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世杰
本文报告颈2~6脊髓腹侧神经鞘瘤1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颈部疼痛并向肩部及双上肢放射3年,四肢乏力2年,加重及小便困难4月于2001年8月10日入院.查体:颈2~6脊柱有叩击痛,颈3以下平面痛、温觉减退,深感觉存在,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
作者:费勤勇;韩文涛;邓勇;林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硬膜外阻滞(CEA)加气管插管浅全麻(GA)已作为一种复合麻醉方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高龄患者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翟关玉;刘双娣;陈昆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12月~2001年7月27例肺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中同时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术,所取淋巴结分别分组、标记、固定,然后石蜡包埋,切片镜下观察.结果本组共廓清纵隔淋巴结172组,其中42组病理证实有癌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4.4%.分布为肺上叶肿瘤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4%,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7.4%、15.2%和27.3%;肺下(中)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8.8%,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18.9%、18.8%和37.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在施行肺癌根治切除术时,肺叶或全肺切除同时应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的广泛廓清,才有利于增加手术切除的彻底性.
作者:吕斌;张维;陶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1996年3月至2000年3月,分别应用奥曲肽及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目的是进一步观察奥曲肽治疗该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方益红;程海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临床上,常常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友镜)活检所取小标本来诊断肺癌,为探讨纤支镜活检小标本组织学类型的准确性,笔者收集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间33例经纤支镜诊断的肺癌组织学类型与后期手术切除大体标本的组织学类型相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汤森;金红;陈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术,治疗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疗效肯定,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目前仍有争议之处.我院于2000年1月~2001年7月采用APBSCT治疗2例晚期恶性的非何杰金淋巴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长路;孙自敏;庄建生;王祖贻;林新民;胡冰;季楚舒;丁建;刘会兰;刘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为内分泌科一较常见疾病,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以一特殊临床症状为表现而就诊时较易造成误诊.本组统计了近年来门诊和住院病人甲亢伴肝功能损害42例,就其诊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卜东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因皮下包块伴发热两月,左面颊部肿胀20余天,于1999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于1999年8月中旬臀部出现数个包块,体温38℃~39℃,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效,数天后全身出现多个皮下结节,为明确诊断收住本科.既往无特殊病史.
作者:瞿尔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危险度分层的价值.方法对42例UA患者于入院后行系列采血,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cTnI,根据患者血清cTnI水平正常或增高,分组比较临床相关因素和冠脉造影情况,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42例UA患者,17例(40.5%)cTnI增高,25例(59.5%)cTnI正常.cTnI增高组属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Ⅲ级者13例(13/17),发生心脏事件9例(9/17);cTnI正常组属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Ⅲ级者5例(5/25),发生心脏事件2例(2/2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清cTnI增高的UA患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作者:张曙;王明生;倪祝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全血和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观察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大聚集率(PAgR).结果FCM测得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阳性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PAgR,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PAgR与CD62p和CD63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r1=0.382,r2=0.329,P均<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阳性表达及PAgR的测定对判断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与提示在血管病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素梅;叶山东;莫蔚林;邢学农;戴海明;陈若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对人体组织的损害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16例AOPP患者(轻度中毒组63例、中度中毒组71例、重度中毒组82例)入院当日及此后每日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①轻度中毒组血清CK及LD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中度中毒组CK、LDH和AS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重度中毒组4种酶的峰值是正常对照组的几倍到十几倍,并显著高于中度中毒组,P均<0.01.②血清酶水平存在规律性演变,第2~5日为其共同高峰平台期.结论AOPP越重,血清CK、LDH、AST和ALT升高越显著,反映组织细胞破坏越严重;发病后第2~5日为人体组织破坏高峰期.
作者:张兴文;金正瑞;徐艳丽;李开鹏;陈中;杨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一、概念与定义广义的分水岭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又称边界区梗死(borderzone infarction),是指在脑、心、肾器官内,相邻的、较大的复数(二条或二条以上)动脉由于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灌流压同时降低,使灌流交界区(arterialbroderzone)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惹致梗死.尽管心、肾等器官也可发生WI,但以脑易出现,称脑分水岭梗死(CWI),它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其发病率约2.6%~16.6%.
作者:杨任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下呼吸道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患儿血清CP抗体,并观察阳性者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表现.结果儿童期下呼吸道CP感染率为9.2%,儿童组高于婴幼儿组,后者发热、肺部湿罗音及胸部X线改变者高于前者.结论CP是儿童期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之一,临床以呼吸道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年龄小者则感染率较低,但起病相对较急,症状、体征、肺外并发症相对较重.
作者:吴成;杨泽玉;叶学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是国外前10余年提出的较新病名,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我院杨任民教授将CCCI译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胡纪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临床表现的特点以及部分流行病学资料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分析16例AIDS患者的临床和部分流行病学资料,并对其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本组病例以血液途径传播为主,占80.1%.其临床表现以腹泻、咳嗽、发热和明显消瘦为常见表现,并发症发生率高,以消化道霉菌感染(3/16)、呼吸道感染(9/16)、肠炎(7/16)、皮肤粘膜损害(5/16)多见.AIDS常常合并其它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乙肝病毒(HBV)感染4例,丙肝病毒(HCV)感染8例.结论AID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果患者有采供血、输血(或血制品)史、冶游史、一但出现持续发热、咳嗽、腹泻、口腔及肠道霉菌感染、明显消瘦等表现,都应及时检测HIV抗体,以早期发现艾滋病.
作者:鲁朝晖;洪海鸥;章秋霞;徐少保;马良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高血压性脑出血(HBH)的手术治疗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临床疗效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而由手术导致的脑创伤则愈来愈少,这也使得HBH的手术适应证相应地扩大了.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已经是减少HBH病残率、病死率的关键所在.
作者:韩咏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院从1992年3月开始应用维尼安治疗绝经后出现症状的妇女,并进行随访初步探讨该药对控制更年期症状的效果和长期服用对子宫内膜和乳腺的影响.
作者:徐晓雁;袁丽芳;邓立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徐某,女,65岁,住院号:127597.绝经18年,发现下腹部肿块伴间断性腹痛8个月,于1998年4月26日入院.
作者:朱贝利;姜宏;石砳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现就具有非典型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分型和诊断等问题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自1990年2月至2000年12月对876例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证实确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127例不具备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等典型症状.年龄19~58岁,平均38.4岁.男性98例,女性29例.经CT检查者113例,MRI检查26例,椎管造影者14例,手术探查105例.椎间盘突出的间隙l4-592例,L5S135例.
作者:赵致良;乔济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发病、病理生理过程均与一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分子和基因水平对ACVD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基因的调控来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成为当今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洪铭范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