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黎;耿英华;朱俊锋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脑血管病介入术前后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20例脑血管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术前、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术前、术后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包括术前给患者介绍介入术环境及仪器,指导正确在床上大小便、肢体制动和心理疏导.术后鼓励患者每天饮水800~1 200 ml,每1~2h对其背部及术侧肢体进行按摩,适时变换体位和腹式呼吸,严密观察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的发生.然后对2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对其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9.1%,对照组34.5%,其中研究组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总满意度9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P<0.01).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降低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率.
作者:吴章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乳头乳晕复合体及引流管的护理.结果:28例患者在围手术护理干预下减少了焦躁情绪,顺利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外形美观,无复发病例.结论: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实行围手术期护理,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前紧张,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与鼓励下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恢复.
作者:朱灵利;况敬英;金艳;王玉曼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家庭、养老机构、医院分层便利抽取老年慢性病患者516例,采用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选择意愿问卷、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照护的比例高(53.3%).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医疗保障、平均月收入、宗教信仰、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及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程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地点的选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长期照护地点有不同需求意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及问卷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照护的比例高;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医疗保障、平均月收入、宗教信仰、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及日常生活与自我照顾能力程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场所的主观需求意愿不同.
作者:梁鸽;谢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对4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检出的淋巴结分别从长径、短长径比值、密度及强化程度等4个方面判定淋巴结转移,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淋巴结长径≥8 mm、短长径比值≥0.7、淋巴结平扫 CT 值≥25 Hu 及淋巴结强化程度≥75 Hu作为CT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与病理结果对照一致性较好.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从淋巴结长径、短长径比值、密度及强化程度等4个方面,对胃癌术前淋巴结有无转移可以作出初步判断,对临床选择合理术式及评估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郭飞;马宜传;张俊祥;贾贤杰;孙影;周成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酸(UA)的检测在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肾功能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待产分娩的GDM住院患者99例(GDM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正常妊娠孕妇99例为对照组.对Scr、BUN、UA 3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GDM组血清U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组血清BUN和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UA值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UA水平的异常升高可能是GDM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徐飞;阮红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妊娠期不同糖耐量孕妇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进行产检的9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和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其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糖耐量受损组(GIGT)和妊娠期糖尿病组(GDM).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值,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INS)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APN水平,分析各指标在3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3组孕妇年龄、孕周和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孕妇孕晚期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空腹血糖(FPG)、FINS水平在NGT组、GIGT组和GDM组水平逐渐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亦逐渐升高,而 APN水平在3 组间逐渐降低(P<0.01).以年龄、孕周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PN水平与孕晚期BMI及血清FPG、FINS以及HOMA-I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0.01).以APN为应变量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PG、FINS水平均是血清APN水平改变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GDM组血清APN水平低,且APN水平与HOMA-IR呈负性相关,提示APN作为GDM的保护因子之一,是INS的增敏剂.
作者:张智娟;罗神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胸片呈不同表现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患儿的T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选择MPP患儿156例,根据胸片是否呈大叶性肺炎改变分为2组,其中A组患儿胸片呈大叶性改变;B组患儿胸片呈支气管肺炎或云絮状改变.选择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62名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检测3组患儿的T细胞亚群并比较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儿的CD4 +和CD4 + / CD8 +均较C组明显降低,而CD8 +则显著升高,其中A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免疫损伤在MPP的起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年龄较大的MPP患儿,胸片表现易呈大叶性肺炎,且受到的免疫抑制强.
作者:罗明鑫;华山;魏文;方识进;王定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增高对血红蛋白(Hb)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住院患者血液标本90份,其中WBC值在(10~ <20)× 109/L、(20~ <40)× 109/L、≥40 × 109/L的标本各30份,分别通过XE-2100型血液分析仪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比色法检测各标本的Hb值,其中HiCN比色法首先在660 nm处用分光光度计测其浊度,然后高速离心去除WBC,用上清液进行比色.观察2次测定Hb值的变化.结果:WBC值≥40 × 109/L,会对Hb结果产生影响,且WBC值越高,产生的浊度越大,对Hb的影响越明显(P<0.01).结论:高WBC的存在将使Hb测定值假性增高,使用HiCN稀释血液,高速离心去除WBC后再比色测定可有效消除WBC异常增高对Hb的影响.
作者:王锦;郭晖;丁淑琴;张强;钟政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SD大鼠异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动物模型,验证血管端-侧吻合的手术模型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20只,将右侧颈总动脉远端穿过气管下面的组织,与左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记录缝合针数及吻合时间,1个月后取吻合口血管行HE染色及脑组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进行观察.结果:成功建成大鼠颈总动脉端-侧血管吻合动物模型,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吻合7针,平均吻合时间(40 ± 5)min.吻合1个月后观察通畅率100%,HE染色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大脑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显示无脑缺血灶.结论:模型制作成功率高,能保证脑组织血液灌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护颈总动脉周围的分支血管及神经.模型可应用于烟雾病外科治疗及插入性血管移植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仁朝;李健;张业森;马骏;赵永轩;苏贺先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下颌磨牙不同方式半切术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半切术治疗的122例患者(134颗)临床资料,依据修复方式将其分为单端全冠组(26颗)、单端固定桥组(50颗)和双端固定桥组(58颗),对3种修复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修复后对患者实施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显示3种修复治疗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24个月的随访发现,单端固定桥组和双端固定桥组修复治疗的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单端全冠组(P<0.01).3组实施半切术后患者牙周袋的深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单端全冠组术后24个月和单端固定桥组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根分叉牙槽嵴比均高于术前(P<0.05~P<0.01),而双端固定桥组根分叉牙槽嵴比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半切术前,需对牙纵裂及尖周炎、牙周炎及根折、器械分离等进行判断,当病变仅涉及到一个根时,可将牙根及相连部分的牙体冠部一并切除,当病变为根分叉以及患牙出现髓室底穿,确定牙根周组织仍呈健康状态,可实施半切牙体,将近远中根予以保留,并依据2个双尖牙的形状实施单冠以及联冠修复.
作者:刘硕;常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对40例符合PICC指征的新生儿,在置管前接心电监护,调心电监护仪至Ⅱ导联,所显示的心律为正常心电图.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 的注射器接5.5号头皮针并连接肝素帽,排尽空气后,与PICC的导管体外末端连接待用,PICC导管送至预订长度后,将右胸导联夹与PICC的导管连接处头皮针相连接,根据心电监护仪P波的变化,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在上腔静脉,并以胸部X线片结果作为判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PICC的导管头端位置的准确度.结果:40例中32例心电图有P波及P波特征性改变,胸部X线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中或下段;4例不在位,胸部X线片显示不在位;4例不确定,胸部X线片显示3例不在位,位于右心房下部1例.心电监护仪判断PICC头端位置的准确度92.5%.2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心电监护显示有特征性P波时,可判断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无特征性P波或判断不确定时,多提示导管头端异位.
作者:徐兵;杨丽娟;戴明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多原发癌(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MPC )是指同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2种或2种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1]. 对于食管、肾MPC的报道较为罕见,本文对2010年以来我院收治2例食管、肾原发癌进行报道并就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冯少彬;李金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技巧及其疗效.方法: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临床表现等因素,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其中30例采用额颞切口大骨瓣经侧裂岛叶入路,13例采用直切口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2 例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90% 42 例,70% ~80% 1例,<50%2例.随访1~12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3例,中残20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清除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及术后合理的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作者:解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应用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膀胱肿瘤术后由灌注化疗药物引起的膀胱炎,观察其疗效.方法:44例膀胱癌术后因行化疗药物灌注引起化学性膀胱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各22例,对照组单独给予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治疗组给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服用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24 h内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膀胱区疼痛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在改善平均24 h内排尿次数和膀胱区疼痛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2组在改善平均24 h内尿急次数和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24 h内平均每次排尿量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治疗由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引起的化学性膀胱炎,能明显减轻膀胱刺激症状,增加膀胱容量,减轻患者痛苦,其疗效优于单用索利那新.
作者:曹勇;张文峰;申玉芳;刘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加强细节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纳入实施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全面细节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护理满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后加强细节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检查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白引珠;杨莉;王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和胸前神经(ATN)在早期乳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确诊为早期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整保留ICBN和ATN的65例(保留组),切断ICBN和ATN 55例(切断组).术后对2组患侧胸肌萎缩情况和上臂内侧感觉进行比较,并观察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保留组患侧上臂内侧感觉异常和胸大肌萎缩程度均明显低于切断组(P<0.01).随访6 ~36个月,2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ICBN和ATN可有效减少患侧胸肌萎缩,减少上肢并发症且不增加患者复发转移危险.
作者:许波;刘先富;张明亮;田怀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临床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渗出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某三甲医院耳鼻喉科1 680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渗出情况,分析其发生输液渗出的影响因素.结果:1 453例患者遵医嘱静脉输液治疗,共38例患者49例次发生输液渗出,输液渗出发生率为2.62%,年发生率为3.37%,发生密度为1.29.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段、输液工具、操作护士工作年限、是否第一次输液和当天有无陪护者间的静脉输液渗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1~和>60岁年龄段、输液当天无陪护和护士工作年限低均为静脉输液渗出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男性、年龄<10岁和>60岁年龄段的患者输液时特别需要加强巡视,责任护士需告知患者住院陪护人员的重要性,提高低年资护士的静脉输液技能水平,输液全程需严密观察穿刺处局部皮肤情况,减少静脉输液渗出发生.
作者:杨从艳;周英;张培培;孙青;倪红霞;赵梅君;鲍丽;杨学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滁州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基因亚型及年龄特点.方法: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技术,对2012年滁州地区7家医院送检的2 554例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或脱落细胞进行HPV 23种基因型检测.结果:2 554例患者中共检出HPV阳性557例,感染率21.81%,基因型82 未检出.单一感染率16.33%,双重感染率3.92%,三重以上感染率1.57%.阳性患者中高危型以HPV16、58 和52 型为主,低危型主要以HPV43、81 型为主.23 种基因型中感染率前5 位是HPV16、58、43、52、81.感染的高峰年龄主要分布在19 ~30 岁;HPV16 感染率3.99%,HPV16 混合其他亚型感染率1.61%;HPV16感染主要分布在61~70岁;单一和三重以上感染的高峰年龄分布在19~30岁,双重感染高峰年龄分布在51~60岁.结论:滁州地区女性HPV感染以HPV16、58和43为主要的流行亚型,且HPV感染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作者:马贵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对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评估.方法:使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监测产妇盆底肌肉收缩力,并作比较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明显低于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P<0.01);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与剖宫产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显著高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P<0.01).结论:应尽早针对经阴道分娩的经产妇进行早期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作者:洪海燕;朱致;丁佩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调查分析骨科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骨科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调查问卷》,对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48名骨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骨科护理人员中,年龄≥40岁人文关怀能力高于<40者(P<0.01),工作年限≥10年高于<10年(P<0.01),职称为护师及以上者高于护士(P<0.01),学历本科及以上者高于大、中专者(P<0.01).结论: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均是骨科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护理管理者应针对各种影响因素,实施分层次继续教育培训,逐渐提高骨科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终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唐小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