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慧;谢湘林;周鸣;李璐
目的:评价血塞通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血塞通片为对照,进行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血塞通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2.1%,对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7.2%,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各种症状,对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6.6%,在治疗1周后,对中医证候和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随着疗程的延长组间差异逐渐缩小,治疗4周后,对中医症状和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塞通滴丸的起效时间缩短,起效迅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一般体检项目,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试验前正常者试验后无异常.结论:血塞通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安全、有效、起效时间快.
作者:胡有志;石杰;向楠;张峰;王艳丽;冯德勋;邓阿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多药耐药性的发生是肿瘤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而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编码的细胞膜糖蛋白P170表达的增加是常见的发生机制.近年来针对细胞膜糖蛋白P170抑制剂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就目前细胞膜糖蛋白P170抑制剂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作者:张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唐古特大黄多糖(Rheum tanguticum polvsaccharides,RTP)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水浸束缚应激法(water immersion and restraint stress,WRS)复制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提前灌胃给予大黄多糖,应激6 h后处死动物,观察渍疡指数和胃粘膜损伤程度的变化,检测血清及胃粘膜组织中超氧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RTP能明显降低应激大鼠胃粘膜溃疡指数和胃粘膜MDA水平,升高血清和胃粘膜SOD活性.结论:RTP对水浸束缚应激引起的大鼠应激性胃渍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大黄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有效成分之一.
作者:曹晓林;刘莉;王志鹏;刘振国;梅其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缬沙坦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Ⅰ型(AT1)和Ⅱ型(AT2)、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和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HUVECs),分为对照组、AngⅡ组、缬沙坦组和AngⅡ加缬沙坦组,作用不同时间,检测AT1/AT2的mRNA和蛋白表达、eNOS的蛋白表达和NO的生成.结果:在HUVECs细胞中未检测到AT2的蛋白表达,AngⅡ、缬沙坦均显著抑制细胞中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且缬沙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AngⅡ作用36 h显著抑制NO的生成而合用缬沙坦可明显逆转该效应.结论:在HUVECs中缬沙坦可通过自身的结合下调AT1,并能逆转AngⅡ长时间作用对NO生成的抑制作用,提示缬沙坦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作者:王炎;汪培华;汪道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为了探讨抗焦虑药物治疗焦虑症状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束缚应激模型,观察抗焦虑药物帕罗西汀用药组大鼠的旷场行为和下丘脑c-fo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应激大鼠在旷场中的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增加,下丘脑室旁核c-fos表达显著增加,而帕罗西汀用药组能减少大鼠在旷场中的活动和下丘脑室旁核c-fos表达.结论:帕罗西汀对束缚应激大鼠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c-fos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黄欢捷;邵蓓;郑荣远;李剑敏;王宗敏;颜志钦;谢丽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犬全血中羟喜树碱两种活性成份羧酸型羟喜树碱(C-HCPT)和内酯型羟喜树碱(L-HCPT)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荧光法,检测器激发波长为363 nm,发射波长为550 nb,Discovery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三乙胺-0.05 mol·L-1磷酸氢二钾缓冲液(34:5:1:60,pH:6.8),流速1.0ml·min-1,N2000色谱工作站采集数据,外标法计算药物浓度.结果:全血样品中C-HCPT、L-HCPT峰分离良好,内源性杂质不干扰样品峰,低检测浓度为2.5μg·L-1.C-HCPT、L-HCPT浓度范围在2.5~1500μg·L-1间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γ=11196x-921.56和y=11840x-5188.4,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98和0.9991,绝对回收率分别为85.5%~98.6%和78.4%~89.1%,相对回收率分别为100.7%~103.9%和96.8%~102.0%,日内和日间变异均小于15.0%,提取后样品-75℃冻存7 d稳定.结论:本实验方法具有专属性,且灵敏、可靠,适用于HCPT类制剂给药后血药浓度的检测,有助于深入研究HCPT两种活性成份C-HCPT和L-HCPT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作者:张徐宁;丁建花;刘苏怡;刘强;范益;胡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深入探讨其抗生素后效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头孢美唑对E.coli的PAE的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PAE期间4MIC、128 MIC的头孢美唑不同时间点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菌落计数法测定4MIC、128MIC头孢美唑的体外PAE分别为-0.03h和3.65 h.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低浓度(4MIC)时细菌呈丝状体,高浓度(128 MIC)时细菌呈球状体,而且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细菌形态学改变.结论: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E.coli菌体形态呈现不同的变化,从而显示了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对E.coli具有不同的作用靶位.
作者:张永青;王睿;朱曼;张健鹏;张咏梅;同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次数的链脲霉素(STZ)诱发胰岛炎和损害α、β细胞的程度.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6组:对照组;A组:STZ 50mg·kg-1·d-11次给药;B组:STZ50 mg·kg-1·d-连续2 d给药;C组:STZ50 mg·kg-1·d-1连续3 d给药;D组:STZ30mg·kg-1·d-1连续5 d给药;E组:STZ80 mg·kg-1·d-1 1次给药.观察各组大鼠的体重和末梢血糖变化,择期摘取大鼠的胰腺制作成组织切片,进行HE,Azan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大鼠的胰腺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炎,D组胰岛的炎细胞浸润、空洞形成和组织纤维化较其他各组显著严重,各组残留胰岛数量、胰岛平均面积、β细胞面积和β细胞面积/胰岛平均面积之比均显著减少,尤其是C、D和E组明显;相反,各组的α细胞面积和α细胞面积/胰岛平均面积之比因α细胞的显露而显著增大.结论:STZ可同时诱发化学性胰岛炎和自身免疫性胰岛炎,破坏α细胞和β细胞,使胰岛出现空洞形成和组织纤维化.STZ80 mg·kg-1·d-11次给药可造成严重的胰岛损害.
作者:闻智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心肌纤维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二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2K1C-RH)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高血压组、辛伐他汀治疗组.术后4周末,开始以辛伐他汀(5 mg·kg-1·d-1)灌胃,共8周.测量大鼠收缩压(SBP)、心肌总胶原容积分数、心肌胶原浓度以及CTGF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心肌总胶原容积分数、心肌胶原浓度显著增加(P<0.01),CTGF表达上调(P<0.01),辛伐他汀抑制2K1C-RH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发展和心肌组织中CTGF的表达(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抑制高血压心肌纤维化,可能与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汪燕舞;熊永炎;陈智龙;李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1%盐酸特比萘芬溶液经皮肤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性和蓄积性.方法:6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兔皮肤单次涂药液8ml·d-1,收集24h内药时血样.随后连续涂药液7 d,收集每日峰、谷浓度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兔血清特比萘芬血药浓度.结果:药物透皮吸收3 h Cmax8.3±3.7μg·L-1,随着血药浓度下降维持一个较低水平.连续7 d,药峰浓度在d 3达10.5±3.0μg·L-1,随后数日峰浓度维持于一平台水平,谷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1%盐酸特比萘芬溶液没有体内累积现象.
作者:陈铁锋;余细勇;林曙光;杨敏;江桂芬;钱忆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细胞色素P450(CYP)在众多中西药物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与药物代谢相关的CYP亚型、CYP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及中药对CYP的影响,旨在合理解释和预测临床上药物间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同时选择适当的药物作为探针来评价CYP的活性,为实现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朱立勤;娄建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延参健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完成病例202例,其中试验组103例,对照组99例.观察中医证候表现及通过胃镜、胃粘膜活检了解胃粘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变化.结果:病理疗效试验组临床控制率21.36%,显效率28.16%,对照组临床控制率14.14%,显效率16.16%(P<0.05);证候疗效试验组临床痊愈率25.24%,显效率47.57%,对照组临床治愈率12.12%,显效率为36.36%(P<0.05).临床试验过程中血、尿、便常规检查及心电图、肝、肾功能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延参健胃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属寒热错杂证的患者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作者:杜宝俊;李振华;李保双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筛选和评价大蒜提取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方法:通过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大蒜中筛选出2个成分(大蒜黄酮1、2),采用动态浊度法测定其体外中和内毒素的能力,观察其对内毒素(20 mg·kg-1)攻击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大蒜黄酮2能直接中和内毒素,对内毒素攻击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结论:大蒜黄酮2具有显著的抗内毒素活性.
作者:蒋栋能;郑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霉酚酸酯治疗组.霉酚酸酯组给予霉酚酸酯(15 mg·kg-1·d-1)治疗.13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糖、血脂、血胰岛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他F)及胶原(ColⅠ、ColⅢ)的表达.结果:霉酚酸酯可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减轻早期肾小球肥大,且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CTGF表达及ColⅠ、ColⅢ的沉积.结论: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霉酚酸酯降低肾组织中CTGF的表达,减少系膜外基质的沉积有关.
作者:余堂宏;贾汝汉;丁国华;熊燕;陈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和对K562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噻唑蓝(MTF)比色法、光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FCM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白藜芦醇显著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DNA电泳可见梯状条带出现;FCM分析显示S期细胞数明显增多,出现S/G2期阻滞,ROS水平升高.结论:白藜芦醇诱导K562细胞凋亡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郝春燕;苏海翔;魏虎来;张哲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大鼠去卵巢90 d后不同部位骨骼的变化特点.方法:4.5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均灌喂5.6%乙醇5ml·kg-1·d-1,持续90 d,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胫骨上段和腰椎松质骨及胫骨中段皮质骨的动态和静态参数.结果:去卵巢大鼠胫骨上段(PTM)和腰椎(LV)松质骨的骨量均减少,其中PTM骨量减少80.5%,LV骨量减少35.0%,胫骨中段(Tx)皮质骨的骨量未出现丢失,只是骨内、外膜的骨形成增加.结论:大鼠去卵巢后呈现高转换型骨质疏松表现,不同部位的骨骼变化不同.
作者:许碧连;吴铁;崔燎;刘钰瑜;邹丽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通过标准差标化法、均数倍数标化法、中位数倍数标化法以及正常值范围标化法等,对不同中心实验室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并探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实验室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消除中心间差异、性别间差异以及年龄间差异,从而可以对不同中心、性别及年龄组的资料同时进行分析.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实验室数据的分析必须进行标化,才能进行统一评价.
作者:丁红;赵杨;于浩;苏炳华;陈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山茶花总黄酮(TFC)对小鼠急性脑缺血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观察TFC对小鼠死亡率及死亡时间的影响.建立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观察TFC大鼠对行为学、脑梗死面积的影响,并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TFC 80、40 mg·kg-1组可降低缺血小鼠的死亡率,延长死亡时间;60、30、15 mg·kg-1组可改善行为障碍,降低行为学评分;60、30 mg·kg-1组可减少MCAO大鼠脑梗死范围,降低脑组织中MDA、NO含量,抑制LDH活性的下降.结论:TFC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和抑制NO生成有关.
作者:罗胜勇;董六一;范丽;方明;陈志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利鲁唑片生物浓度的固相萃取后HPLC-UV检测方法,研究其在健康男性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随机交叉口服150 mg利鲁唑片剂和进口参比制剂后于不同时间点静脉取血,血浆经固相萃取,甲醇洗脱吹干后用少量甲醇溶解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应用内标法计算利鲁唑浓度.结果:利鲁唑片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930±321和798±306μg·L-1,tmax分别为0.8±0.5和1.2±0.7 h,AUC0~t分别为3361±890和3301±886μg·h-1·L-1,AUC0~∞分别为3661±886和3614±885 μg·h-1·L-1,t1/2分别为8.2±2.8和8.1±2.6 h.AUC0~t和Cmax的90%置信区间为:96.11%~107.77%和101.6%±135.9%.AUC0~t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8%±15.5%.结论:国产利鲁唑片剂和进口片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蒋桂平;张宏文;王蔚青;刘瑞民;刘广余;胡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苦参素预防及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苦参素预防组、苦参素治疗组.实验10周末,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及谷氨酸转移酶(GGT);光镜、电镜观察肝细胞结构和肝纤维化程度;RT-PCR和蛋白酶谱法检测肝组织中MMP-2 mRNA、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苦参素预防与治疗给药均能明显降低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TBA及GGT水平(P<0.05,P<0.01).苦参素预防组、治疗组大鼠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轻,假小叶结构明显减少.苦参素预防组、治疗组肝细胞结构接近正常,Disse间隙、肝细胞内胶原纤维明显减少,且苦参素预防组肝纤维化程度轻于治疗组.苦参素预防组、治疗组肝组织中MMP-2mRNA、MMP-2活性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苦参素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为通过减少MMP-2mRNA、MMP-2活性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抑制ECM沉积,从而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
作者:周爱玲;罗琳;茅家慧;朱燕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