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松;曹立赢;王明君;温英武;费乐学;高建超;郑景珍;李浩;戴世龙
目的 探讨完全植入性中心静脉输液港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提取接受输液港植入手术的158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输液港的放置方法、留置时间、并发症的种类和处理方法.结果 输液港的放置方法包括:乳腺癌术中经腋静脉植入50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101例、经颈内静脉穿刺植入7例.输液港留置时间21~1 416 d,平均245.2 d.并发症包括:注射座局部感染破溃3例(1.9%,95%CI:0.39~5.45),导管断裂3例(1.9%,95%CI:0.39~5.45),导管破裂1例(0.6%,95%CI:0.02~3.48),导管异位1例(0.6%,95%CI:0.02~3.48),输液不畅2例(1.3%,95%CI:0.015~4.5).3例注射座局部感染和2例导管断裂的病人提前取出输液港,其余1例导管断裂发生在取管术中,断裂的远端导管均采用介入手术取出.导管破裂在取管术中发现,导管异位在计划取管术前拍摄X片发现,2例病人均无症状.结论 完全植入性中心静脉输液港是乳腺癌病人可选择的长期静脉通路,感染和导管断裂是导致非正常取港的主要原因.介入手术取出断裂导管损伤小、安全可靠.
作者:茅玲;刘芳芳;尹刚;黄选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并评价咸阳地区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促进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咸阳市区6家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人住院病例中抗高血压药物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品种使用按用药频度(DDDs)排序依次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降压治疗方案多采取联合用药,以两联方案居多(占比49.76%),但社区医院主要是以单一用药(占比57.49%)和两联方案(占比37.84%)为主,联合用药方案中以CCB+ARB联合应用为常见.结论 咸阳市区6家医院的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基本符合指南要求,但仍存在社区医院药品品种有限、联合用药占比较小等不足之处,仍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王欣;卢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对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选取被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阿加曲班,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检测两组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TGF-β1表达水平,比较并分析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TGF-β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大脑中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峰流速增高,流速差值及峰流速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可以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降低TGF-β1的表达.
作者:高聚;姜华;肖展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测妊娠11~13+6周及妊娠22~24周胎儿下颌间隙的发育状况,探讨下颌间隙对预测小下颌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 360例行早孕、中孕期产前筛查孕妇,妊娠11~13+6周测量头臀径(CRL),在鼻后三角切面测得下颌间隙;妊娠22~24周测量双顶径(BPD),在下颌骨长轴切面测量下颌间隙.分别以CRL、BPD作自变量,观察不同孕周下颌间隙的变化.结果 早、中孕期测量下颌间隙的宽度切实可行,妊娠11~13+6周胎儿下颌间隙宽度随头臀径(CRL)增加逐渐增加,呈线性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0.034X+0.157(r=0.5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22~24周的胎儿下颌间隙宽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95%的参考值范围为(2.59,5.99),妊娠22~24周下颌间隙中出现一个骨化点,形成2个小的间隙,随孕周增加,2个小的间隙逐渐缩小.结论 早、中孕期胎儿下颌间隙测量具有可重复性,同时下颌间隙的变化规律可作为胎儿颜面部畸形筛查的一个参考标准,尤其在小下颌畸形筛查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传阳;姜凡;顾莉莉;罗平;谭捷;梁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荧光法组(病人采用荧光法寻找前哨淋巴结)、美蓝组(采用美蓝染色寻找前哨淋巴结),各35例,若病人前哨淋巴结病检阳性则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比两种方法检出前哨淋巴结的准确性.结果 荧光法组共发现成功检出31例前哨淋巴结病人,检出率88.57%,其中4例病人未发现发光淋巴结,美蓝组共成功检出23例前哨淋巴结病人,检出率65.71%,荧光法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高于美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组与美蓝组检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组共检出前哨淋巴结82枚,其中16例病人43枚淋巴结阳性,阳性率52.43%,美蓝组共检出前哨淋巴结65枚,其中11例病人23枚淋巴结阳性,阳性率35.38%,荧光法组的前哨淋巴结肿瘤转移阳性率高于美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组漏诊率5.55%低于美蓝组的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6,P=0.016<0.05).结论 荧光法在乳腺癌SLNB检查中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染色,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探讨其对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 通过切除30只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用电钻在股骨转子间人为制作骨缺损;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给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药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模型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PBS缓冲液,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分别考察术后1、3个月骨缺损部位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及分离度.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体外培养7 d,发现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生长良好.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动物术后1个月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增大,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减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矿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给药组动物术后3个月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大于模型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小于模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可修复大鼠骨质疏松部位骨缺损,改建骨小梁结构,提高骨质量.
作者:黄成校;余化龙;高超;刘亚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DPN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一氧化氮(NO)升高幅度,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1(ET-1)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幅度、同型半胱氨酸(HCY)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钴胺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有效提高DPN治疗效果,改善病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在老年高血压全麻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6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全麻诱导前给予DEX 0.5 μg·kg-1.观察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及心肌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T1~T5时刻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T0时刻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有效按压次数、Ramsay镇静评分显著升高(P<0.05);术毕,两组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观察组术毕、术后24 h IMA、cTn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EX有助于维持老年高血压全麻病人围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杨华;陈海燕;沈袁东;刘雯;程华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ESE治疗的55例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明确ESE治疗固有肌层肿瘤类型、部位、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原因及治疗措施,统计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及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病人术前与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并通过随访追踪术后情况.结果 55例病变中54例均在胃镜下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因术中发现瘤体过大转入外科手术.ESE手术时间42~102 min,平均(70.96±17.84) min.住院日5~30 d,平均(12.95±5.72) d,平均住院费用(13 163.17±7 333.72)元.术中发生穿孔10例,穿孔发生率18.2%(10/55),创面术中予以钛夹或OTSC夹闭创面;术后经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术中均有不同程度渗血,经内镜下热活钳、APC电凝或钛夹夹闭后出血停止.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5例,血管球瘤1例,血管瘤1例,神经鞘瘤1例,间质瘤27例.间质瘤中极低危险度18例,低危险度7例,中度危险度2例.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15例病人术前及术后焦虑自评量得分及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得分.结论 ESE治疗对于小于2 cm固有肌层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避免病变进一步恶化的特点,并且可以缓解病人焦虑情绪.
作者:张玉珏;李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同种丹参种苗在不同地区栽培的丹参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根据2015年版药典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同种种苗异地栽培丹参的根、须根及地上部分茎、叶、花、花托6个部位的丹酚酸B、丹参酮类(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I)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同种种苗的含山栽培丹参中两类成分含量均略高于太和栽培丹参,丹参酮类在不同部位分布的含量为根>须根>花托>茎>叶>花,丹酚酸B则为根>须根>花>茎>花托>叶,丹参不同部位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根和须根的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结论 异地栽培的丹参脂溶性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山产栽培丹参优于太和产;异地栽培的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含量无差异;该实验为指导优质产区种苗的扩大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于凡;彭代银;陈卫东;俞年军;李国转;邱镇;史顺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心血管(CV)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RA病人CV风险的增加除了与传统危险因素相关外,还与炎症负荷的增加和抗风湿药物的心脏毒性有关.尽管人们对RA病人CV疾病有一定的认知,但佳管理RA病人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严格控制疾病活动、管理传统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改善RA病人CV疾病结局.该文就目前有关RA与CV风险相关的文献、指南做一综述.
作者:常文静;张蓓蓓;蔡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联合甲强龙鞘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舒芬太尼复合甲强龙组(MS组)鞘内注射舒芬太尼5 μg复合甲强龙10 mg混合液5 mL,甲强龙组(M组)鞘内注射甲强龙10 mg/5 mL,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2、4、12周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以及爆发痛的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并记录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治疗后1、2、4、12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降低,睡眠质量评分升高(P<0.05);与M组比较,MS组病人治疗后4、12周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MS组病人治疗后1、2、4、12周补救药物用量明显小于M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甲强龙鞘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长期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孟杰;肖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考察枸橼酸钾溶液中抑菌剂的抑菌效果.方法 以《中国药典》中规定的5种常规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作为挑战菌,4组枸橼酸钾溶液分别加入含量为处方浓度0、80%、100%、120%的抑菌剂羟苯乙酯醇溶液,在刚生产时和刚过有效期时对样品进行抑菌活性试验,探讨其在6个月有效期内的抑菌剂有效性.结果 枸橼酸钾溶液中羟苯乙酯醇溶液的处方量10%(mL/100 mL)时,对5种常规菌株的抑菌效力均符合药典规定.结论 枸橼酸钾溶液中羟苯乙酯醇溶液现有处方浓度是可行的,而且在有效期内均能达到抑菌效果.
作者:沈秋莲;杨育儒;王庆芬;陈锦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和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创伤骨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创伤骨科病人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与优质护理相结合可以有效缩短创伤骨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玉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网络售餐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同时带来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升级.该文对网络售餐的复合主体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阐述了食品安全大于消费方便的原则,并分析了网络售餐监管的理念,对现行监管制度进行评价,尝试从专业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完善监管的途径.
作者:霍敬裕;陆维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克罗恩病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应用华法林致出血的抗凝治疗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对病人全程进行药学监护,分析评估病人应用华法林致出血的可能原因,协助医师制定和调整用药方案,并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以加强自我抗凝管理.结果 病人出血停止.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实践,可协助医师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病人获得优良的药学服务.
作者:李青;林荣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间质瘤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间质瘤病人资料,依据危险度分为潜在恶性组和恶性组,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行腹部MSCT检查并结合多平面三维重建,观察影像学征象,包括肿瘤位置、直径大小、生长方式、形态、轮廓、坏死、转移和钙化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间相比较,在肿瘤的直径大小、形态、轮廓、坏死和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生长位置、生长方式和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显示胃肠间质瘤具有定位准确,观察清晰的优势,其直径大小、形态、轮廓、坏死和转移的影像学征象可以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夏俊立;邵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曲马多治疗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寒战的效果.方法 12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发生寒战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即C组(生理盐水组),T1组(曲马多0.25 mg·kg-1组),T2组(曲马多0.5 mg·kg-1组),T3组(曲马多1 mg·kg-1组),分别在硬膜外分娩镇痛发生寒战后给予生理盐水10 mL,曲马多0.25、0.5、1 mg·kg-1,均稀释到10 mL,注药时间均为1 min.记录硬膜外给药前(t0),以及给药后5 min(t1)、10 min(t2)、20 min(t3)、30 min(t4)时的血压(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静脉给药15 min后产妇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结果 各组组间比较各时间点BP、H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组内比较,t2、t3、t4、t5 BP低于t0、t1 (P<0.05).静脉给药后T1组寒战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C组(P<0.05),T2组和T3组产妇寒战的发生率低于T1组(P<0.05);T3组产妇恶心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P<0.05).新生儿的1、5 min Apgar评分以及脐动脉血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 mg·kg-1曲马多治疗产妇在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寒战的效果确切、可靠,不会引起明显的恶心、呕吐.
作者:朱运河;张瑶;冯善武;徐世琴;沈晓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肝癌包括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门静脉癌栓是影响其预后及引起复发的重要因素.笔者就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近况做一综述.
作者:谢万桃;彭慈军;熊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例溺水引发吸入性肺炎病人使用抗感染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治疗实践.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抗感染药物治疗,对抗菌药物的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采用计算推算法(法国归因系统)评定该例肝损伤病人的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等级,对可疑药物提供血药浓度监测(TDM),为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依据.结论 药学监护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胡钟;王利;石庆平;徐旭萍;张永;夏雪梅;朱裕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