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观测妊娠11~13+6周与妊娠22~24周胎儿下颌间隙发育状况及其意义

王传阳;姜凡;顾莉莉;罗平;谭捷;梁婧

关键词:鼻后三角, 下颌间隙, 胎儿
摘要:目的 观测妊娠11~13+6周及妊娠22~24周胎儿下颌间隙的发育状况,探讨下颌间隙对预测小下颌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 360例行早孕、中孕期产前筛查孕妇,妊娠11~13+6周测量头臀径(CRL),在鼻后三角切面测得下颌间隙;妊娠22~24周测量双顶径(BPD),在下颌骨长轴切面测量下颌间隙.分别以CRL、BPD作自变量,观察不同孕周下颌间隙的变化.结果 早、中孕期测量下颌间隙的宽度切实可行,妊娠11~13+6周胎儿下颌间隙宽度随头臀径(CRL)增加逐渐增加,呈线性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0.034X+0.157(r=0.5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22~24周的胎儿下颌间隙宽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95%的参考值范围为(2.59,5.99),妊娠22~24周下颌间隙中出现一个骨化点,形成2个小的间隙,随孕周增加,2个小的间隙逐渐缩小.结论 早、中孕期胎儿下颌间隙测量具有可重复性,同时下颌间隙的变化规律可作为胎儿颜面部畸形筛查的一个参考标准,尤其在小下颌畸形筛查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术后对P2Y12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反应性及影响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86例ACS行PCI术病人,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24例,无氯吡格雷抵抗(NCR)组62例.运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其CYP2C19*2,*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析病人CR与基因型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CR的影响因素,并对病人进行1年的心脏不良事件(MACE)、卒中、呼吸困难、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 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野生基因型(OR=0.15,P=0.011,95%CI=0.04~0.67)是CR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病史(P=0.021,OR=8.136,95%CI=1.48~44.80)、空腹血糖值(P=0.012,OR=1.51,95%CI=1.10~2.06)、基础血小板聚集率(P=0.023,OR=1.06,95%CI=0.01~1.11)等3个因素是CR的危险影响因素;此外,术后1年随访,总MACE发生率CR组为29.2%,明显高于NCR的9.7%.结论 CYP2C19基因型与CR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有重要关联.CYP2C19野生型基因是高危ACS病人发生CR的保护因素;高血压病史、高空腹血糖值、血小板高反应性为CR的危险因素,CR组病人PCI术后MACE事件显著增高.CYP2C19*2,*3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CR作为独立危险因素,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增加.

    作者:徐林;金立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吴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吴氏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性眩晕病人196例.根据手法治疗方式分为吴氏手法组(手法组)100例和常规手法组(对照组)96例,均进行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其中手法组接受吴氏手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头晕评估问卷(DHI)评估眩晕症状对病人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程度和头晕评分量表(DARS)评估病人眩晕的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手法组DHI和DARS评分与对照组DHI和DA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病人DHI评分和DA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手法组病人治疗后DHI及DAR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病致颈性眩晕在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能取得较满意疗效,而吴氏手法相较于常规颈部推拿手法,在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中更具优势,疗效更佳.

    作者:李键;刘鸣;陈和木;高晓平;吴毅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急性非糖尿病心肌梗死病人中糖尿病前期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non-DM)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中糖尿病前期(pre-DM)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32例non-DM的AMI病人,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两组,pre-DM组(5.7%~6.4%)783例和non-DM组(<5.7%)549例,平均随访25.6月,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评估pre-DM与随访期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pre-DM组病人较non-DM组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血糖更高,但住院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7,95%CI:0.74~2.54,P=0.309).随访期间pre-DM组33.97%发生MACE事件,明显高于non-DM组的2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3,95%CI:1.05~1.69,P=0.018).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及再住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模型提示pre-DM是随访期间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95%CI:1.03~1.68,P=0.029).结论 在non-DM的AMI人群中,pre-DM与较高MACE发生率相关.临床中应对AMI病人常规筛查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唐男男;方爱娟;孙步高;孙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8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8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观察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免疫指标和肾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手段是影响有效率的因素;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介素-12(IL-12)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明显;两组病人治疗前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SIRS病人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袁继福;刘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PDCA法规范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用法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PDCA法规范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用法的效果.方法 分析PDCA法干预前后,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其不合理用药表现及其可能原因,分析干预后合理用药改进效果.结果 PDCA法干预后,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用药合理率由干预前19.4%上升为37.1%.其中,剂量偏大现象由59.7%降为46.4%;无适应证给药由11.9%降为3.1%;超说明书用药未备案比例从11.9%降至2.1%.结论 PDCA法规范某院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作者:年国侠;王迪生;邢亚群;吴冰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痔血管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痔82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 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诊断为痔的病人采用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治疗,回顾性评价病人术后疗效.结果 随访3.0~15.0(12.7±1.8)月,无肛门狭窄、脱出复发者;有肛门坠胀感18例,到手术7个月左右肛门坠胀感消失;出血者1例;对疗效非常满意者62例(78.5%);满意者15例(19.0%);不满意者2例(2.5%).结论 痔血管的超声定位加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对比DG-HAL的临床疗效,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更微创等优点,疗效确切,但疗效需要进行进一步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阿迪力江·艾麦提;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吴瑄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DPN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一氧化氮(NO)升高幅度,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1(ET-1)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幅度、同型半胱氨酸(HCY)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钴胺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有效提高DPN治疗效果,改善病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舒芬太尼联合甲强龙鞘内注射治疗下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联合甲强龙鞘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舒芬太尼复合甲强龙组(MS组)鞘内注射舒芬太尼5 μg复合甲强龙10 mg混合液5 mL,甲强龙组(M组)鞘内注射甲强龙10 mg/5 mL,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2、4、12周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以及爆发痛的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并记录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治疗后1、2、4、12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降低,睡眠质量评分升高(P<0.05);与M组比较,MS组病人治疗后4、12周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MS组病人治疗后1、2、4、12周补救药物用量明显小于M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甲强龙鞘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长期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孟杰;肖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关联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群MS患病率高达25.5%,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MS是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代谢异常于一体的临床症候群,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MS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认识,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目前控制MS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HUA)不仅是痛风的主要诱因,且与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MS主要组分密切相关,是MS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鉴于此,笔者从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着手,就HUA与MS的关联性作一综述,探索采用血尿酸筛选MS高危人群的可行性,为MS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焕珍;左翔;袁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甲亢灵片中4种成分的含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含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A)-0.5%冰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流速为1.0 mL·min-1;去甲蟛蜞菊内酯和蟛蜞菊内酯检测波长为λ1=351 nm,乌索酸检测波长为λ2=210 nm,迷迭香酸检测波长为λ3=330 nm.结果 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在35 min内得到较好的分离,在给定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分别为5.90~118.00 mg·L-1(r=0.999 5)、5.37~107.40 mg·L-1(r=0.999 7)、5.04~100.80 mg·L-1(r=0.999 6)、7.65~153.00 mg·L-1(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n=6)和RSD值分别为98.6%(1.39%)、96.8%(0.83%)、99.2%(1.02%)、97.4%(0.85%).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同时测定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含量,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甲亢灵片中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乌索酸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洪强;何胜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缺血性卒中病人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小样本缺血性卒中病人的CYP2C19基因型,根据其CYP2C19基因型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观察其临床预后.方法 入选急性缺血卒中病人300例,对入选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个体化治疗组150例和常规治疗组150例.个体化治疗组在入选后立即检测CYP2C19基因,按照不同的基因型采用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即快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50 mg·d-1口服;中间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口服;慢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联合阿司匹林100 mg·d-1口服.常规治疗组直接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口服治疗,不检测CYP2C19基因.通过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治疗30 d及180 d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访6个月,再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在个体化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在个体化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根据CYP2C19基因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及时发现慢代谢病人,进而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余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应用型医学检验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医学检验技术日新月异,这对高等医学院校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全面提高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快检验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对接,笔者所在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以期探索出适合现代医学检验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用型教学改革方案.

    作者:李倩;卢晓雪;毛旭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替格瑞洛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4例UA已行PCI治疗的病人,分为对照组57例(氯吡格雷PCI术前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每天1次口服)和治疗组57例(替格瑞洛PCI术前负荷量180 mg,维持量90 mg,每天2次口服).分别观察PCI术中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及冠脉血流情况,并对PCI术后病人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卒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治疗组冠脉血流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6例,治疗组发生ACS 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卒中(P>0.05).结论 应用替格瑞洛能改善UA病人PCI术中冠脉血流,降低术后ACS事件的再发生率,并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不会增加.

    作者:吕留强;唐扬章;王士强;张怀金;赵立;鲁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痹痛丸的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 建立痹痛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痹痛丸中防风、蜜麻黄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痹痛丸中的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采用TLC法均能检出防风、蜜麻黄中的特征斑点,分离度好;HPLC法测出芍药苷在5.91~59.1 mg·L-1范围内与吸收峰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13%,RSD=1.01%(n=9).结论 建立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痹痛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谢若男;杨满琴;王丽;徐玥玮;高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溺水引发吸入性肺炎病人使用抗感染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学监护1例分析

    目的 探讨1例溺水引发吸入性肺炎病人使用抗感染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治疗实践.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抗感染药物治疗,对抗菌药物的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采用计算推算法(法国归因系统)评定该例肝损伤病人的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等级,对可疑药物提供血药浓度监测(TDM),为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依据.结论 药学监护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胡钟;王利;石庆平;徐旭萍;张永;夏雪梅;朱裕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参麦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和心肺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病人标准化治疗方案下,辅助运用参麦注射液对左室射血功能和心肺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轻中度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病人13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标准化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和对照组(标准化治疗联合安慰剂),分别评估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心肺运动试验结果.结果 12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多项心脏彩超和心肺运动试验参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增加10.4%和降低5.0%);(2)峰值耗氧量(分别为增加6.2%和降低4.5%);(3)运动时间(分别为增加7.5%和降低4.8%);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衰住院率分别为6%和30% (P=0.0002).结论 对于轻中度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病人,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标准化治疗上联合运用参麦注射液,可以增强左室射血功能及心肺运动能力,并降低住院率.

    作者:余世成;冯俊;孙召金;黄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阿加曲班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阿加曲班对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选取被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阿加曲班,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检测两组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TGF-β1表达水平,比较并分析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和TGF-β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大脑中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峰流速增高,流速差值及峰流速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可以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降低TGF-β1的表达.

    作者:高聚;姜华;肖展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5-甲基硫代腺苷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5-甲基硫代腺苷(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分析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分析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tRNAs、5S rRNA)及TFⅢB亚单位TBP、Bdp1和Brf1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了TFⅢB亚单位Bdp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tRNAs、5S rRNA)的mRNA水平明显下调;同时TFⅢB亚单位Bdp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调.结论 MTA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RNA聚合酶Ⅲ依赖基因转录的下调、TFⅢB亚单位Bdp1蛋白的下调可能在这一抗肿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青松;曹立赢;王明君;温英武;费乐学;高建超;郑景珍;李浩;戴世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手术病人的效果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病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拟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病人的满意度与手术医生的满意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分别是(32.06±0.18)、(29.56±0.55)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90.0%,手术医师满意评分(70.3±9.7)分,远远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鼻内镜手术中,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病人的焦虑与抑郁症状,缓解病人疼痛感,提高病人和手术医师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燕;孙玲琳;李影;李薇;李静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网络售餐行政监督管理的理念与途径

    网络售餐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同时带来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升级.该文对网络售餐的复合主体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阐述了食品安全大于消费方便的原则,并分析了网络售餐监管的理念,对现行监管制度进行评价,尝试从专业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完善监管的途径.

    作者:霍敬裕;陆维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