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为肺结核及肺外结核患者进行结核蛋白芯片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刘云

关键词:肺结核, 肺结核诊断, 蛋白芯片, 结合, 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为肺结核及肺外结核患者进行结核蛋白芯片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肺结核患者、50例肺外结核病患者及50例非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其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并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非结核病组患者与肺结核组患者、肺外结核组患者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肺结核组患者和肺外结核组患者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结核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结核患者及肺外结核患者进行结核蛋白芯片检测的阳性率均较高。但与肺外结核患者相比,肺结核患者进行结核蛋白芯片检测的阳性率更高。在临床上,结核蛋白芯片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肺结核的首选方法。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产科护理新模式对提高产妇分娩质量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新模式对提高产妇分娩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7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76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8例产妇。对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产妇使用产科护理新模式进行护理。然后,比较两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SAS评分、疼痛的程度及其改行剖宫产的比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产妇疼痛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产妇改行剖宫产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产妇使用产科护理新模式进行护理,可有效地减轻其焦虑心理和疼痛的程度,提高其分娩质量。此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丁宏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临床检测样本进行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对临床检测样本进行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各类免疫检验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5例)和研究组(75例),在为两组患者进行免疫检验的过程中,为对照组患者的检测样本进行常规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为研究组患者的检测样本进行严格的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根据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研究组7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48例(占患者总数的64.00%),为显效的患者有20例(占患者总数的26.67%),为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8.00%),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占患者总数的1.33%),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67%;在对照组7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39例(占患者总数的52.00%),为显效的患者有23例(占患者总数的30.67%),为有效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9.33%),为无效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8.0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临床检测样本进行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联合使用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用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1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8例患儿。我院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儿相同)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各种临床症状得到完全缓解的用时和住院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各种临床症状得到完全缓解的用时和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使用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具有疗效好、起效快和治疗时间短等优点。因此,此疗法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首选方法。

    作者:蒋小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用滋阴疏肝安神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对用滋阴疏肝安神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7例顽固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为观察组患者采取滋阴疏肝安神法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6%,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顽固性失眠患者采取滋阴疏肝安神法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太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住院治疗的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探究

    目的:探讨对住院治疗的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0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00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巴塞尔)指数的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的评分和ADL的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的评分和ADL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的评分和ADL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住院治疗的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地促进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赵淑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痤疮患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疗效探析

    目的:探讨对痤疮患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我院收治的296例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2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48例患者。我院为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疗法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30%(144/148),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22%(98/148)。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痤疮患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疗效显著。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孙克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谈对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进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非心脏手术的8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4例患者。我院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认识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MMSE评分。结果:在术后第1天及第7天,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其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进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及全身麻醉均可导致其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不过,进行硬膜外麻醉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故该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家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在PICC置管护理工作中成立静脉置管小组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在开展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成立静脉置管小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成立PICC置管小组前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4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成立PICC置管小组后收治的457例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由我院各科室的护士长和护士为对照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及相关的维护。由PICC置管小组的成员负责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会诊,讨论为其进行PICC置管的合理方案,并为其进行PICC置管及相关的维护。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开展PICC置管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成立静脉置管小组可有效提高为患者进行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林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析双心疗法对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心疗法对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诊治术的128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64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双心疗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出院的前1天和出院后的第3个月,使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对其焦虑程度进行评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结果:在入院时,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出院的前1天与出院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心疗法对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患者的焦虑情绪有良好的影响效应,可明显缓解其焦虑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夏梦君;王晶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用中药汤剂联合雾化吸入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探究

    目的:探讨用中药汤剂联合雾化吸入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院联合使用西药和雾化吸入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使用中药汤剂和雾化吸入疗法(用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中药汤剂联合雾化吸入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可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树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论对精神病患者陪护家属进行管理的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的模式已经从封闭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病区设置逐渐趋向家庭化,由患者家属进行陪护的方式已在各精神科医院中广泛应用。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病情具有特殊性,其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当的家属陪护会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医院的病房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对精神病患者陪护家属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谈肉桂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肉桂是一种药食两用中药,临床上应用范围极其广泛。近年来,关于肉桂及其提取物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报道屡见不鲜。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肉桂的药理作用,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整理、总结了肉桂及其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对使用肉桂进行抗癌治疗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刘卓锋;丁井永;史恒军;郑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6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有30例患儿。我院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为护理组患儿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儿正确使用激素类药物的几率、复诊率以及平均住院的天数。结果:护理组患儿正确使用激素类药物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复诊率、平均住院的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为哮喘患儿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哮喘疾病的认识,进而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袁开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谈CT检查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CT检查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60例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MRI检查,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X线、CT、MRI等综合检查和诊断,这60例患者均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CT检查的阳性率为86.67%,进行MRI检查的阳性率为88.33%,二者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用CT检查诊断钙化和椎间盘积气的效果明显优于用MRI检查的效果,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用MRI检查诊断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形的效果明显优于用CT检查的效果,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T检查及M RI检查在诊断神经根受压的效果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中,CT检查与MRI检查各具优势。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作者:金勇;赵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为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的远期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为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针灸科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为研究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针刺治疗,并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第6个月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进行针刺治疗相比,为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取得更理想的远期疗效,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为4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为4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4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开放性阑尾切除手术治疗,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腹腔镜手术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确切,导致并发症的几率较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崔明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用炎琥宁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用炎琥宁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1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1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52例患儿,对照组有49例患儿。我院给对照组患儿使用头孢哌酮进行治疗,给观察组患儿在使用头孢哌酮(用法于对照组患儿相同)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和临床症状得到完全缓解的用时。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的用时、咳嗽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的用时和肺部啰音基本消失的用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炎琥宁治疗小儿肺炎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此药可作为治疗小儿肺炎的优选药物。

    作者:黄学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为其进行治疗,并将治疗的效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治疗前,这60例患者的血压水平为(130.7±1.5) mmHg,心率为(79.3±1.5)次/min;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60例患者的血压水平为(113.5±1.2)mmHg,心率为(66.3±1.6)次/min。治疗后,这60例患者的血压水平及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这60例患者中,经治疗无效死亡的患者有1例,死亡率较低(仅为1.67%)。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40例患者均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这40例患者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在这4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了副反应,对这8例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其副反应未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其中,出现变态反应的患者有6例,出现血液系统副反应的患者有1例,出现消化系统副反应的患者有1例,其中,以变态反应为常见。结论: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副反应的症状均较轻微。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祁建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9例患者。为实验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为常规组患者使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导致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