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高翔;方长太;查君敬;黄利娟;陈园园
目的 观察和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创伤骨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创伤骨科病人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与优质护理相结合可以有效缩短创伤骨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玉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热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高热惊厥患儿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护理组和针对护理组,每组50例。综合护理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针对护理组在综合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降温处理及监测病情等针对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热性惊厥次数、热退及住院天数、整体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针对护理组患儿临床护理有效率为90.0%,高于综合护理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6,P=0.037)。与综合护理组相比,针对护理组患儿热性惊厥次数明显较少,热退天数、住院天数明显较短(P<0.001)。针对护理组患儿整体满意率为98%,高于综合护理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结论 针对高热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针对护理干预,能提高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及预后,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冯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对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选取被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阿加曲班,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检测两组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TGF-β1表达水平,比较并分析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TGF-β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大脑中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峰流速增高,流速差值及峰流速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可以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降低TGF-β1的表达.
作者:高聚;姜华;肖展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术后对P2Y12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反应性及影响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86例ACS行PCI术病人,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24例,无氯吡格雷抵抗(NCR)组62例.运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其CYP2C19*2,*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析病人CR与基因型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CR的影响因素,并对病人进行1年的心脏不良事件(MACE)、卒中、呼吸困难、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 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野生基因型(OR=0.15,P=0.011,95%CI=0.04~0.67)是CR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病史(P=0.021,OR=8.136,95%CI=1.48~44.80)、空腹血糖值(P=0.012,OR=1.51,95%CI=1.10~2.06)、基础血小板聚集率(P=0.023,OR=1.06,95%CI=0.01~1.11)等3个因素是CR的危险影响因素;此外,术后1年随访,总MACE发生率CR组为29.2%,明显高于NCR的9.7%.结论 CYP2C19基因型与CR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有重要关联.CYP2C19野生型基因是高危ACS病人发生CR的保护因素;高血压病史、高空腹血糖值、血小板高反应性为CR的危险因素,CR组病人PCI术后MACE事件显著增高.CYP2C19*2,*3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CR作为独立危险因素,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增加.
作者:徐林;金立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曲马多治疗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寒战的效果.方法 12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发生寒战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即C组(生理盐水组),T1组(曲马多0.25 mg·kg-1组),T2组(曲马多0.5 mg·kg-1组),T3组(曲马多1 mg·kg-1组),分别在硬膜外分娩镇痛发生寒战后给予生理盐水10 mL,曲马多0.25、0.5、1 mg·kg-1,均稀释到10 mL,注药时间均为1 min.记录硬膜外给药前(t0),以及给药后5 min(t1)、10 min(t2)、20 min(t3)、30 min(t4)时的血压(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静脉给药15 min后产妇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结果 各组组间比较各时间点BP、H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组内比较,t2、t3、t4、t5 BP低于t0、t1 (P<0.05).静脉给药后T1组寒战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C组(P<0.05),T2组和T3组产妇寒战的发生率低于T1组(P<0.05);T3组产妇恶心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P<0.05).新生儿的1、5 min Apgar评分以及脐动脉血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 mg·kg-1曲马多治疗产妇在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寒战的效果确切、可靠,不会引起明显的恶心、呕吐.
作者:朱运河;张瑶;冯善武;徐世琴;沈晓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探讨其对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 通过切除30只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用电钻在股骨转子间人为制作骨缺损;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给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药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模型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PBS缓冲液,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分别考察术后1、3个月骨缺损部位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及分离度.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体外培养7 d,发现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生长良好.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动物术后1个月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增大,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减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矿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给药组动物术后3个月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大于模型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小于模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可修复大鼠骨质疏松部位骨缺损,改建骨小梁结构,提高骨质量.
作者:黄成校;余化龙;高超;刘亚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5-甲基硫代腺苷(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分析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分析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tRNAs、5S rRNA)及TFⅢB亚单位TBP、Bdp1和Brf1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了TFⅢB亚单位Bdp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tRNAs、5S rRNA)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同时TFⅢB亚单位Bdp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调.结论 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转录的下调、TFⅢB亚单位Bdp1蛋白的下调可能在这一抗肿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青松;曹立赢;王明君;温英武;费乐学;高建超;郑景珍;李浩;戴世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含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A)-0.5%冰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流速为1.0 mL·min-1;去甲蟛蜞菊内酯和蟛蜞菊内酯检测波长为λ1=351 nm,乌索酸检测波长为λ2=210 nm,迷迭香酸检测波长为λ3=330 nm.结果 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在35 min内得到较好的分离,在给定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分别为5.90~118.00 mg·L-1(r=0.999 5)、5.37~107.40 mg·L-1(r=0.999 7)、5.04~100.80 mg·L-1(r=0.999 6)、7.65~153.00 mg·L-1(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n=6)和RSD值分别为98.6%(1.39%)、96.8%(0.83%)、99.2%(1.02%)、97.4%(0.85%).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同时测定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含量,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洪强;何胜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透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血透病人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钝针扣眼穿刺,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穿刺,观察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拔针按压时间、穿刺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拔针按压时间、穿刺疼痛程度、并发症(穿刺部位渗血、血肿、动脉瘤)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技术能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拔针按压时间,降低渗血、血肿、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仲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吴氏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性眩晕病人196例.根据手法治疗方式分为吴氏手法组(手法组)100例和常规手法组(对照组)96例,均进行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其中手法组接受吴氏手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头晕评估问卷(DHI)评估眩晕症状对病人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程度和头晕评分量表(DARS)评估病人眩晕的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手法组DHI和DARS评分与对照组DHI和DA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病人DHI评分和DA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手法组病人治疗后DHI及DAR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病致颈性眩晕在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能取得较满意疗效,而吴氏手法相较于常规颈部推拿手法,在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中更具优势,疗效更佳.
作者:李键;刘鸣;陈和木;高晓平;吴毅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诊断为痔的病人采用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回顾性评价病人术后疗效.结果 随访3.0~15.0(12.7±1.8)月,无肛门狭窄、脱出复发者;有肛门坠胀感18例,到手术7个月左右肛门坠胀感消失;出血者1例;对疗效非常满意者62例(78.5%);满意者15例(19.0%);不满意者2例(2.5%).结论 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对比DG-HAL的临床疗效,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更微创等优点,疗效确切,但疗效需要进行进一步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阿迪力江·艾麦提;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吴瑄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体表超声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分型及肿块大小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65例AEG病人,均术前行体表超声及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65例AEG病人,大体标本BorrmannⅢ型31例,占47.7%,组织学标本低分化腺癌29例,占44.6%;参照Siewert分型,体表超声和CT对AEG临床分型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8%、92.3%,其中Ⅰ型85.7%、92.9%,Ⅱ型91.4%、88.6%,Ⅲ型93.8%、100%,两者诊断AEG分型存在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852,P<0.05);体表超声测量肿块长径为(4.00±1.84) cm,术后病理测量肿块长径为(4.41±2.52) 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12,P>0.05).结论 体表超声可以作为诊断AEG分型及测量AEG肿块大小的可靠检查手段,对于指导手术以及判断预后有很大意义.
作者:丁柏成;徐阿曼;叶早群;段开诚;陆震;袁笑;刘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DPN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一氧化氮(NO)升高幅度,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1(ET-1)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幅度、同型半胱氨酸(HCY)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钴胺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有效提高DPN治疗效果,改善病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间质瘤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间质瘤病人资料,依据危险度分为潜在恶性组和恶性组,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行腹部MSCT检查并结合多平面三维重建,观察影像学征象,包括肿瘤位置、直径大小、生长方式、形态、轮廓、坏死、转移和钙化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间相比较,在肿瘤的直径大小、形态、轮廓、坏死和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生长位置、生长方式和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显示胃肠间质瘤具有定位准确,观察清晰的优势,其直径大小、形态、轮廓、坏死和转移的影像学征象可以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夏俊立;邵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ESE治疗的55例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明确ESE治疗固有肌层肿瘤类型、部位、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原因及治疗措施,统计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及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病人术前与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并通过随访追踪术后情况.结果 55例病变中54例均在胃镜下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因术中发现瘤体过大转入外科手术.ESE手术时间42~102 min,平均(70.96±17.84) min.住院日5~30 d,平均(12.95±5.72) d,平均住院费用(13 163.17±7 333.72)元.术中发生穿孔10例,穿孔发生率18.2%(10/55),创面术中予以钛夹或OTSC夹闭创面;术后经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术中均有不同程度渗血,经内镜下热活钳、APC电凝或钛夹夹闭后出血停止.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5例,血管球瘤1例,血管瘤1例,神经鞘瘤1例,间质瘤27例.间质瘤中极低危险度18例,低危险度7例,中度危险度2例.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15例病人术前及术后焦虑自评量得分及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得分.结论 ESE治疗对于小于2 cm固有肌层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避免病变进一步恶化的特点,并且可以缓解病人焦虑情绪.
作者:张玉珏;李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群MS患病率高达25.5%,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MS是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代谢异常于一体的临床症候群,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MS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认识,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目前控制MS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HUA)不仅是痛风的主要诱因,且与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MS主要组分密切相关,是MS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鉴于此,笔者从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着手,就HUA与MS的关联性作一综述,探索采用血尿酸筛选MS高危人群的可行性,为MS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焕珍;左翔;袁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疗效及其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UC病人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予以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参苓白术散颗粒冲服,观察两组总体疗效、各症状改善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腹泻、脓血便、腹胀、纳差、乏力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为4.2%,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能够明显改善UC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复发率低,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周静洁;胡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CRP)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COPD急性期病人60例,纳入COPD急性期组;选取同期COPD稳定期病人60例,纳入COPD稳定期组;另选健康人员6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红细胞分布宽度、CRP、白细胞计数、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及COPD病人肺功能情况.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PD急性期组与COPD稳定期组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较高(P<0.05);与COPD稳定期组相比,COPD急性期组病人血清CRP、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较高(P<0.05).与COPD稳定期组相比,COPD急性期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较低(P<0.001).结论 红细胞分布宽度、CRP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可用于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病情变化,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利军;朱惠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PCI手术的心肌梗死病人2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36例)和对照组(13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均给予入院全面评估、观察病情、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1、3、6个月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服用依从性、满意度情况.结果 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焦虑评分(38.82±7.99)分和抑郁评分(35.34±6.38)分,低于对照组(40.02±6.90)分和(38.56±6.78)分,护理后3个月焦虑评分(36.11±6.28)分和抑郁评分(34.91±6.12)分,低于对照组(37.79±6.42)分和(36.95±5.44)分,护理后6个月焦虑评分(37.78±4.60)分和抑郁评分(33.38±6.00)分,低于对照组(37.78±4.60)分、(34.85±4.85)分,完全依从率87.50%和总依从率98.53%高于对照组65.44%、83.92%,非常满意率90.44%和总满意率99.26%高于对照组77.21%、92.6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具有较好临床效果,病人心理状态、服药依从性、满意度显著提高,建议推广应用.
作者:宫艳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迁移组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在百草枯(PQ)中毒导致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及丙酮酸乙酯(EP)干预研究.方法 将9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百草枯中毒组、丙酮酸乙酯治疗组,建立大鼠急性百草枯中毒动物模型后,分别于实验后的6、12、24、48 h、3 d每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检测三组大鼠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MGB1、白细胞介素-1(IL-1)和TLR-4mRNA变化;并测定三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Q中毒组和EP治疗组染毒后6、12、24、48 h、3 d各时间点,肺组织TNF-α mRNA、HMGB1 mRNA、IL-1 mRNA、TLR-4 mRNA的表达量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SOD 活力降低(均P<0.05);与PQ中毒组相比,EP治疗组在染毒后12、48 h时间点大鼠肺组织HMGB1 mRNA、TLR-4 mRNA、IL-1 mRNA、TNF-α mRNA表达量及血清MDA含量均降低(均P<0.05),血清SOD 活力均升高(均P<0.05).结论 百草枯中毒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主要与氧化应激、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免疫系统炎症级联放大效应有关,丙酮酸乙酯可通过抑制该过程从而减轻急性肺损伤程度.
作者:廖泳;吴晓飞;王芳莉;徐波;陆国玉;张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