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根本方略——学习习总书记论述中医精髓 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孙光荣

关键词:继承, 创新, 中医药学, 方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句话堪称关于中医药学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角度解决了对中医药学“怎么看”的问题.
中医药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根本方略——学习习总书记论述中医精髓 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句话堪称关于中医药学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角度解决了对中医药学“怎么看”的问题.

    作者:孙光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李赛美经方运用举隅

    李赛美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主持者.李师临证善于把握方证病机,圆机活法.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良多,兹择二三,以飨读者.

    作者:潘佳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第二十二讲 关于干眼症医案的讨论

    本次王琦讲堂围绕干眼症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难点等展开讨论,并着重讨论了王琦教授对干眼症的诊疗思路,包括病机要点、诊疗模式和制方思路,以及用药特色和加减变化等.王琦教授治疗干眼症主要是“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辅以干眼症特色用药.

    作者:温丹宁;王济;倪诚;李英帅;张惠敏;张妍;李玲孺;俞若熙;白明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唐江山遣方用药特色初探

    唐江山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福建省名老中医.其从医50余年,精通中医内科、儿科各种疾病和疑难病症,擅长脾胃病.唐老临证思维严密,善用经方,亦重时方,在遣方用药方面有许多技巧和特色,常告诫我们做为临床医生,既要精于辨证,又要善于用药,要做到李东垣所说的:“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1]作为唐江山工作室人员之一,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唐老临证遣方用药特色总结如下.

    作者:郑立升;丁东翔;高坤锋;肖辉煌;程珠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金匮要略》痰饮与水气病证治核心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

    对《金匮要略》中痰饮与水气病论述的梳理与总结,探究痰饮水气病的共同病因病机,阐述了“温药和之”为痰饮与水气病等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疾病的共同治则,且对其核心治疗法则进行了探析,并在经典理论指导下,从气血水同病论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作者:王世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议《金匮要略》胸痹病病位

    通过剖析《金匮要略》胸痹病的典型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后认为,胸痹病病位既责之肺,又关乎心,并列举西晋至隋唐时期的相关名著来说明之.后上溯到《内经》的相关理论,指出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胸痹病置于心系病证之中是片面的,在客观上误导了学生,在临床上失去了按胸痹病来辨治中医肺系疾病乃至西医学大量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不利于中医经典理论的挖掘、传承和创新.

    作者:陈国权;张志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与神经递质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及其兼杂证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将25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阴虚积分≥70的纳入阴虚组,积分<70的纳入非阴虚组,从单胺类(DA、NE、5-HT)和肽类(β-EP)的神经递质水平探讨其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及其兼夹证素的相关性.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组的5-HT水平显著低于非阴虚组(P<0.05),肾证素积分与DA呈正相关,与5-HT呈负相关(P<0.05);热证素积分与β-EP、NE呈负相关(P<0.05);湿证素积分与5-HT呈负相关性(P<0.05);阳亢证素积分与5-HT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虚证素积分与5-HT呈负相关(P<0.05).结论: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出现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闵莉;林雪娟;俞洁;刘弘文;杜含光;李灿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方方证用药频率及用量的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经方方证用药频率及用量,权衡经方用药的基本思路,思辨经方用量的特有功效,分析经方用药的组方频率,研究经方用药的归类属性,熟悉经方用药的量效关系,掌握经方用量的变化技巧,以便更好地运用经方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王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刘中勇论治心悸经验

    刘中勇教授认为心悸之病既在于心,亦关乎肝脾肺肾及六腑,临床所见虚实皆可,夹杂为多.治疗心悸重视正气不足,主张祛邪不忘固本,攻补同行,攻而不峻,补而不滞.

    作者:罗嗣卿;陈豫;杨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活血化瘀法对心血瘀阻型ACS血清GMP-140的影响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中药治疗心血瘀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血清GMP-140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中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nT水平、血清GMP-140的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CTn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GMP-140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可以降低心血瘀阻型ACS患者血清GMP-140水平.

    作者:王婷;熊尚全;林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运用“以毒攻毒法”辨治恶性肿瘤的体会

    从癌毒辨治恶性肿瘤,探讨“以毒攻毒法”组方经验和临床用药特点:严格掌握炮制方法及配伍规律,减低药物毒性;适可而止,中病即止;顾护脾胃,畅通化源.

    作者:阳国彬;刘玉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论“粗守形,上守神”

    “粗守形,上守神”是《内经》核心理论之一.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内涵与启示.一、粗上之分——技进乎道的两种境界:粗工常常拘于局部、形迹、技术、器具,上工犹能关注整体、神机、战略、灵悟,超越守形之粗,则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二、形神之辨——形与神俱的整体恒动:形神同治、心身并调,形神理论为我们呈现出较为完备的医学模式;三、寻回元神——坚守中医的原创思维:中医的传承也需要“上守神”、不离宗,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离.

    作者:朱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来源白芍中芍药苷含量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为其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规格白芍药材和饮片中芍药苷含量,从化学成分上评价其质量差异.结果:白芍药材中野生品中芍药苷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品,以安徽亳州芍药中芍药苷含量高,栽培品为3.82%,野生品为4.91%,经炮制加工后,白芍饮片中芍药苷流失较严重,其平均含量约为2.5%,但符合2010年《中国药典》白芍含量测定项下大于1.2%要求.结论:生长环境和炮制加工方法是影响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主要因素.

    作者:郭结晓;林钰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类证治裁》辨治痹证经验探析

    对林珮琴《类证治裁》辨治痹证的医案进行分析,归纳为:历节寒痹,祛寒止痛;风痹麻木,养正蠲痹;湿痹腿痛,逐湿通痹;肢痹臂痛,舒筋通络.

    作者:刘怡;秦玉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八)——辨治泌尿生殖系疾病验案

    1 梦遗治验某某,男,31岁,湖北中医学院某班学员,已婚.1972年10月就诊.发病已半年余,头部发生散在性多个细小苛疮,痒甚则搔之有痛感而流黄水,继之结痂,每间隔数日则于眠睡中发生梦与女子交通而精泄出——即所谓“梦遗”一次,泄精醒后则感肢体倦怠疲惫,小便黄,脉濡数.病属湿热郁于肝经,治宜清利湿热,养血和肝,拟龙胆泻肝汤为治.药用:龙胆草10g,柴胡10g,泽泻10g,车前子10g,木通10g,栀子10g,甘草8g,黄芩10g,生地10g,当归10g.以水煎服,日2次.

    作者:李今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清咽利窍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咽利窍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程为3~8周的100例喉源性咳嗽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清咽利窍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按咳嗽分证论治.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6.0%,优于对照组(显效率为38.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咳嗽缓解率方面,治疗组为(0.72±0.26),优于对照组(0.52±0.3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清咽利窍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小晓;胡春媚;夏霆;王丽华;沈建丽;张元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杂合以治”法治疗湿热体质疾病临证心得

    湿热体质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相关研究表明:流行性感冒、肠炎、湿疹等疾病都与湿热有关而出现湿热的临床表现[1].故通过早期体质辨识、体质干预、体质管理可以一定程度预防或降低湿热类疾病的发病率.笔者采用循经刮痧、普通针刺及刺血拔罐等多种针灸方法“杂合以治”,综合干预湿热体质获得了满意疗效[2],现就临床应用“杂合以治”法治疗湿热体质疾病如痤疮、慢性阑尾炎等临证心得介绍如下.

    作者:宋慧丽;侯献兵;霍艳珍;赵辉;闫文娜;巩春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基于“厥阴病欲解时”治疗胸痹验案举隅

    胸痹是临床常见的心系疾病,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属难治性疾病.历代医家常从气滞、血瘀、寒凝、痰浊、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论治.笔者跟随导师王兴臣教授学习以来,发现老师擅从六经欲解时入手,每获良效,深受启发,兹举案例如下.

    作者:吴春丽;王兴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日益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研究表明,IBS-D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在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结合近几年研究,概述中医药治疗IBS-D的进展.

    作者:陈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阮诗玮运用翘荷汤论治邪热犯肺型慢性肾病血尿经验

    阮诗玮教授认为肺和肾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临床上常见慢性肾病患者因外感热邪,而诱发慢性肾病血尿的情况,所以综合考虑了湿热为慢性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以及肺肾的病理生理关系,将《温病条辨》的翘荷汤加减为连翘、薄荷、荷叶、栀子、桔梗、赤小豆、生甘草,将其运用于慢性肾病内有湿热,又合并外感热邪而发生血尿的患者的治疗中.

    作者:方潇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医药通报杂志

中医药通报杂志

主管: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厦门市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