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及纯化中药研究进展

董漪;吴虹

关键词:大孔吸附树脂, 中药提取, 中药纯化, 皂苷, 黄酮, 生物碱
摘要:大孔吸附树脂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工聚合物吸附剂,依靠树脂骨架和被吸附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能够从水溶液中分离提取有机物.基于树脂的吸附性和分子筛性不同,有机物在树脂上的附着能力也不一样,用不同浓度的溶媒洗脱,即可达到将中药材中不同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的目的.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藤黄中新藤黄酸提取分离工艺改进

    目的 改进从中药藤黄中提取、分离新藤黄酸的工艺.方法 按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工艺,以乙醇为提取溶剂,并采用AB-8大孔树脂富集,硅胶柱湿法上样,流动相(石油醚∶乙醇=20∶1)洗脱,分离得到纯化的金黄色化合物.运用熔点测定、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通过与文献数据比较来确证化合物结构.结果 金黄色化合物的熔点、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1H-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13C-NMR数据与文献中新藤黄酸的相应数据一致.结论 运用改进的工艺从藤黄中提取分离新藤黄酸是可行的,更利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刘修树;周娟;王效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课堂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相结合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应用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院校各层次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是学习针灸学的基础.应根据<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特点,探索基于课堂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既要采取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课程特点制作基于问题学习的教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作者:吴子建;陈卫华;胡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安徽罗汉尖老茶中咖啡因含量

    目的 建立罗汉尖茶树老叶和粗老茶中咖啡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72~274 nm处测定咖啡因的吸收度.结果 以浓度(c)对吸光度(A)的回归方程为A=0.048 c+0.028,r=0.998,线性范围为10~30 μg/ml,平均回收率为97.7%.结论 这种紫外分光光度法简便,灵敏度高,可用于茶树老叶和粗老茶中咖啡因的含量测定.

    作者:杨言言;张铁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评估健康男性平板试验前后心脏功能的变化

    目的 评估健康人群运动负荷后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入选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证据的正常男性35例,受试者分别于平板运动前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脉冲多普勒二尖瓣血流频谱(mitral flow pattern,MIF)、肺静脉血流频谱(pulmonary venous flow,PVF)、二尖瓣瓣环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检查,测量以下指标:舒张末期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end-diastolic diameter,LAd)、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end-systolic diameter,LAs)、左心房大容积(left atrial volume,LA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peak early filling,E)、舒张晚期血流峰速(late diastolic filling,A)、E/A值、A峰时间(peak A time,At)、E峰减速时间(E deceleration time,EDT)、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ic relaxation time,IVRT)、肺静脉血流收缩期大流速(peak systolic wave,S)、舒张早期大流速(early iastolic,D)、S/D值、心房反流大流速(peak of atrial reversal,AR)、AR时间(AR-wave time,ARt),以及二尖瓣环室间隔(intraventricular septum,IVS)、侧壁(lateral,LAT)、前壁(anterior,ANT)、下壁(inferior,INF)收缩期运动速度(systolic velocity,Sm)、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rly diastolic velocity,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late diastolic velocity,Am)、Em/Am值,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板运动后LVEF显著升高,LVEDV、LVESV显著下降;LAV、LAd显著降低,A、AR显著升高;E、At、E/A值、EDT、IVRT、ARt显著下降;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Sm均显著上升,IVS、ANT和INF的Am明显上升,Em/Am比值下降.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有效地评价正常人运动试验前后心脏功能的变化.

    作者:刘峻松;徐勇;石亚君;卢喜烈;智光;欧书林;王晶;周肖;陈光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肠炎清Ⅰ号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15例

    目的 观察肠炎清Ⅰ号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8和IL-4影响.方法 将30例湿热内蕴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用肠炎清Ⅰ号加锡类散0.75 g,常规保留灌肠.对照组用锡类散0.75 g,保留灌肠.两组患者均每日口服奥沙拉秦3 g.临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电子结肠镜下黏膜病理变化、血清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DA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电子结肠镜显示治疗组黏膜炎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IL-8水平的下降和IL-4水平的升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肠炎清Ⅰ号合锡类散灌肠治疗UC疗效显著,下调IL-8水平和升高IL-4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明;王建民;石健;唐昆;查德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针刺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临床观察

    目的 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价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联合组采用针刺风池、风府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针刺后即刻、针刺2个疗程后,分别测定两组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和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 ①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针刺后即刻,联合组各动脉Vm较针刺前均显著增加(P<0.01),且联合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Vm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两组各动脉PI值与针刺前比较,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针刺2个疗程后,两组各动脉Vm均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1);且联合组各动脉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PCA、VA、BA的PI值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PCA、VA的P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风池、风府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脑血流量增加,脑血液循环改善明显.

    作者:张晨茜;储浩然;张闻东;周婷;李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核桃外蒲壳中4,8-二羟基-1-四氢萘酮的含量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山核桃外蒲壳中4,8-二羟基-1-四氢萘酮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色谱柱为Shim-pack C18 (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333 nm,柱温为25 ℃.结果 4,8-二羟基-1-四氢萘酮在1.13~20.34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21%(n=6).结论 所建立的HPLC准确可靠、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可用于山核桃外蒲壳4,8-二羟基-1-四氢萘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欧金梅;陈仕云;吴德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活血利水方对大鼠缺血性脑水肿后血清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利水方对缺血性脑水肿大鼠血清能量代谢相关酶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利水方低、高剂量组,甘露醇+川芎嗪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分别于1、3、7 d 3个时段将大鼠麻醉后心脏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DH、CK-MB活性.结果 脑缺血2 h再灌注1、3、7 d,模型组血清SDH活性较假手术组均显著降低,CK-MB活性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在缺血2 h再灌注3个时段,各治疗组SDH活性均显著升高;在再灌注3、7 d,仅活血利水方高剂量组CK-MB活性显著降低.结论 活血利水方可通过降低CK-MB活性、升高SDH活性来减轻脑水肿程度,抵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何玲;王键;胡建鹏;郜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症状调查分析

    目的 进行代谢综合征中医症状调查分析.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代谢综合征中医症状选择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颁布的全球统一定义,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中医症状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45个中医症状中,共有24个与代谢综合征显著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初步显示代谢综合征具有痰湿内盛、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的证候特点.

    作者:董静;马建伟;魏汉林;张文龙;支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大豆异黄酮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F)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方法 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和高、中、低剂量SIF治疗组,采用右侧杏仁核注射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25-35复制AD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SIF,通过检测逃避潜伏期、游泳时间百分比和2 min内穿过平台次数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活性和半胱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 3,caspase-3)的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SIF组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P<0.01),游泳时间百分比和穿过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高、中剂量SIF组大鼠海马ChAT活性显著升高(P<0.01),各剂量SIF组AD大鼠海马caspase-3活性显著降低(P<0.01).高、低剂量SIF组逃避潜伏期、2 min内穿过平台次数、ChAT活性和caspase-3活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豆异黄酮通过调节AD大鼠海马ChAT和caspase-3活性,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曹仕健;汪远金;刘长安;蔡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电针结合口服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电针经穴与口服雷公藤片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晨僵时间改善作用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电针经穴结合口服雷公藤片的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给予口服雷公藤片方法,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试验组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晨僵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无效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结合口服雷公藤片能改善RA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雷公藤片口服治疗.

    作者:陈昊;王艳;顾一煌;李广林;魏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经皮给药治疗疼痛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经皮给药治疗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选择疼痛患者1 621例,其中闭合性胸肋部软组织损伤1 080例,腰背肌筋膜炎181例,肩关节周围炎360例,将每种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炎止痛中药的乙醇提取液喷洒患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分,比较两组疼痛缓解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 对于3种疾病,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的中药经皮给药治疗疼痛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

    作者:李树丛;张书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痛经宁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痛经宁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前列腺素、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服用自拟痛经宁汤剂,对照组服用痛经宝颗粒.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血清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β-内啡肽(β-endophin,β-E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脱落4例和5例.治疗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前两组PGE2、PGF2α、β-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3种指标的血清水平均有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仅PGF2α和β-EP的血清水平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 痛经宁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对前列腺素、β-内啡肽有调整作用.

    作者:王芬;李大剑;周军;刘春丽;程红;徐云霞;李赟;沈玉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张仲景治疗痹证思想初探

    张仲景治疗痹证为<伤寒杂病论>较有特色的内容,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及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其治疗特色主要为善用汗法、温法,善用麻黄、附子,重视顾护脾胃.

    作者:张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及纯化中药研究进展

    大孔吸附树脂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工聚合物吸附剂,依靠树脂骨架和被吸附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能够从水溶液中分离提取有机物.基于树脂的吸附性和分子筛性不同,有机物在树脂上的附着能力也不一样,用不同浓度的溶媒洗脱,即可达到将中药材中不同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的目的.

    作者:董漪;吴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肾炎舒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5例

    目的 观察肾炎舒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厄贝沙坦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肾炎舒胶囊.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尿微量清蛋白、24 h尿蛋白及血清肌酐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在DN的早期阶段应用肾炎舒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有明显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钱力维;杨升杰;陈瑜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分析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 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并按病程分层对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单纯虚证68例,占21.4%;单纯实证27例,占8.5%;虚实夹杂证223例,占70.1%.病程0~2年者可见以痰(湿)热互结为主的实证,病程2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为多见,病程10年以上者多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随着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增多.结论 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由热盛津伤、痰热互结逐渐向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证转化,血瘀证、痰浊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

    作者:罗露露;江丹;汪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诸病源候论校释》献疑

    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校释>一书,对<诸病源候论>进行了精当的校勘、注释和翻译.但由于<诸病源候论>中存在很多当时口语,词义比较特殊,因此<诸病源候论校释>仍有少许不确之处.对注释、翻译和标点错误进行了一些列举.

    作者:赵修;金小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糖调节受损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特点

    目的 研究糖调节受损及不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范围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正常对照组24例,空腹血糖受损组22例,糖耐量减低组23例,新诊断T2DM组62例,T2DM组再根据HbA1c水平分为T2DM A、B、C 3组.比较各组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①日内血糖波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减低组和T2DM组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随着HbA1c升高,T2DM A、B、C组MBG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 B组患者和T2DM C组SDBG显著高于T2DM A组(P<0.01);T2DM A、B、C 3组之间MA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日间血糖波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减低组和T2DM A、B、C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bsolute mean of daily difference,MODD)均显著升高(P<0.05);随着HbA1c升高,T2DM A、B、C组MODD逐渐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bA1c水平与MBG相关,但与MAGE、MODD均无相关性.结论 ①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②HbA1c不同的患者其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无明显差异.

    作者:周婉;叶山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李东垣饮食损伤分治研究

    中医饮食损伤分治理论,始于<内经>.金元医家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人及自己临证经验,明确提出饮食损伤当分而治之,即分为饮伤、食伤两类病证,认为治饮伤当以发汗、利小便为主,上下分消其湿,创葛花解酲汤、除湿散等;治食伤当以消积导滞、泻下通腑为主,创制枳术丸类方药.其弟子罗天益提出食伤脾胃论、饮伤脾胃论、饮伤脾胃方,进一步发展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作者:王东坡;张惠敏;林燕;李卫红;李兴广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