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屈维龙;唐来坤;田峰;汪祖林;宋立;俞仲伟;叶青;王珂;吴凤金;骆德兴

关键词:膀胱癌,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研究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ADAM-1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膀胱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检测43例膀胱癌、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ADAM-12及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免疫染色标本中,ADAM-1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41,P=0.010).病理分期高的膀胱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分期低者(x2=22.368,P<0.001).PC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50,P=0.026).病理分期高的膀胱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分期低者(x2=10.665,P=0.014).ADAM-12与PC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997,P<0.001).结论 膀胱癌组织中ADAM-12蛋白和PCNA呈过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DAM-12是膀胱癌具有潜在价值的肿瘤标记物,可以成为一项新的临床观察指标.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子午流注音乐治疗知识连载(二十三)

    子午流注音乐治疗法认为:人体之所发存活,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器每时每刻都遵循着各自的自然规律即内动频率而和谐相处,当内动频率不和谐时,疾病就产生了,所以调节人体的内动频率是子午流注音乐治疗法根本.

    作者:林淑英;张立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胰腺癌肝转移长期生存一例

    1病历摘要患者男,45岁.因体检发现胰腺癌肝转移8 d,于2007年8月17日收入院.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22个月,糖尿病病史20个月.8 d前体检时行腹部CT检查示:胰腺尾部软组织肿块,考虑为胰腺恶性肿瘤合并肝转移.为明确诊断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为188.6 μg/L,定性为阳性;CA19-9为42.19 U/ml;腹部B超检查示:胰尾部实性占位,肝硬化并多发实性结节,脾大.

    作者:李凤玉;石军;任成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小潮气量结合控制性肺膨胀对肿瘤术后早期急性呼吸窘迫患者的疗效

    目的 观察小潮气量结合控制性肺膨胀(SI)对肿瘤术后早期呼吸窘迫(ARD)患者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肿瘤术后早期ARD患者51例,术后循环稳定,因ARD而不能脱离机械通气.监测并记录其持续无创血压(N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实行肺保护性通气,予SI治疗,记录SI前及SI后10 min、24 h和48 h的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水平及吸入氧浓度(Fi02);监测呼吸频率(F)、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潮气量(VT)、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及动脉血气分析(ABG).结果应用SI后,51例肿瘤术后ARD患者Fi02、PEEP减低(F值分别为66.05、241.28,P均<0.01);VT、Cst增加(F值分别为262.40、118.28,P均<0.01);Ppeak、Pplat、呼吸频率下降(F值分别为88.96、83.05、57.55,P均<0.01),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未发生各种不良事件.结论 SI在肺保护性通气的基础上可改善肿瘤术后ARD患者的氧合.

    作者:杨全会;王保强;王小亭;张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胰腺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胰腺干细胞是一种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前体细胞,可作为一种新的胰岛来源治疗糖尿病[1],但目前仍缺乏公认的干细胞标志物和评价指标.识别胰腺干细胞表面特异的表面标志物,对于胰腺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有重要的意义,且可更进一步了解胰腺干细胞膜内外信号传导机制及诱导过程.

    作者:张晓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动态变化

    目的 研究前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与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48例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院第1、3、5天以及出院或死亡前后一次的PA、CRP、DD、APACHEⅡ评分,按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进行动态观察,并对APACHEⅡ评分与PA、CRP、DD水平动态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入院后第1天PA[(164.33±23.32)、(163.51±32.54)mg/L,t=2.315,P>0.05]、CRP[(93.25±27.67)、(94.37±30.81)mg/L,t=2.013,P>0.05]和DD[(917.60±17.09)、(918.07±23.78)μg/L,t=2.511,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第3、5天和后一次PA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118.4±34.7)、(91.7±12.5)、(69.8±21.4)mg/L与(165.3±12.8)、(172.6±11.3)、(189.1±32.6)mg/L,t值分别为2.422、2.557、2.906,P均<0.05],CR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09.5±30.1)、(121.2±31.7)、(133.6±35.1)mg/L与(83.0±45.2)、(67.6±21.6)、(13.1±3.3)mg/L,t值分别为2.061、2.843、3.519,P均<0.01],DD水平也明显高于存活组[(1138.0±22.8)、(1312.6±2 8.5)、(1830.3±36.2)μg/L与(860.7±38.7)、(651.8±25.6)、(490.6±13.4)μg/L,t值分别为2.576、2.823、3.371,P均<0.01],PA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31,P<0.01),CRP及DD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7、0.651,P<0.01).结论 PA持续低水平、CRP和DD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危重,所以联合动态观察PA、CRP和DD对评估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贾金广;于洪涛;刘艳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头颈部恶性肿瘤(head and neck cancer)是指颅底到锁骨上、颈椎前范围内的所有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第5大常见肿瘤,在欧美国家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0.0%以下,在我国约占19.9%~30.2%.

    作者:高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QRS波形态和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和血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增宽[(187.00±15.67)ms与(94.00±9.17)ms,t=15.98,P<0.05],LVEF下降[(53.70±1.34)%与(58.60±1.65)%,t=7.30,P<0.05],IVMD延长[(43.20±6.79)ms与(15.00±4.08)ms,t=7.75,P<0.05],BNP升高[(89.70±8.30)ng/L与(40.00±4.73)ng/L,t=16.44,P<0.05],而RVS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和RVA组相比,RVS组QRS时限缩短[(119.00±7.38)ms与(187.00±15.67)ms,t=12.42,P<0.05],LVEF增加[(57.00±2.00)%与(53.70±1.34)%,t=4.09,P<0.05],而IVMD缩短[(19.00±4.59)ms与(43.20±6.79)ms,t=7.94,P<0.05],BNP降低[(44.加±9.18)ng/L与(89.70±8.30)ng/L,t=11.62,P<0.05].结论 和传统的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作者:郭俊芳;鲍中华;张国辉;真亚;李卫东;汪建飞;孙琴芳;张凤琴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恶性胸膜间皮瘤误诊为胸壁结核一例

    1病历摘要女,46岁,因左侧胸痛2个月、胸闷1周入院.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侧胸痛,为阵发性钝痛,无胸闷,伴有低热,全身发力,食欲差,近1周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体检:T37.1 ℃,BP11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睑无苍白,气管轻度右偏;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胸壁腋中线第6~7肋可见3 cm×4 cm ×4 cm肿块,无红肿;皮温正常,无波动,基底固定,无触痛;左下肺呼吸音消失,左下肺扣诊浊音;心、腹未见异常;查血沉8 mm/h,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弱阳性.

    作者:刘煜;李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肾康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24 h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及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 将 150 例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 3 组,均给予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及常规降糖治疗,使空腹血糖控制在 7.0 mmol/L以下,餐后 2 h 血糖在 10.0mmol/L以下.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常规西医治疗;肾康注射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肾康注射液 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 静脉滴注,同时加 2~3 U 胰岛素中和葡萄糖,每天 1 次;肾康注射液加厄贝沙坦组在肾康注射液组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 0.15 g 口服,1 次/d;3 周为 1 疗程,观察 9 周.比较3 组患者治疗前后 UAER、血脂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 9 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在降低患者UAER、降低血脂及改善患者血流动力方面,肾康注射液组[UAER:(87.44 ± 10.06)μg/min 与(116.55 ±33.42)μg/min、总胆固醇:(4.22 ± 0.70)mmol/L 与(4.88 ± 0.69)mmol/L、全血高切黏度:(5.77 ±0.53)mPa·s 与(7.38 ± 0.41)mPa·s]和肾康注射液加厄贝沙坦组[UAER:(61.90 ± 28.02)μ.g/min 与(123.37 ± 29.98)μg/min、总胆固醇:(4.00±0.14)mmol/L与(4.90±0.12)mmol/L、全血高切黏度:(5.11 ± 0.41)mPa·s 与(7.27 ± 0.44)mPa·s]疗效显著(P 均<0.05),对照组改善情况不明显;且肾康注射液加厄贝沙坦组疗效明显优于肾康注射液组(P 均<0.05).结论 肾康注射液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UAER、降低血脂、改善血流动力,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治疗作用,与厄贝沙坦合用可能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运红;郝玉杰;王桂英;高孝杰;田力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血清脂联素及肝脏脂联素受体-2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肝脏脂联素受体-2(AdipoR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应激组实施8周的慢性复合应激刺激,对照组在此期间正常饲养.在实验的第8周将大鼠断头处死,取血检测脂联素、血糖、胰岛素抵抗(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结果①8周后,应激组与对照组旷场实验得分和24 h尿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8.6)、(52.0±12.7)分,(5.8±0.4)、(5.3±0.1)ng/L,P<0.05或<0.01].②8周后应激组与对照组脂联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C、lnIR、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7±0.57)、(5.63±0.49)mg/L,(1.44 ±0.24)、(1.07±0.23)mmol/L,(0.47±0.09)、(0.39±0.05)mmol/L,(0.76±0.17)、(0.89±0.15)mmol/L,(1.89±0.46)、(1.41±0.32),(7.84±1.72)%、(6.08±1.56)%,t值分别为-3.927、4.978、3.475、-2.564、3.831、3.390,P<0.05或<0.01].③8周后应激组和对照组大鼠肝脏AdipoR2mRNA相对表达分别为0.67±0.04、1.00±0.11,蛋白相对表达分别为0.73±0.02、1.0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09、-27.000,P均<0.01).脂联素与HbA1C、LDL-C、IR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88、-0.37,P<0.05或P<0.01),与HDL-C显著正相关(r=0.78,P<0.01).结论 慢性复合应激使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和肝脏AdipoR2表达降低.

    作者:孙静;李伟;张俊权;李秀平;王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氟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氟伐他汀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经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并行PCI术的187例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91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氟伐他汀干预组9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 mg/d;分别于入院后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后(PCI术前)及PCI术后12、24 h和术后2周空腹采集肘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浓度.结果 2组患者药物治疗前血清IL-18、TNF-α、IL-6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组与氟伐他汀干预组药物治疗后IL-18[(316.5±274.2)、(261.8±195.6)ng/L]、TNF-α[(201.7±56.9)、(166.4±42.5)ng/L]、IL-6[(13.4±6.2)、(9.6±7.5)ng/L]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氟伐他汀干预组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均<0.01).常规治疗组术后12 h IL-18、TNF-α、IL-6浓度增高,分别为(423.5±298.7)、(316.1±72.6)、(42.3±10.1)ng/L(P均<0.05),在术后24 h达高峰并且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前(P均<0.01),而氟伐他汀干预组在术后12 h与术后24 h仅略高于PCI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期比较氟伐他汀干预组术后12 h IL-18、TNF-α、IL-6浓度分别为(276.5±189.4)、(175.3±51.9)、(10.1±8.1)ng/L,较常规治疗组低(P均<0.01).术后2周氟伐他汀干预组IL-18为(137.0±34.2)ng/L,TNF-α为(35.1±21.6)ng/L,IL-6为(8.7±3.2)ng/L,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了冠状动脉炎性反应,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弱炎症反应.IL-18、TNF-α、IL-6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其变化程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具有预测价值,可以成为一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靶目标,可以用于评价PCI、他汀类药物以及二者联合的效果.

    作者:刘文卫;魏敏;江华;刘永胜;朱锐;李彬;关思虞;赵玉琴;叶剑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方式选择手术入路,其中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5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2例,颞枕经小脑幕入路6例.结果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21例(64%),大部切除12例(36%),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1%(17/33).结论 根据肿瘤在斜坡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使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肿瘤全切除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好.

    作者:李忠华;崔立山;袁士博;宿鹏飞;张振华;牛运祺;李晓蕾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老年肺不张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老年肺不张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CT诊断为肺不张74例老年患者的镜检结果进行分析,并与44例非老年肺不张患者的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患者两上肺不张多于两下肺不张[63.5%(47/77)与24.3%(18/44),X2=33.163,P<0.01],病因:肺癌53例(71.6%),炎症14例(18.9%),结核7例(9.5%).非老年组肺癌12例(27.3%),炎症18例(40.9%),结核14例(31.8%),组间肺癌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35,P<0.01).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老年肺不张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相对安全.

    作者:华毛;高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家族青年上肢远端萎缩症二例

    青年上肢远端萎缩症是一种原因不明、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前臂尺侧肌萎缩,多见于男性,女性发病少,男女发病比例为(7~20):1,有家族史的报道更少[1-2].现将本院收治的父女同时发病2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霞;白杰;谷伟;李爽;刘亚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左心室壁内包虫并左肺包虫囊肿一例

    我院于2007年1月收治1例左心室壁内包虫并左肺包虫囊肿的患者,并成功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男,48岁.既往体健,无牧区生活史,有犬接触史,平素无胸闷、气短病史.于入院前20余天体检X线胸片提示左肺上叶球形占位,直径约12 cm,左心缘局限隆起.入院后行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上叶球形占位,直径约12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左室后壁近心尖部有一5 cm ×5 cm ×4 cm大小囊性病变.

    作者:李忠诚;达嘎;李勇;武建英;杨永良;唐振宇;姚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孤立肾上腺转移32例临床分析

    肾上腺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属于远处转移,绝大多数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转移播散,但真正孤立肾上腺转移较少见.我院于1997年2月至2004年10月收治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全身多处转移患者2680例,其中合并孤立肾上腺转移48例,手术治疗3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下.

    作者:李海涛;郭永祝;张世兴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D38、CD133抗原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CD38、CD133抗原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MDS患者31例,其中难治性贫血(RA)21例,RA伴铁幼粒细胞增多(RAS)1例,RA伴原始粒细胞增多(RAEB)9例;各种贫血患者11例(贫血组);以同期收治血常规一系或二系减少但骨髓象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1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组患者CD38、CD133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1例MDS患者有18例(58.1%)表达CD38,其中RA 12例,占57.1%(12/21),RAEB 6例,占66.7%(6/9);20例表达CD133(64.5%),其中RA 11例,占52.4%,RAS 1例,RAEB 8例,占88.9%.对照组CD38、CD133阳性表达率均为10.0%(1/10),贫血组分别为9.1%(1/11)和18.2%(2/11).与贫血组比较:RA组CD38阳性表达率高于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P=0.01).RAEB组CD38及CD133阳性表达率表达亦高于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1、9.90,P值分别为0.01、0.00).MDS组CD38、CD13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7.02,8.99,P均<0.05).RA组CD38、CD133阳性表达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8、5.13,P值分别为0.01、0.02);RAEB组CD38、CD133阳性表达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54、11.82,P值分别为0.02、0.00).结论 在常规开展的抗体组合的基础上,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8、CD133可提高MDS的诊断率.

    作者:赵利东;薛连国;王莹;杨晋;朱明清;赵绍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非肾性危重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MICU非肾性危重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实施CRRT患者29例,均采用Prisma机器以及配套的管路和滤器,血管通路均采用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透析持续时间每日4~12 h,如病情需要则24 h持续进行,血流速100~180 ml/h,置换液30~50 L/次;每次脱水量根据病情设置0~4 kg.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血生化、氧合指数(PaO2/FiO2)和pH值、前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APACHEⅡ评分,并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 26例患者在CRRT治疗后生命体征迅速稳定,血滤前:体温(37.6±0.88)℃、呼吸频率(110.3±19.54)次/min、氧合指数262.6±10.6、白细胞总数(11.33±2.2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62±7.8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4.58±19.34)U/L、APACHEⅡ评分24.37±9.23分,血滤后:体温(36.84±0.58)℃、呼吸频率(102.0±16.2)次/min、氧合指数373.2±11.2、白细胞总数(9.62±3.2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1.58±10.54)%、AST(38.34±13.96)U/L、APACHEⅡ评分14.65±6.54分,血滤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1.76、38.62、2.31、5.76、8.18、1.59,P均<0.05),治疗过程中患者严重的离子及酸碱紊乱纠正,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CRRT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炎性反应程度,改善器官功能水平,稳定内环境,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CRRT对于非肾性危重症患者来说是一个基本的治疗工具和重要的支持疗法.

    作者:徐喜媛;杨敬平;姚翠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的操作技术和大规模临床研究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数千例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显示了这种新型技术具有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心脏内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

    作者:张海波;孟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多囊肝与单纯性多发肝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多囊肝与单纯性多发肝囊肿外科处理的方法 和预后.方法 多囊肝患者35例,行肝部分切除加开窗术12例,行开腹囊肿开窗术18例,行腹腔镜囊肿开窗术5例;单纯性多发肝囊肿患者54例,行B超引导囊肿穿刺抽液加无水酒精囊内注射6例,行腹腔镜囊肿开窗术36例,行开腹肝囊肿开窗术13例.按治疗方法 不同,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在35例多囊肝患者中,2例(16.7%)肝部分切除加囊肿开窗术、8例(44.4%)开腹囊肿开窗术、5例(100.0%)腹腔镜囊肿开窗术患者在术后0.5~8.5年(平均3.0年)内症状复发.54例单纯性多发肝囊肿患者随访8.5年,无一例症状复发.结论 肝部分切除加开窗术是治疗多囊肝的有效方法 ;肝脏移植能治愈多囊肝,是治愈严重多囊肝的惟一有效手段;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仅适用于手术前暂时缓解症状的辅助治疗;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应谨慎应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是目前治疗有临床症状的单纯性多发肝囊肿的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江建军;郭怀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