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灵英
目的 探讨人体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细胞免疫的动态变化,了解疫苗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关联.方法 8例成人按0、1、2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首针免疫后3、8、21、34和65 d采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PBMC进行细胞分选,获得纯度95%以上的CD4+和CD8+ T淋巴细胞,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PBMC、CD4+和CD8+ T淋巴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4的斑点数(SFC),并收集乙肝疫苗免疫前(0 d)和免疫后3、8、21、30、34、60、65和150 d血样,测定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同时设立阴、阳性对照各2例.结果 人接种乙肝疫苗后,CD4+、CD8+ T淋巴细胞产生不同细胞因子趋势和强度不同:IFN-γ(由CD8+、CD4+ T淋巴细胞产生)出现较早,且较为稳定,而CD4+ T淋巴细胞产生的IL-2和IL-4出现较晚,但其升高与第2、3针乙肝疫苗免疫有关;免疫后IL-4阳转率与抗-HBs阳转率呈显著正相关,IL-2、IL-4的SFC与抗-HBs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早期检测出以IFN-γ为主的细胞免疫,IL-4和IL-2阳转与抗-HBs升高有关.
作者:胡忠玉;朱凤才;何鹏;刘社兰;张瑞;方鑫;翟祥军;邱少辉;梁争论;汪华;李河民;庄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病例病后3年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及其变化规律,为SARS疫苗的研制和使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SARS康复病例进行随访,分别采集病后第5个月、第20个月和第35个月的血清,每份血清标本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微量中和试验二种方法进行血清SARS-Co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中和抗体效价采用Reed-Muench方法计算.3个时间点中和抗体效价的趋势分析采用对数转换后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分别采集到病后第5个月、第20个月和第35个月的血清标本13份、17份和13份,采用ELISA法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82.4%和84.6%,而采用中和试验法检测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中和抗体效价依次为1∶43(1∶16~1∶203)、1∶36(1∶17~1∶59)和1∶21(1∶10~1∶3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419,P<0.001).病后第35个月时有30.8%(4/13)的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高于1∶36,但另有30.8%(4/13)的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等于或略高于1∶10(临界水平1∶8).结论 SARS病例血清中和抗体至少可持续3年,但中和抗体效价随康复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个体差异较大,病后第35个月时部分病例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已降至较低水平,何时完全消失尚需进一步追踪观察.
作者:谢淑云;曾光;夏时畅;张泮河;尹卫东;刘碧瑶;杨仕贵;曹务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STK15基因Phe31Ile(91T→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河北省涉县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涉县296例ESCC患者和302例健康对照STK15 Phe31Ile(91T→A)SNP的基因型.结果 吸烟及上消化道肿瘤(UGIC)阳性家族史均能显著增加ESCC的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1.68和1.77,95% CI分别为1.34~2.10和1.44~2.19).STK15 Phe31Ile三种基因型(Phe/Phe、Phe/Ile、Ile/Ile)频率在ESCC患者组中分别为11.5%、34.8%和53.7%,与健康对照组(11.9%、36.8%和51.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84).以Phe/Phe基因型作参照,Phe/Ile基因型及Ile/Ile基因型分别与其相比,均未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0.98和1.09,95% CI分别为0.57~1.69和0.65~1.82).根据性别、吸烟状况及上消化道肿瘤(UGIC)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也未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K15基因Phe31Ile(91T→A)SNP可能与河北涉县人群ESCC的患病风险无关.
作者:王娜;王贵英;郭炜;董秀娟;李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描述云南省1997-2000年及2004年5年的肠道病毒(EV)分离状况及型别特征.方法 5年在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共检测到210株非脊髓灰质炎(脊灰)肠道病毒(NPEVs),其中12株经血清学鉴定为腺病毒.剩余198株经基因测序定型,即病毒VP1区基因序列转变为氨基酸序列后与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经分子生物学定型:人类EV-A组5株(5个血清型)、EV-B组158株(34个血清型)、EV-C组32株(6个血清型)、未分离到EV-D组病毒.在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中,210个分离株,EV-B组病毒占75.2%,为主要型别;EV-C组占12.2%,腺病毒占5.7%,EV-A组占2.4%.结论 云南省EV的流行中,以EV-B组较多.
作者:田炳均;吴燕;张东华;何丽芳;丁峥嵘;陆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1].历史上每次流感大流行都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
作者:冯录召;余宏杰;杨维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对分离自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的31株副溶血弧菌的tdh和trh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同时采用血清学分型方法和ERIC-PCR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克隆分析.分离菌株来自病例肛拭(33份)、食品(59份)和餐具涂抹(12份)标本.生化反应鉴定采用VITEK系统和API 20E生化鉴定条.共分离得到31株副溶血弧菌,其中1株来自食品,30株均分离自患者肛拭.
作者:沈玄艺;徐景野;闫鹏;宋启发;林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介绍多水平模型及其应用领域.方法 以中国/WHO控烟能力建设合作项目--学校控烟子项目中天津地区中学的学生基线调查资料为例,应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并与传统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检验,数据中存在层次结构.利用多水平模型分析显示,中学生吸烟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态度、环境及班级水平下的宣传教育.此外,在未引入班级水平下宣传教育这一变量时,利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得到变量的标准误均小于相应的传统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结论 多水平模型适于分析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资料,在分层或整群的流行病学或社区调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佳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接种全程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记忆情况.方法 1987-1989年出生时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1201名新生儿,以及1996-1999年出生时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的2484名新生儿,于2005年随访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HBc),结果959名3项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均阴性,其中228名接种乙肝血源疫苗,731名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于加强免疫1针乙肝酵母重组疫苗后15 d时检测其抗-HBs.此外,随机选择11名加强免疫后无应答和22名有应答者,应用酶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有初次免疫后抗-HBs定量检测资料者190名,比较其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HBs水平.结果 加强免疫后,79.82%接种乙肝血源疫苗者抗-HBs阳转,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25.69 mIU/ml;95.62%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者抗-HBs阳转,GMT为745.18 mIU/ml.加强免疫后所产生的抗-HBs水平与初次免疫后抗体滴度有关.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者的IL-2阳性率(40.91%)也高于无应答者(P<0.01).结论 在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后,抗-HBs转阴者中,大部分仍具有免疫记忆,仅少部分在长期随访中丧失免疫记忆.因此,在高流行地区,对丧失免疫记忆者应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作者:李艳萍;李荣成;方孔雄;李河民;胡忠玉;何鹏;吴小音;张瑞;梁争论;庄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二期蓄水前后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了解钩体菌型谱和优势菌型,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 选择长寿区和丰都县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传染源监测,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患者、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结果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均有散发钩体病例.2001-2005年总蓄水前和蓄水后鼠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P>0.05).蓄水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蓄水后为鼩鼱.鼠带菌率为1.72%(10/583),与PCR检测阳性率(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0,P<0.01).患者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26.84%(233/868),流行前期阳性率(23.85%)与流行后期(29.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牛血清钩体抗体GMRT为1∶29.97,优势菌群为拜伦群.结论 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未出现钩体病流行,蓄水前后鼠密度无明显变化,但优势鼠种发生了变化,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人群自然感染免疫水平较低,是钩体病潜在的流行地区.
作者:龙江;汪新丽;贾庆良;李勤;毛德强;吴国辉;韩力苏;季恒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部分军队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患病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从北京地区21个部队干休所60岁以上8202名老年人中随机分层抽样820人,填写调查表,进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并对13项与CAS患病有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AS的现患率为44.0%,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分别为30.4%、51.8%、65.2%(P<0.05),CAS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结论 北京地区部队老年人CAS的现患率随年龄增高,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CAS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丽;赵玉生;王士雯;何耀;陈瑞;李彦华;许强;黄广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猪链球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呈世界性分布,其中以北欧和东南亚地区为突出.自20世纪50年代人们首次发现猪链球菌以来,世界各地均发生因感染猪链球菌而导致大量猪死亡的报道,特别是在养猪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荷兰和英国.因此,该病严重影响了各国养猪业的发展.直到1968年,Perch等[1]在丹麦首次报道了猪链球菌感染人的病例之后,相继又在欧洲、亚洲、澳大利亚、拉丁美洲等部分国家发现猪链球菌感染人的病例.统计数字表明,截止1989年,世界发生人-猪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脑膜炎病例共108例[2].近几年来,人-猪链球菌感染病例明显上升.
作者:吴德;罗会明;郑慧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年来,关于GNB3基因825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原发性高血压(EHT)关系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一[1,2],因此两者的关系尚未确定;已进行的研究多局限于单纯地分析SNP与高血压的关系方面,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及混杂因素的控制.本研究从遗传学和流行病学两方面入手,在考虑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来分析GNB3基因825C/T SNP与EHT的发生是否有关.
作者:盖小群;时景璞;赵彦艳;戴书萍;付凌雨;李辉;赵峰;王文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鉴定方法,并对菌株毒力相关基因cadF、virB11、flaA、cdtA、cdtB、cdtC的分布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利用m-PCR的方法对经过传统生物化学方法鉴定的65株弯曲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空肠弯曲菌特异基因hipO、结肠弯曲菌glyA基因特异片段的PCR扩增对鉴定的结果进一步验证;利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初步分析其毒力、毒素相关基因cadF、virB11、flaA、cdtA、cdtB和cdtC的分布.结果 m-PCR扩增结果发现65株不同来源的弯曲菌,42株为空肠弯曲菌,23株为结肠弯曲菌.hipO、glyA基因PCR扩增结果与m-PCR扩增结果一致.16.9%菌株PCR鉴定结果与传统的生物化学鉴定结果不一致.100%(65/65)菌株cadF、flaA基因阳性,并且PCR扩增片段大小一致.virB的阳性率为10.8%(7/65),其中空肠弯曲菌阳性率11.9%(5/42),结肠弯曲菌阳性率为8.7%(2/23).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cdt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42/42)和78%(18/23);空肠弯曲菌cdtB扩增的的阳性率为97.6%(41/42),而23株结肠弯曲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cdtC的阳性率皆为100%,但PCR扩增产物大小不一致,空肠弯曲菌为555 bp,结肠弯曲菌约为465 bp.结论 m-PCR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对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进行属内分型.中国菌株细胞溶涨毒素基因簇cdt基因的特征与文献报道国外菌株存在差异.
作者:张茂俊;顾一心;冉陆;张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循证公共卫生决策不仅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也经常用到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数据.严格评价非随机对照设计同样有赖于充分、准确的研究报告.本文介绍非随机对照设计报告规范(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TREND)清单的内容,并对一些重要条目进行详细说明.
作者:罗晓敏;詹思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和前C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与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集江苏省16对乙肝疫苗阻断失败的母婴血清样本32份,以及88对阻断成功的母婴血清样本176份.以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16对乙肝疫苗阻断失败的母婴和88例阻断成功的母亲血清样本中HBV基因型,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前C/BCP突变,采用Clustal W 1.8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16例阻断失败的母亲中,15例(93.8%)为HBeAg阳性,且均为C型(15/15,100%);88例阻断成功的母亲中,51例(58.0%)为HBeAg阳性,其中C基因型占45.1%(23/51).在HBeAg阳性母亲中,阻断失败组的C基因型检出率明显高于阻断成功组(χ2=14.3,P=0.003).但在C基因型HBeAg阳性母亲中,阻断成功组与失败组的T1762/A1764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和33.3%,P=0.4),且均无A1896突变.结论 感染HBV基因C型的母亲可能更易导致乙肝疫苗阻断失败,而前C/BCP基因突变与阻断母婴传播无关.
作者:王佳;李杰;庄辉;刘社兰;李荣成;李艳萍;梁争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及时掌握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人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发生和流行,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固原市原州区健康人群分年龄组进行抽样检测;于2006年4月分别在原州区三营镇、张易镇、头营镇、河川乡、开城镇、中河乡按照0~、5~、10~、15~、25~、35~、45~岁7个年龄组随机采集血标本,每个年龄组抽检30人,共210人,分离血清,-20℃保存待检.
作者:张志军;王东辉;陈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与病毒抑制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5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与柳州地区招募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3个月的艾滋病患者133例,并在同一地区选择感染时间接近、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感染者58例作为对照.通过专业问卷,了解抗病毒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采集患者的EDTA抗凝静脉血,通过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测定,了解免疫重建与病毒抑制情况;通过基因型耐药性检测分析抗病毒治疗人群与未治疗人群中HIV-1耐药性毒株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约有70.69%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明显回升,23.28%患者CD4+ T细胞未有明显变化,6.03%的患者CD4 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比较治疗与未治疗人群病毒载量水平,接受治疗人群载量对数均值(1.834±0.853)显著低于未治疗人群(3.621±1.121)(P<0.05),治疗人群中67.91%的患者病毒载量水平低于检测限;治疗人群中耐药性发生率(11.90%)与未治疗组(11.63%)无明显差异.结论 广西地区实施的抗病毒治疗对免疫系统重建、体内病毒的抑制具有明显作用;耐药性流行情况在治疗与未治疗人群中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韩平;刘伟;刘海霞;梁淑家;鲍作义;刘永建;庄道民;刘思扬;李林;李敬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筛选H3N2亚型人甲型流感病毒红细胞凝聚素(HA1)序列中的正向选择位点,为进一步揭示流感病毒的变异规律.方法 从NCBI GenBank和流感数据库中下载甲型流感病毒H3亚型RNA4节段序列,用两步聚类法将全部序列分为6个年代类别,使用固定效应似然比检验模型分别筛选每一类中的正向选择位点,并使用两步聚类法归纳所筛选出位点的正向选择压力变化模式.结果 各年代类别筛选出的正向选择位点不完全相同,共有50个位点在进化过程中经历过正向选择,其中有42个位点属于5个抗原决定簇之一,A、B抗原决定簇在各年代均有较多的位点入选,且承受较大的免疫选择压力.50个位点可被归纳为7种变化模式,前6种模式的位点依次在某一个时间段存在正向选择,第7种模式则在多个年代中均存在正向选择.结论 分析结果提示流感病毒HA1序列在进化过程中的正向选择位点并非恒定,而是在不同年代中存在更替趋势.抗原决定簇A、B的变异在流感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8个位于非抗原决定簇正向选择位点有可能是未被识别的抗原决定簇位点.
作者:许慧琳;张文彤;赵耐青;姜庆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内陆地区已经少见,新疆喀什地区特别是疏附县佰什克拉木乡近年仍高发,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健康.
作者:李民;王文靓;阿不力克木;苏桂华;海仁姑;冯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山西省某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市场、饭店、宾馆等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6类工作场所里招募外来务工人员1280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VCT的知晓率低,56.6%的外来务工人员听说过VCT.当调查对象被告知有开展免费的艾滋病咨询检测的单位后,64.5%愿意接受VCT,愿意接受VCT的地点或方式主要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8.7%)、医院门诊(27.0%)、上门服务(18.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接受VCT有关的因素为曾经做过HIV检测、较高HIV知识水平、不歧视HIV感染者和有较高的艾滋病意识.结论 有必要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开展旨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推动VCT和消除对HIV感染者歧视的健康教育.
作者:张金玲;何纳;申学武;秦世雄;高眉扬;韦建国;姜庆五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