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和试验组(65例),分别给予内科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等。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心脏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心脏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德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日,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牛朝诗教授领衔的团队成功为一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11个月患者实施“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这是既首例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后的技术应用再拓展,术后苏醒疗效满意。
作者:梅加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药敏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药敏与其相关性。结果:头孢派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与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具有相关性,用药频度越高,耐药性越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存在相关性,在临床使用药物时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卢星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提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该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从培养护生以人为本思想、理解人体结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联系临床护理知识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作者:方琼;刘梅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针对农村在岗卫技人员基本素质、医疗水平等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其特点,注重教材选用、师资队伍、教学平台建设、联系临床及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专科教育有所区别,提高教学效果,使之学以致用。
作者:季丹;方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电子病案是保障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处于安全状态的信息依据,医疗部门应当重视电子病案的管理。医院精细化管理实质上就是通过改善医院的管理方法来实现医院管理工作每一个环节的数据化、精细化,提升医院组织管理的效率与执行力。该文主要针对医院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电子病案管理进行分析,探究电子病案的信息挖掘、利用以及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作者:陈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接受减重外科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减重效果。该文对1例重度肥胖患者行减重手术的围手术期个案护理进行探讨,心理护理、协助完成术前检查、胃肠道准备、皮肤准备、呼吸道管理、并发症观察及饮食和运动的指导等。
作者:王小英;周艳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选择不同固定方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某医院所接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4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方式(DHS)治疗的50例,Gamma钉固定的18例,国产改良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的26例。对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三种固定方式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功能评分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就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地负重时间、引流量等方面,采用PFN固定方式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固定治疗方式(P<0.05)。结论:PFN固定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下地负重时间短等优势,较其他两种固定方式而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吴鹏;艾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培养层次结构、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指出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日、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探讨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和对策。
作者:赵久华;崔道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西药复方降压药由于其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易于接受等优点,为广大高血压患者选用,是治疗高血压重要的方法。该文就当前常用的三种中西药复方降压药的特点及合理应用做一论述。
作者:周文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降低老年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老年腹部手术患者500例为对照组,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50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未给予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9.8%,研究组为16.8%,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高,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应用。
作者:林洪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改进保留灌肠应用于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按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灌肠时选择合适的灌肠工具、灌肠溶液选择适合的温度、改变肛管插入的深度以及灌肠后体位等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灌肠,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能够有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祖妹;占惠鸣;朱育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总结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某院在2014年5月-2015年8月输液室发生的医患纠纷100例作为分析对象,并对其造成医患纠纷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在急诊输液护理中有效投诉为62.9%,投诉的内容主要包括:输液流程不够规范,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护理责任不强、态度差,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过高,患者对输液相关的费用不满意等。结论:通过对应措施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防控,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苟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疾病,多继发于新生儿败血症,约有1/4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由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常常在发病后较长时间出现颅内压增高征,因此其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进而增加了患儿的死亡风险和后遗症几率。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加以总结分析,对于及早明确诊断和进行干预治疗,减少失聪、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周洁;王新华;许建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导致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及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导管射频消融术正逐渐成为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术后复发率高。上述问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房颤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制定优化的房颤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关于炎症和房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炎症对心房重构的影响。
作者:许键;何燕;罗蓓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肺结核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肺结核患者采用单双号法平均分成干预组和一般组,对一般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护理前调查发现两组患者的服药完全依从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服药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一般组患者(P<0.05),肺结核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一般组患者(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肺结核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作者:庹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PVP(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避免并发症发生。方法:采用PVP治疗OVCFs120例,在C臂X线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注射骨水泥至病椎。结果:103例(85.8%)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余17例有中等程度减轻;随访3~6个月,拍片显示椎体高度与术后早期无明显变化,患者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PVP具有手术时间短、效果明显、创伤性小等优点,可迅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黄文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循证法应用于护生鼻饲教学中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54名护生随机分组:对照组127名接受常规教学,观察组127名接受循证法教学,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分别有92.13%、88.19%的护生存在鼻饲恐惧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鼻饲恐惧症SAS评分与教师信任度密切相关(P<0.05);教学结束后观察组的S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自我效能评分及教学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教学后鼻饲成功率为96.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2%(P<0.05)。结论:在护生鼻饲教学中应用循证法指导教学能够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提高鼻饲成功率与教学质量。
作者:程晓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预防和护理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对某医院32例危重老年患者压疮进行积极护理干预。结果: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压疮发生的概率。结论:对危重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压疮的发生。
作者:周红梅;付金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入艾司洛尔组(A组)和对照组(N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符合拔管条件后A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5mg/kg,N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用药后2min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术前(T1)、给药前(T2)、给药后(T3)、拔管即刻(T4)、拔管后1min(T5)、拔管后5min(T6)、拔管后10min(T7)共7个时间点HR、MAP、RPP。于T1、T4、T6时点采集外周血标本5mL,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各时点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浓度,放免法测定皮质醇(Cor)浓度。结果:T3~T7时N组HR、MAP、RPP明显高于T1时和A组(P<0.05)。T4、T6时N组E、NE、Cor明显高于T1时和A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手术围拔管期应用艾司洛尔能有效地预防拔管所致心血管反应,同时能抑制应激反应,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更为有益。
作者:黄庆先;王鹏;林红;李庆丰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