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萍;秦宜德;方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缓解指神经瘤性残端疼痛的方法.方法通过手术切除指神经瘤,将正常指神经与废用肌腱显微缝合.术后随访3月~3年,疼痛消失优良率92%.结论指神经与废用性肌腱显微缝合可缓解指神经瘤性残端痛.
作者:徐火生;桑向群;李培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化疗对晚期鼻咽癌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32例晚期鼻咽癌随机分为两组: 化放疗组及单纯放疗组,每组16例.放疗采用60Co机照射鼻咽部及颈部.鼻咽部剂量DT 7 000cGy/7.5周,颈部剂量DT 5 000~6 000cGy/5~6周.化疗采用DDP+LV/FU. 结果化放疗组一、三年生存率分别为94.2%、72.9%; 单纯放疗组分别为89.0%、56.8%,有显著差异(P<0.05).化放疗组一、三年局控率分别为87.2%、70.5%,单纯放疗组为70.5%、49.0%,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化疗能提高晚期鼻咽癌放疗局控率及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
作者:潘明;刘飞;徐金发;宋文灿;刘春林;陈国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甲硝唑胶囊中甲硝唑的含量.方法选择盐酸溶液(9→1 000)作溶剂,以空白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回收试验及实际样品检测验证检测方法.结果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其它原辅料对测定无干扰;吸收度A与甲硝唑浓度C(mg·L-1)的回归方程为:A=0.055 3C+0.000 130 4,r=0.999 9.甲硝唑浓度分别为6.28、12.58、25.05 mg·L-1时,RSD分别为0.50%、0.30%、0.18%,对实际样品测定结果符合规定.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甲硝唑胶囊中甲硝唑含量简便,特异性高,可满足制剂生产和质量控制的需要.
作者:欧阳露;肖雨清;姜美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锡类散和葡萄糖酸锌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将10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3例应用锡类散外敷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10 ml,bid)治疗;对照组53例应用口服vitBco片(2片,t id)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11%,对照组为41.5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锡类散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满意,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叶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两年来临床药师的工作进行总结.方法根据临床药师的工作试点,总结其内容、方法、体会和经验.结果经过临床药师的辛苦工作,其工作成效已得到试点科室的初步认可.结论临床药师尚需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并在医院领导和法规制度的支持下开展工作,为临床服务,为病人服务.
作者:徐文科;李元福;汪平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左旋卡尼汀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备工艺.方法对活性炭用量、pH值、灭菌条件进行了筛选,并考察制剂稳定性.用HPLC法检测含量及有关物质.结果制备工艺采用浓配法,加入0.1%的活性炭,调pH值在5.5~6.5,115℃热压灭菌30 min.制剂质量符合药典有关注射剂的质量标准.结论本品制备工艺可靠,适于工业生产.质量可控.
作者:赵刚;凌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诱发因素、诊断线索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5例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反复送痰、血等3次以上均培养出白色念珠菌.25例除采用综合措施外,选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者22例,有效17例,死亡5例.3例未用抗真菌药物,死于肺性脑病、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结论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起病隐匿,原发病及诱发因素多、病情重、病死率高(23%).反复送痰、血培养均发现白色念珠菌,结合临床,可确立诊断.治疗采用综合措施,抗真菌药以氟康唑为首选.
作者:夏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筛选测定氨咖黄敏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佳方法.方法对5批不同厂家的样品,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及亚硝酸钠法测定其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重点建立对乙酰氨基酚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3种方法加以比较.结果 HPLC法对乙酰氨基酚的线性范围为0.97~48.48 g·L-1,回收率为99.4%~100.2%,RSD为0.3%.结论 HPLC法专属性强,灵敏、准确,可用于氨咖黄敏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慧文;张士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风湿免疫性疾病常引起肝损害,很多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加重肝的进一步损伤,我们根据白芍总苷的抗炎免疫调节及对肝细胞的保护的药理作用机制,应用白芍总苷治疗由风湿免疫性疾病所致的肝损害2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大昌;朱电波;叶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近两年来,我校逐步完善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设施,在多数教室中配置了多媒体电脑、大型投影仪和扩音系统;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形态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疾病本质,故形象直观性及真实具体性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校内率先于2003年对2002级学生开始实施了全程多媒体病理理论课教学.为了客观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对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及回顾性对相同专业但分别使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两个不同年级学生病理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初步探讨多媒体病理教学的效果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胡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型胆囊炎合并胆石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胆囊切除术,19例行胆总管探查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胆石症合并胆囊炎.39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尽早手术、解除胆道梗阻、解除中毒因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巨合;徐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情及转归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65例)及非糖尿病脑梗死(108例)的发病年龄进行比较,根据血糖水平将65例分为3组,观察其与病情及转归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50岁以后发病者有明显差别.入院时血糖<16.7 mmol·L-1者,脑梗死患者多属轻、中型,而血糖≥16.7 mmol·L-1者,重者多,恶化和死亡率高.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中临床症状的轻重及病情转归与入院时血糖水平的高低有关,若血糖≥16.7 mmol·L-1提示病情严重,而且是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所以,控制好血糖是预防及治疗的关键.
作者:笪义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对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经胃镜和病理刷片检查确诊的霉菌性食管炎69例,分为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两组治疗,疗程7~14 d.治疗结束后10 d复查胃镜和霉菌涂片,随访6个月.结果伊曲康唑近期治愈率94.2%,制霉菌素近期治愈率70.5%,二组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6个月时,伊曲康唑复发率6.1%,制霉菌素组复发率25%,二者复发率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疗效优于制霉菌素.
作者:袁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ter , ARB)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的疗效及合理应用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和研究的焦点.许多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证实这两类药物不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而且对DN有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可以延缓DN进展为显性肾病乃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现将近年来的有关资料及两类药物联合治疗DN的作用机制和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苏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PT)治疗复发性晚期肿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的护理.方法复发性晚期肿瘤患者30例,可评价疗效和毒副作用者29例,其中小细胞肺癌10例,卵巢癌6例,非小细胞肺癌3例,食道癌3例,胃癌3例、十二指肠癌2例,结肠癌3例.均采用TPT联合顺铂或氟尿嘧啶治疗,TPT1.2 mg·m-2·d-1,静脉滴注,d1~d5,21d为一周期.结果可评价疗效的29例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7例,有效率(RR)31.0%.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为主,经过精心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非血液学毒性较轻.结论 TPT是治疗复发性晚期肺癌、卵巢癌、消化系肿瘤有效的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毒性是骨髓抑制,应有针对性实施护理.
作者:王先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测定125I标记前后的基因重组葡萄球菌激酶(r-Sak)活性.方法采用抑菌圈原理,建立纤维蛋白平板溶纤法.结果在0.625~10 mg·L-1浓度范围线性良好(r=0.997),125I标记后r-Sak为标记前的81.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操作方便.
作者:邝荔香;吕继红;陈敏珠;沈子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的病原体.方法喉部吸痰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结果 1 320例标本得到289例阳性结果,以嗜血杆菌属常见,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药敏试验表明氨苄青霉素、复方SMZ耐药性高.结论了解当前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及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王卓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非处方药(OTC)即不需经医生处方消费者就能从市场直接购买的治疗性药品.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文明程度提高[1]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非处方药物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作者:刘立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