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oll样受体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异位和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顾烨

关键词:Toll样受体2, 子宫内膜异位症
摘要:目的 探讨 Toll样受体2(TLR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人异位和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妇科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异位内膜39例(EMs异位内膜组)以及在位内膜32例(EMs在位内膜组),再选取30例未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的女性在位内膜组织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TLR2在EMs异位内膜、EMs在位内膜以及正常内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在各组中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EMs异位内膜组、EMs在位内膜组、正常对照组中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EMs异位内膜组和EMs在位内膜组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Ms异位内膜组中的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EMs在位内膜组.结论 TLR2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说明TLR2在EMs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始诱导化疗后院内感染临床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始诱导化疗后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指导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选取60例初治的ALL完成初始诱导化疗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感染持续时间,以及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60例患儿中,35例患儿发生感染,感染64例次,感染率58.3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占82.82%,感染持续时间平均16.98 d,培养阳性率28.54%,其中血培养阳性率高,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占60.00%,年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是否住层流床与感染有关.结论 初治ALL患儿在初始诱导化疗中极易发生感染,感染好发部位是呼吸道,病原菌培养率低,且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低龄儿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否使用层流床都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珅;刘洪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清降钙素原结合病原学检查在感染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感染性休克病人血清降钙素原(PCT)与病原学检查的变化,探讨两者结合应用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重症医学病房(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人53例,选取同期非感染性休克病人37例.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血清PCT检测、病原学培养,对感染性休克病人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不同分组中血清PCT水平和病原学检查的差异,分析感染性休克PCT水平分布与病原学检查的关系.结果 与非感染性休克病人血清PCT阳性率(35.14%)及病原学阳性率(16.22%)相比,感染性休克组血清PCT阳性率(86.79%)及病原学阳性率(75.47%)明显升高(P<0.05).生存组血清PCT阳性率80.00%、病原学阳性率65.71%及APACHEⅡ(21.56±4.28)分,死亡组血清PCT阳性率100.00%、病原学阳性率 94.44%及APACHEⅡ得分(26.49±4.65)均明显升高(P<0.05).随着血清PCT水平等级的升高,病原学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阴性病人血清PCT(0.68±0.27) μg·L-1,明显低于阳性病人(3.85±1.32) 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水平检测结合病原学检查可用于评估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感染状况,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朝辉;吴启梅;王生池;程慧;马小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离子色谱法测定药用辅料β-环糊精的有关物质

    目的 建立测定β-环糊精中有关物质α-环糊精和γ-环糊精的离子色谱方法,并用质谱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离子色谱法,CarPac PA 200离子柱,柱温30 ℃,安培检测器,金电极为工作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高分辨质谱法采用电喷雾电离模式,离子阱扫描范围为300~1 400.结果 α-环糊精和γ-环糊精的检出限为0.2和0.5 mg·L-1,定量限分别为0.4和1.0 mg·L-1.采用离子肼质谱法确认了α-环糊精和γ-环糊精,结果与离子色谱相一致.所有样品均检出γ-环糊精,同时探讨了其限量标准,为该品种标准提高和风险监控提供了技术参数.结论 该方法快速、有效,可用于β-环糊精中有关物质的检测.

    作者:靳贵英;王淼;王彩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氟西汀对皮质酮诱导Nesfatin-1含量升高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皮质酮诱导的SH-SY5Y细胞株中下丘脑摄食调节因子Nesfatin-1含量升高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细胞的方法,建立SH-SY5Y细胞皮质酮损伤模型,设氟西汀给药组(10-9~10-5 mol·L-1)、皮质酮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细胞中Nesfatin-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皮质酮组细胞Nesfatin-1 mRNA和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氟西汀(10-9~10-5 mol·L-1)处理后Nesfatin-1 mRNA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 氟西汀体外用药能够逆转皮质酮诱导的SH-SY5Y细胞Nesfatin-1表达上调.

    作者:徐亚运;陈征;葛金芳;陈飞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的疗效对比及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在治疗各类脾脏疾病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性完成的40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和41例开腹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LS病人与开腹脾切除术病人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别及脾脏大直径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LS均顺利完成,无术中中转开腹.腹腔镜手术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手术时间(P<0.05),但失血量和切口并发症较少(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腹腔镜脾切除病人术后2 h 出现不明原因心脏骤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具有良好的腹腔镜技术和经验前提下,LS安全可行,能应用于各类脾脏疾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先志;孙杰;王从玉;廖祥松;王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8例小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指导SI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普外科及术后病理确诊的SIST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征、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依据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改良的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采用 χ2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度危险组与中低度危险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共28例SIST入选,男性占60.7%(17/28),女性占39.3%(11/28),平均年龄(50.8±14.9)岁,S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有:体检发现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7例,慢性腹痛9例,急性腹痛5例,以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多见.16例高度危险性(57.1%),12例中低度危险性(42.9%),高危组急性腹痛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低度危险组出现消化道出血比例明显高于高度危险组(P<0.0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腹痛、腹部包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超检查对SIST的检出率不高,CT检出率高于B超.高危组CT检出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结论 S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多见,高度危险性多见,不同恶性程度SIST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CT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SIST首选手术切除,疑诊SIST应及早手术探查.

    作者:李玥;方海明;胡祥鹏;唐敏;章礼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改良甲状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和超声弹性成像半定量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分别比较结合弹性成像评分法的改良甲状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TI-RADS)评分法和超声弹性成像的半定量分析即弹性应变率比值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相关性,获到更好的甲状腺结节定性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6例(118个结节)的超声诊断报告,对结合弹性成像的改良 TI-RADS评分法和应变率比值进行良恶性组间比较,并对有统计学差别的量化指标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判断其诊断价值.结果 改良 TI-RADS评分法和应变率比值的良恶性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和0.919,诊断临界值分别为5分和3.3,约登指数分别为0.526和0.871,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5.22%、87.37%和91.30%、96.84%,Kappa值分别为0.493和0.867.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半定量分析更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

    作者:王琳;王东平;周建;陈晓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研究进展

    作为有效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小切口、胸腔镜、机器人、杂交手术等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文就目前几种主流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一综述.

    作者:郭靖;单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WT-1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中表达及临床病理学研究

    目的 探讨WT-1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W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以29例脑膜瘤作为对照.结果 SFT/HPC以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为特点,肿瘤小血管呈WT-1强弱不等的阳性表达或不表达,而毛细血管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在脑膜瘤中,WT-1表达与肿瘤血管的大小和肿瘤的类型及分级无明显关联性(r=0.027 27,P=0.757 2).结论 WT-1可作为SFT/HPC区别脑膜瘤的标记物,将来也可作为抗SFT/HPC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吴海波;李恒;钟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进展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是膝部常见的韧带损伤之一.以往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往往远期容易并发膝关节内侧松弛或不稳定.近年来有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各异,包括:MCL近端止点移位、解剖重建、非解剖重建及肌腱转位重建等,均取得较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文就膝关节MCL损伤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付正韬;周新社;王志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40例儿童紫癜肾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住安徽省立医院的过敏性紫癜肾患儿40例,以同期收住病房的5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合并肾损害的为对照组,进行肾损害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出现肾损害时距离第一次出现皮肤紫癜平均(4.46±1.28)周,首发表现以单纯血尿患儿多,为15例(37.5%);过敏性紫癜肾患儿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嗜酸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无肾损害患儿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皮疹反复发生>2周的患儿肾损害的发生率高于无肾损害患儿.结论 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嗜酸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加,皮疹反复发生>2周是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需密切监测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水平,及早发现肾损害,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高患儿远期预后.

    作者:王书书;潘家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艾普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艾普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电脑随机化抽样方法将100例消化性溃疡病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脱选2例;观察组50例,脱选1例,两组均未出现剔除病例.对照组给予艾普拉唑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艾普拉唑加瑞巴派特口服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内镜下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以观察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研究结束后进行内镜检查并判断疗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9.2%(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显著的危害性不良反应.结论 艾普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单一使用艾普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不仅溃疡愈合质量高,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吴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分析

    目的 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根尖周炎病人138例,共150颗患牙,并采集患牙的根管标本.根据患牙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次治疗组(n=75)和非初次治疗组(n=75).对于根管标本做以下处理:应用16S rDNA PCR技术,检测微小小单胞菌的DNA,并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差异;对标本检测出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以及粪肠球菌与微小小单胞菌进行关联影响分析.结果 检出率:与非初次治疗组相比,初次治疗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情况均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密切关联(P<0.05).结论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定植可能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存在共生关系.

    作者:方南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西多福韦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抗病毒药西多福韦(CDV)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分析CDV和阳性对照药顺铂(DDP)对HeLa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利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和Giemsa染色技术,观察CDV和DDP导致HeLa细胞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CDV和DDP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影响.结果 MTT法和细胞集落实验结果显示CDV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显示CDV和DDP使HeLa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的S期,并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CDV对HeLa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凋亡,CDV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治疗的另一策略.

    作者:吴五洲;徐祥;欧琴;李蓓;丁娜娜;李明远;杨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可疑小肠出血病人行胶囊内镜检查,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病人阳性检查结果35例,诊断阳性率81.4%,血管畸形为常见原因,其次为小肠溃疡及糜烂.检查过程中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除1例胶囊滞留,余均1周内排出体外.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价值高,检查过程安全,耐受性好.

    作者:李球森;丁百静;李宗先;曹中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从伦理学视角分析当前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该文分析了紧张医患关系的表现,从社会、医院、法制三个方面对畸形医患关系进行根源分析,并从信任、尊重、公正、平等四个伦理视角进行了医患关系分析.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注重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道德建设.

    作者:秦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二氧化锆全瓷冠在前牙冠折美容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前牙冠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取35例病人的82颗冠折的前牙,采用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试戴时2例颜色不满意,随访期间1例崩瓷,1例桩核冠松动脱落.95.1%修复体获得满意的美观功能效果.结论 二氧化锆全瓷冠是前牙冠折的理想修复体.

    作者:胡振刚;周宝;梅林果;刘旭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根因分析法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目的 探讨应用根因分析法,改善病区药品质量管理,保障药品质量,促进用药安全.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病区在质量检查中发现的药品质量管理问题,应用根因分析法寻找问题发生的近端原因与根本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结果 根因分析法实施后,2016年1-4月的药品管理问题明显减少,与2015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签字迹模糊、贮存不当的问题,干预后连续3个月未再发生.结论 病区药品管理中应用根因分析法,可提高护士药品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了药品管理问题的发生,有利于病区用药安全.

    作者:王玉婷;朱冬春;龚桂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的应用对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意义.方法 在该院临床药学室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该院平均每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提升了23例,增长率为143.75%;圈员品管手法、自信心、团队凝聚力及沟通协调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推行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促进病人用药安全.

    作者:李飞;廖玉芳;岳建农;邹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研究认为AITL来源于生发中心的辅助T细胞,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也无明确的影响预后的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病理、免疫学等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对其起源、病因、病理、遗传学及治疗、预后方面的认识有所深入,该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黄晓路;顾康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