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卒中62例

黄泽辉

关键词:脑卒中, 高血压病, 天麻钩藤钦, 中西医结合
摘要: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并以极高的病残率严重地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存质量,而高血压病往往成为脑卒中的一个隐患,是中风偏瘫的导火索.如何探索研究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解除广大患者的疾苦,是有志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医务人员的职责.我们自1994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卒中6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60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福建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祛瘀化痰结法治疗顽固性胃痛40例

    笔者近年来运用祛瘀化痰结法治疗顽固性胃痛,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小31岁,大70岁;病程短3 a,长15 a.40例患者均胃脘部疼痛拒按,固定不移,进食油腻或辛辣之品后加剧,多伴胃脘部痞满不适,如物堵塞,胀闷,望诊上腹部无膨胀,按之胃脘柔软,舌质紫暗,脉弦.40例中治疗前行胃镜检查32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大多数伴有粘膜糜烂.其余8例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发现胃溃疡病6例,慢性胃炎2例.以上病例均经过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冯力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金兰合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8例

    近年来福州地区小儿手足口病常呈局部流行,且病情趋于严重,我们采用自拟金兰合剂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南;原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40例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血管性头痛.迄今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很多,其中钙通道拮抗剂被认为是较理想的药物.笔者采用中医药配合西比灵治疗40例偏头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育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酸枣仁汤对记忆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酸枣仁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等5味中药组成,原方主要治疗肝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的虚劳虚烦不得眠[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汤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但其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却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酸枣仁汤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作者:段瑞;黄鹏;张宏;张培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宫清方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及对绒毛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药物流产(简称药流)是近年新兴的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抗早孕方法,因其避免了宫腔操作,减少了病人痛苦,同时也使术后并发症有所减少,但仍存在着孕囊排出后阴道出血时间长以及潜在因不完全流产引起大出血的危险.因此如何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大出血发生率以及降低清宫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应用宫清方免煎颗粒,共观察防治药流患者10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刘文琼;刘瑞芬;王玉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益肾壮骨汤配合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42例

    自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笔者使用自拟益肾壮骨汤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4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作者:唐义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七生力片治疗老年性痴呆30例

    七生力片是云南省文山特安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民族药,系三七人参皂甙Rg1,肠溶衣片,具有益脾醒脑、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功效,对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琼锋;郭翔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周来兴医学文集》评价

    祖国医学丰富多彩,在昔经验丰而疗效高者,往往忙于诊务,无暇着笔,而有暇写作之士,每少实践,其实践与理论并富者虽有之,然不多见也.

    作者:陈成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议中医骨伤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21世纪中医药学的发展问题,是关系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新世纪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状况,则是关系该学科兴衰与存亡的重要问题.面对现代科技浪潮的冲击,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面临继承和创新两大基本问题.

    作者:史淑贤;林侃;苏友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暴聋证治

    暴聋即急暴发生的耳聋,是因邪犯耳窍,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经性聋,在瞬间或1~2 d内听力下降即达到高峰.其治疗方法甚多,但尚无特效疗法.我科近年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102例暴聋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陈国春;郑金秀;吴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砭石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

    以泗滨浮石为特色材料的新砭石疗法具有温经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其主要病机为寒凝气滞血瘀,我们在临床中将新砭石疗法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谢衡辉;靳聪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性退行性钙化性心瓣膜病102例中西医临床分析

    随着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减少及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退行性钙化性心瓣膜病(senile degenerative calcific valvular disease,SDCVD)发病率日趋增加,是一种常见非风湿性心瓣膜病,也是一种常见老年病.我们选取自1998年5月至2002年4月门诊和住院的SDCVD患者102例,进行中西医临床分析,现归纳报道如下.

    作者:黄飞翔;严萍;陈美华;叶盈;赵红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滋肾化石汤对肾结石大鼠的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1.1 药物及制备:①排石冲剂:福建省闽清制药厂生产.制备:临用前用温水冲,配制成0.27 g/ml的冲剂,用时摇匀.②滋肾化石汤:由生地、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山茱萸、胡桃仁、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等药物组成.制备:上述药物经浸泡半小时后,加水500 ml,水煎煮2次,合并滤液,浓缩成含生药4.5 g/ml的浓煎汁冷藏备用.

    作者:李新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654-2联合大剂量黄芪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30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选自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选取血清蛋白<35 g/L的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42.3岁.对照组38例,其中男30例,女8例;平均年龄44岁.2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作者:伍通和;孙家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朱梅南学术经验举隅

    朱梅南老中医原是福建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福建省人民医院名老中医.笔者在学生临床实习期间曾跟随朱老先生,他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无论在诊断、治疗、处方用药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朱老还将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编撰成歌括并加以注释,使笔者收益匪浅,影响颇深.现将朱老先生的学术经验择要举隅如下:

    作者:戴锦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初探

    在我国尚不能普遍开展透析和肾移植的今天,中医药对治疗慢性肾衰,保护残余肾单位,延缓其病程的疗效已被肯定.但以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如疗效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不规范,涉及方药多种多样,治疗法则繁多等,使某些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找出金指标,统一疗效标准、辨证分型,固定各证型治则、方剂和药物,便于疗效分析、总结,尽快找出有关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药物,然后再进行药化分析研究,所有这些首先涉及辨证分型标准化的问题.

    作者:王丽萍;杜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卒中62例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并以极高的病残率严重地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存质量,而高血压病往往成为脑卒中的一个隐患,是中风偏瘫的导火索.如何探索研究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解除广大患者的疾苦,是有志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医务人员的职责.我们自1994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卒中6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60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泽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电针对慢性应激所致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

    心理紧张、紧急突发事件和其它应激因素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研究发现,当人或动物处于强烈的急性应激或长期慢性应激的状态时,其学习和记忆能力会受到明显的影响[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海马是与学习、记忆和情绪行为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也是应激易累及损伤的主要靶区.研究表明,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改变和大量丢失,同时其介导的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明显下降[2~4].

    作者:胡旺平;胡圣望;化长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43例

    笔者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43例达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43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小1.5岁,大72岁;病程短1 d,长155 d,平均28 d.

    作者:蔡爱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单人椅背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65例

    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们采用单人椅背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65例,方法简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5例,其中男49例,女16例;年龄小19岁,大61岁,平均36岁;损伤右肩者37例,左肩者28例.所有病例均摄患肩的正位片,有疑问时加摄轴位或穿胸位片.按脱位的时间,本组65例中为新鲜脱位58例,另7例为习惯性脱位.根据脱位后肱骨头位置,本组65例均为前脱位,均属单纯肩关节脱位.

    作者:林善流;林侃;林勇;陈凡;周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福建中医药杂志

福建中医药杂志

主管:福建中医药大学

主办:福建省中医药学会 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