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孜拉提·肉扎洪;杰恩斯古力·帕提汗
目的:探讨使用中药治疗孕产妇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中心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74例便秘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药对这些孕产妇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其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这些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使用中药治疗孕产妇便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云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无菌生物护创膜治疗小儿面颈部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面颈部烧伤患儿74例作为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7例),使用润烧伤膏为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使用无菌生物护创膜为治疗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发热时间为(2.21±1.01)d,创面愈合时间为(7.52±2.13) d;对照组患儿的发热时间为(3.95±1.21)d,创面愈合时间为(8.86±2.41)d。治疗组患儿的发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儿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无菌生物护创膜治疗小儿面颈部烧伤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光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临床检测样本进行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各类免疫检验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5例)和研究组(75例),在为两组患者进行免疫检验的过程中,为对照组患者的检测样本进行常规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为研究组患者的检测样本进行严格的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根据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研究组7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48例(占患者总数的64.00%),为显效的患者有20例(占患者总数的26.67%),为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8.00%),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占患者总数的1.33%),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67%;在对照组7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39例(占患者总数的52.00%),为显效的患者有23例(占患者总数的30.67%),为有效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9.33%),为无效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8.0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临床检测样本进行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迪庆州孕妇感染乙肝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云南省迪庆州医院进行分娩的614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6140例孕妇感染乙肝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她们中感染乙肝孕妇的治疗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了研究。结果:经调查发现,这6140例孕妇中有248例孕妇感染了乙肝,乙肝的感染率为3.87%。在这248例感染乙肝的孕妇中,有藏族孕妇194例,占感染乙肝孕妇总数的78.22%。感染乙肝的孕妇发生死胎、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和产后出血的几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的孕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感染乙肝的孕妇中,进行免疫阻断治疗的孕妇其胎儿感染乙肝的几率明显低于未进行免疫阻断治疗孕妇的胎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目前,云南省迪庆州孕妇感染乙肝的几率尚处于正常的范围内。在以后的工作中,云南省迪庆州的医务人员要重点向藏族孕妇大力宣传预防乙肝的重要性,以降低她们发生死胎、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和产后出血的几率。此外,云南省迪庆州的医务人员还要注意指导感染乙肝的孕妇及时进行免疫阻断治疗,以降低其胎儿感染乙肝的几率。
作者:文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及指标观察,对比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和未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相关指标,归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将归纳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60例患者中,被确诊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有20例(占患者总数的33.33%),其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13例(占患者总数的65.00%),死亡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35.00%)。经统计学分析,高龄(年龄>50岁)、接受开颅手术、伴有胸部外伤、存在误吸及呕吐的情况、脑挫裂伤程度严重(>Ⅱ型)及GCS评分较低(3~5分)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DRS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接受开颅手术、伴有胸部外伤、存在误吸及呕吐的情况、脑挫裂伤程度严重及GCS评分较低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DRS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以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曾斌华;王新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微波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9例患者。我院使用常规药物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使用微波疗法和干扰素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和病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微波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和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率的优点。因此,此疗法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慢性宫颈炎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荣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宫颈病变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研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家族2(MCM2)、p63和 p16标记物在宫颈病变分级中的表达,并进行综述,分析其在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探讨宫颈病变的发生机制。
作者:黄敬皓;陈玉华;何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与食道电生理检查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动态心电图患者的检查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R-R间期超过1500ms的患者进行食道电生理检查,有36例患者被确诊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结果:窦房结恢复时间≥2000ms,窦房结传导时间≥220ms,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750ms,患者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结果显示长R-R间期>1500ms,有部分>2000ms,呈现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房传导阻滞。结论:当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长R-R间期>1500ms时,应为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在临床检查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作者:杨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腹部术后疼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实施腹部手术的160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将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2.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6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雅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3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2013年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这32例患者均根据其骨折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5~20个月的随访,并使用X线对其进行复查。然后,观察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这32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优,有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良,有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合格,治疗的优良率为93.7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其康复的速度。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蒋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宫腔填塞法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进行剖宫产术的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采取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应用宫腔纱条填塞法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子宫次全切除率、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及术后发热(体温≥38.5℃)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宫腔纱条填塞法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操作简便、止血快速有效,可保障患者的子宫及生育能力,而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韦小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瑞芬太尼对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5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这50例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我院使用瑞芬太尼对他们进行麻醉。手术结束后,观察这50例患者手术过程中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从手术结束至苏醒的时间以及发生麻醉不良反应的几率。结果:这50例患者麻醉起效后、进行气管插管时和拔除气管插管时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这50例患者从手术结束至苏醒的时间为5.5±2.1min,其发生麻醉不良反应的几率为4%。结论:用瑞芬太尼对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麻醉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和患者在术后苏醒快的优点。瑞芬太尼可作为临床上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的优选药物。
作者:邓万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三种手术方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为A组患者进行腹腔镜小切口手术,为B组患者进行小切口电凝刮切术,为C组患者进行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手术结束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病情的复发率。结果:手术结束后,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好于B、C两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这三组患者均进行12~15个月的随访, C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A、B两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腹腔镜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韩丽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细节管理对输液治疗护理品质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急诊输液室收治的100例患者及在我院急诊输液室工作的50名护理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进行细节管理,对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未进行细节管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护理管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急诊输液室的护理服务进行细节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发生。此管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顾佳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在开展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成立静脉置管小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成立PICC置管小组前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4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成立PICC置管小组后收治的457例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由我院各科室的护士长和护士为对照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及相关的维护。由PICC置管小组的成员负责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会诊,讨论为其进行PICC置管的合理方案,并为其进行PICC置管及相关的维护。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开展PICC置管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成立静脉置管小组可有效提高为患者进行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林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高频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疾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频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对其进行检查和诊断,着重对患儿的右侧腹部及肚脐周围进行检查,对淋巴结的长短径、形态、大小及数量进行记录,并将检查的结果及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检查,这72例患儿高频彩色超声多普勒图像的特征主要是:在其肚脐周围和右侧腹部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结节的数量均为3个以上,其中存在回盲部结节的患儿有26例,存在脐周结节的患儿有19例,存在混合型结节的患儿有27例,这些结节通常以圆形或椭圆形的形式存在,大面积为22mm×13mm左右,小面积为7mm×5mm左右,长短径比均大于2.3,且边界清晰明显,光点呈均匀分布状态。CDFI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内有一些树枝状的血流信号和条状血流存在。结论:高频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疾病的技术,具有方便、快捷、无痛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先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3年12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使用抗生素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为观察组患儿进行辅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25例患儿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儿有21例,为有效的患儿有3例,为无效的患儿有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在对照组25例患儿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儿有11例,为有效的患儿有10例,为无效的患儿有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实施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为小儿重症肺炎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国英;麻瑞芹;李靖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将其分为Hhcy组(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组)和Nhcy组(正常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组),对两组患者3年内的病情复发率及死亡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再根据这100例患者的病情复发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后将上述对比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Hhcy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为68%,死亡率为6%;Nhcy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为30%,死亡率为2%。Hhcy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Nhcy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为(20.36±3.87),对照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为(11.64±5.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导致脑梗死患者病情复发的高危因素。
作者:刘少静;王艳玲;张秀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层次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A、B、C三组,分别为其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并对比分析其进行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在进行手术治疗后,A组患者疗效的优良率为92.5%,B组患者疗效的优良率为90.0%,C组患者疗效的优良率为80.0%,三组患者疗效的优良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进行手术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生存质量的评分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年龄层次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提高其生存质量,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晋芳;王洪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进行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抗抑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评分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W后、4W后、6W后及12W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两组患者MAS评分及ADL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57.29±4.50)天,治疗费用为(6400±170)元,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59.83±4.12)天,治疗费用为(6390±168)元,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早期抗抑郁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排解其抑郁、不安的不良情绪,还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及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艳红;王金桃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