ诱导模型和葡萄糖激酶基因敲除模型,并对模型小鼠血糖水平进行检测.然后测定上述动物模型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葡萄糖激酶基因敲除模型鼠肝组织中葡萄糖激酶的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血糖检测结果显示各模型组空腹血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糖尿病造模基本成功.除n5-STZ诱导模型外,其它模型组肝糖原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与对照组比较,4种糖尿病模型肌糖原含量均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葡萄糖激酶基因敲除模型鼠肝组织中葡萄糖激酶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可能是该模型肝糖原含量减少的机制之一.结论:糖尿病动物模型出现糖原代谢异常,表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减少,提示糖原代谢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肖梅芳;张学梅;白香;谭焕然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哌芳安他(pivanampeta,Piv)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2组,一组为缺血 30 min 再灌注 30 min 组,再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Piv 9 mg·kg-1用药组,测定有关心功能指标和心肌梗死面积;另一组为缺血 30 min 再灌注 2 h 组,再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Piv 3、6和 9 mg·kg-1用药组,各用药组于缺血前 30 min 静脉注射给药, 再灌注 2 h 后取心脏标本石蜡包埋后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caspase-3、MMP-2、和PPARγ蛋白质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MMP-2和PPAR γmRNA表达,TUNEL法和DNA凝胶电泳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Piv 3 mg·kg-1组坏死面积(nec)与缺血面积(aar)之比减少21%(P<0.01),坏死面积与左室面积(lv)之比减少22%(P<0.01).心率、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dp/dtmax和Vmax以及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dp/dtmax分别在再灌注 1 min 和 30 min 明显改善(P<0.05).(2)TUNEL法检测,Piv各亚组降低细胞凋亡作用显著(P<0.05),但DNA凝胶电泳检测,模型组、Piv 3、 6 mg·kg-1组可见到DNA梯带,假手术组和Piv 9 mg·kg-1组则无.(3)免疫组化检查,Piv 3、6和 9 mg·kg-1呈剂量依赖性减少Bax、caspase-3、MMP-2蛋白质和MMP-2的mRNA表达,增加Bcl-2、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蛋白质和PPARγ mRNA表达.结论:Piv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表现为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曹泽玲;陈凯;杨庭树;龙超良;李小卫;叶平;汪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组织氯电流相关通道ClC-3的基因表达,探讨AF时心房组织ClC-3的mRNA表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将7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患者分为3组:窦性心律组(SR组)31例,阵发性房颤组(PAF组)7例,持续性房颤组(CAF组)33例,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心房组织ClC-3的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结果:与SR组相比,PAF组心房组织中ClC-3的mRNA表达增加,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CAF组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并与AF时程呈明显正相关(r=0.376,P=0.001).结论:房颤患者ClC-3的mRNA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是细胞容量调节的氯电流(ICl.VOL)上调的分子基础.
作者:吴家斌;许春萱;张建成;陈林;林立芳;胡锡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蛋白表达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对ACE2表达的影响,以了解高血压的病理改变,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又一可能机制.方法:20只14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组(n=10)和厄贝沙坦组(n=10).厄贝沙坦组每只大鼠以厄贝沙坦50 mg·kg-1·d-1灌胃,给药时间12周.同时取14周龄雄性京都种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WKY)组(n=10) .利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大鼠肾脏ACE2表达.结果: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表达显著减少(0.72±0.11 vs 1.11±0.15);与SHR组比较,厄贝沙坦组经12周治疗后,ACE2表达明显提高(1.03±0.13 vs 0.72±0.11).结论: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表达减少,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的表达有上调作用.此作用可能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除阻滞血管紧张素受体以外的另一间接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途径.
作者:杨柳;刘昌慧;王毅;白玉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Bud,商品名:普米克令舒)对哮喘大鼠肺组织IκB激酶(IKKβ)mRNA表达及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复制哮喘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和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组,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肺组织IKKβ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NF-κBp65蛋白活性,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5 的浓度.结果:哮喘组肺组织IKKβ mRNA(0.203±0.038)及NF-κBp65(0.256±0.063)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 0.015±0.006,0.034±0.008,P<0.01).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组肺组织IKKβ mRNA (0.101±0.010)和NF-κBp65(0.062±0.014)表达均显著低于哮喘组(P均<0.01).结论:哮喘组肺组织IKKβ mRNA、NF-κBp65表达显著增强,Bud雾化吸入能有效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IKKβ mRNA的表达及NF-κBp65的活性,证明Bud能有效抑制IKK/NF-κB信号通道的活性.
作者:LIN Yi-ping;李昌崇;李孟荣;胡野;陈小芳;毛宇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D-半乳糖对雄性大鼠腰椎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方法:12只6月龄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D-半乳糖组,每组6只.对照组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D-半乳糖组皮下注射5%的D-半乳糖,剂量为100 mg·kg-1,连续给药3个月后,心脏取血处死大鼠,取出第4腰椎,放入福尔马林中固定;同时取出睾丸,放入固定液中固定.取出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离心获取血清,放入-70 ℃ 冰箱中冷冻保存备用.第4腰椎经梯度脱水后,塑料包埋、切片,用图象分析仪上进行骨量分析.睾丸制作普通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冷冻血清,解冻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促、黄体生成素(LH)含量.结果:D-半乳糖组大鼠腰椎骨出现骨质疏松.与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组血清睾酮含量明显降低,而黄体生成素无明显变化,睾丸切片呈现老化表现,但黄体生成素无明显变化.结论:D-半乳糖会导致雄性大鼠骨质疏松,其原因可能是影响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导致血清睾酮含量降低,终引起骨质疏松.
作者:罗红梅;崔燎;吴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蝙蝠葛苏林碱(DS)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征.方法:兔耳缘静脉注射给予DS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浆和组织器官药物浓度,并用3p97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兔DS 2.5、5、10 mg·kg-1静脉注射给药后,体内动力学行为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T1/2β分别为 3.0±0.6、3.4±0.9 和 6.9±0.6 h;Cls分别为 3.1±0.6、3.6±0.4 和 4.4±0.3 L·h·kg-1;Vd分别为 13.1±2.7、18.0±6.2 和 43.6±4.4 L·kg-1;AUC0~t分别为 0.84±0.13、1.41±0.17 和 2.30±0.18 mg·h·L-1.在DS 2.5~5 mg·kg-1范围内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S 10 mg·kg-1静脉注射后,C0超比例增加(P<0.01),T1/2β明显延长(P<0.01).结论:在 2.5~5 mg·kg-1范围内DS的消除为线性动力学,而10 mg·kg-1静脉注射后,本品在兔体内的消除未呈线性动力学.组织分布以肺脏含量高,其次为肾、脾和肝脏.各组织器官中药量均显著高于血浆药物浓度.
作者:师少军;李忠芳;顾世芬;陈汇;曾繁典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