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镜蛇毒因子抑制补体对创伤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邓晋京;白波;莫建文;张姝江;陈艺

关键词:创伤, 眼镜蛇毒因子, 凝血指标, 血栓发生率
摘要:目的 利用眼镜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VF)抑制补体效应,观察肢体创伤大鼠抑制补体活性后凝血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下肢创伤模型,将造模大鼠分为CVF组和对照组,CVF组造模前12 h、造模后48 h分别以50、20 μg/kg剂量尾静脉注射稀释的眼镜蛇毒因子,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液,麻醉状态下,两组分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各时间段血清补体的总活性变化及120 h大鼠凝血指标的变化,另解剖所有造模大鼠股静脉,观察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CVF组血清补体活性迅速被抑制到正常水平的10%以下,观察时间内波动不大;对照组补体活性保持在90%以上,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CVF组PT、APTT显著延长(P<0.05),TT、FIB变化不一致(P>0.05).CVF组血栓发生率为20%,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创伤后大鼠体内补体进行抑制,能改善大鼠创伤后血凝状态,有效降低大鼠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特点,探讨重症MP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10例重症MPP合并ARDS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儿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变化及胸部影像学改变,评估治疗及预后.结果 10例重症MPP合并ARDS患儿,男6 例,女4例,均符合MPP临床诊断标准,经治疗8例48 h内缺氧纠正存活,2例死亡.随访3~6个月,5例肺内病变基本吸收好转,肺功能正常;肺CT提示肺不张1例,肺实变1例,支气管扩张1例.结论 儿童重症MPP合并ARDS病情复杂、病死率高.应早期氧疗,及时给予机械通气、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保护其他脏器功能,减少MODS的发生;机械通气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眼镜蛇毒因子抑制补体对创伤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利用眼镜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VF)抑制补体效应,观察肢体创伤大鼠抑制补体活性后凝血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下肢创伤模型,将造模大鼠分为CVF组和对照组,CVF组造模前12 h、造模后48 h分别以50、20 μg/kg剂量尾静脉注射稀释的眼镜蛇毒因子,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液,麻醉状态下,两组分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各时间段血清补体的总活性变化及120 h大鼠凝血指标的变化,另解剖所有造模大鼠股静脉,观察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CVF组血清补体活性迅速被抑制到正常水平的10%以下,观察时间内波动不大;对照组补体活性保持在90%以上,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CVF组PT、APTT显著延长(P<0.05),TT、FIB变化不一致(P>0.05).CVF组血栓发生率为20%,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创伤后大鼠体内补体进行抑制,能改善大鼠创伤后血凝状态,有效降低大鼠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作者:邓晋京;白波;莫建文;张姝江;陈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高血压对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房颤(A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心功能Ⅰ ~Ⅳ级AF患者126例,采用干性免疫法测定AF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水平,按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合并高血压组和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两组血浆BNP水平的差异.结果 合并高血压组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水平为(432.40±492.46)ng/L,不合并高血压组血浆BNP水平为(274.12±368.99)ng/L,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对AF患者血浆BNP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高血压可能干扰临床医生根据血浆BNP水平变化对AF和心力衰竭等情况做出评估.

    作者:周炯峰;李晔晔;宋志红;孟新科;陈怡粤;杨俊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补体系统的激活对脓毒症心肌病的不利影响

    感染、组织损伤、急性炎症反应等都可以激活补体,无论补体从哪条途径被激活,都可能引起继发性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器官损伤,导致SIRS、脓毒症和MODS的发生.心脏损伤是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时常见的并发症,是造成脓毒症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补体系统过度的激活造成脓毒症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已成为脓毒症的一个研究新热点并受到广泛关注.

    作者:刘亚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Bcl-2高表达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后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目的 通过建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高表达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蛋白质组的变化和差异表达,初步探讨Bcl-2保护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转基因(A组)及同窝非转基因小鼠(B组)各15只,随机分为三组(1 d、7 d、14 d),采用垂直打击(weight dropping,WD)方法,以2.5×3.0 g·cm致伤力致伤小鼠脊髓.于术后1 d、7 d、14 d处死,取脊髓标本进行检测:①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脊髓总蛋白,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②用ImageMaster 软件分析图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2TOF2MS) 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PMF);③用Mascot软件系统和NCBIMS数据库检索确定蛋白质.结果 鉴定出差异蛋白质33个,其中1 d 8个,7 d 12个,14 d 13个.与B组小鼠比较,A组小鼠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热休克蛋白、含缬酪肽蛋白、peroxiredoxin 6等,下调的蛋白质为钙蛋白酶、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等.多数差异蛋白质涉及到应激保护、抗氧自由基损伤、促进神经修复等过程,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结论 除了抗凋亡作用,Bcl-2蛋白可能还具有抗氧自由基损伤、促进神经修复、加强应激等多方面的神经保护功能.

    作者:王瑛;孙志扬;降建新;张夔鸣;许国强;李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肺栓塞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肺栓塞(APE)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72例确诊为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受试者血浆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D-二聚体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生化标志物与APE预后的关系.结果 AP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APE组中H-FABP阳性组30 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H-FABP阴性组(66.7% vs 3.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FABP为AP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FABP阳性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是H-FABP阴性者的50.44倍(95%CI 7.40~342.38,P<0.001).结论 H-FABP阳性APE者预后较差,H-FABP可用于APE的危险分层.

    作者:李宾公;郑泽琪;王梦洪;彭景添;颜琼;肖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甘草酸二铵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初步观察甘草酸二铵(商品名:甘利欣)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入选60例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病例随机分为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为主的综合ICU治疗,治疗组则在综合ICU治疗基础上加用甘草酸二铵2 mg/(kg·d)静脉滴注.分别检测两组病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的血清TNF-α、IL-10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的氧合指数(PaO2/FiO2)、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病死率情况.结果 甘草酸二铵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TNF-α浓度下降,IL-10浓度有所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酸二铵治疗组治疗后肺损伤评分、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而PaO2/FiO2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酸二铵治疗组ALI病死率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甘草酸二铵对ALI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同时促进抗炎介质IL-10的表达,从而减轻肺损伤程度,部分降低ALI病死率.

    作者:张剑锋;曾光;李超乾;赵春菱;李其斌;郑晓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缺血后处理对鼠肺再灌注损伤肺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对鼠肺再灌注损伤肺血管内皮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8只.三组实验结束后均留取左肺组织及动脉血,血液用于测定内皮素-1(ET-1)水平(ELISA法),肺组织制作成10%组织匀浆,用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质量比(W/D),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果 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MPO、MDA、W/D和ET-1水平及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而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观察见I-R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加重;与I-R组比较,IPostC组MPO、MDA、W/D和ET-1水平及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见IPostC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再灌注肺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1、下调肺血管内皮ACE mRNA的表达、减少肺组织中氧自由基的产生和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及保护抗氧化系统有关.

    作者:伍火志;袁江;王理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创伤性高位截瘫患者人工气道的建立及选择

    目的 探讨创伤性高位截瘫患者人工气道的建立及选择.方法 通过观察严重急性创伤导致颈椎或高位胸椎骨折或脱位11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损伤平面在人工气道类型选择中的作用及初次人工气道类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结果 C4、C5、C6平面损伤患者1周后改成气管切开率分别为100.0%(12/12)、92.9%(26/28)、18.2%(2/11);C4与C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3,P>0.05);C5与C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62,P<0.05);并且初次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者发生VAP分别为24.3%(10/41)、53.5%(38/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01,P<0.05).结论 高位截瘫患者气管插管比气管切开有更高VAP的风险,对于损伤在C5脊神经及以上水平的患者,宜尽早行气管切开.

    作者:冯永文;吴明;曾晶晶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心电图对低钾血症的快速评价作用

    目的 了解心电图(ECG)对低钾血症的快速评价作用,应用于临床急诊治疗低钾血症.方法 选取有低血钾ECG特征表现的患者130例,对照同步12导联ECG并同时查阅当时的血清K+,观察不同血清K+患者的ECG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 130例有低血钾ECG表现患者中115例血清K+降低,ECG对低钾血症的诊断敏感度为88.5%.结论 ECG可作为快速筛查低钾血症的简捷方法 之一,ECG的特征表现对低钾血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对临床急诊治疗低钾血症有快速、及时的指导意义.

    作者:周军荣;王晋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轮廓法血流动力学监测变化特点分析

    目的 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GDT)前后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变化特点.方法 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23)及死亡组(n=9).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为对照组(n=5).于诊断即刻、6 h、12 h和24 h监测心率(HR)、血压(BP)、尿量(UV)和中心静脉压(CVP);同时利用PiCCO监测仪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结果 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初始GEDVI、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R明显增快,尿量减少(P<0.01);18例 CO≥7.0 L/min,6例 CO≤4.5 L/min;SVRI均≤1700 mm Hg·min/(L·m2),EVLWI、PVPI则在正常范围内;CVP≥12 mm Hg的患者有8例,CVP≤6 mm Hg有18例,余下患者CVP在8~12 mm Hg.经EGDT方案治疗后,各组的GEDVI、CVP值较前升高,HR下降,MAP回升,但死亡组在6 h甚至12 h仍未至65 mm Hg;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患者的CO、SVRI、EVLWI和PVPI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死亡组患者CO进行性降低、EVLWI及PVPI则进行性升高(P<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高排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即便一开始表现为低心排,经液体复苏后也会表现为高心排;持续低心排、进行性EVLWI、PVPI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地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

    作者:梁道业;马春林;黄捷敏;林正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急诊抗感染治疗的诊疗思维

    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近年,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出现了高发的倾向.据统计,各种急诊感染或合并急性感染的疾病占据了急诊患者就诊病因的首位.

    作者:王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外源性硫化氢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外源性硫化氢(H2S)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三组(n=10):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NaHS组.模型组和NaHS组采用皮下多点注射ISO方法 制作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0.1 mL/100 g).NaHS组静脉注射NaHS(50 mmol/L,0.1 mL/100 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0.1 mL/100 g).给药后,记录三组大鼠70 min内心电图.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酸(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后处死大鼠,分离大鼠心脏,切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给药后10 min心电图ST段显著压低[模型组(-0.21±0.20)mV比对照组(0.04±0.04)mV,P<0.05].NaHS组心电图ST段在给药后30 min开始抬高[模型组(-0.18±0.16)mV比NaHS组(-0.09±0.06)mV,P>0.05],50 min基本恢复正常,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0.19±0.17)mV比NaHS组(-0.01±0.06)mV,P<0.05].NaHS组血清ALT、AST、CK、CK-MB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心肌病理学检查可见显著心肌间质水肿和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及嗜酸性变,NaHS组心肌间质未见显著水肿,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和嗜酸性变程度显著减轻.结论 外源性H2S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一尘;滕爱兰;曹宏霞;李晓云;周荣;鲁彦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重度脑损伤继发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在重度脑损伤继发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损伤组(n=40),损伤组又分为2 h、6 h、24 h和48 h组,每组10只.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NE含量;BALF中白蛋白浓度;光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6 h、24 h和48 h三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肉眼、光学、电子显微镜下,损伤组部分大鼠肺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线粒体肿胀及绒毛消失等;脑损伤2 h血浆及灌洗液中NE含量开始升高,灌洗液中NE升高水平较血浆中NE明显;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蛋白在伤后6 h 开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变化水平与白蛋白、脑组织含水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重度脑损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肺组织损伤,NE是脑损伤继发肺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监测血中NE含量可间接衡量肺损伤情况.

    作者:权明桃;施久军;罗祎;范学良;江智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生命体征评估法与早期预警评分法在急诊急救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选择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和脉搏4项生命体征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情变化趋势的评估方法 (CRBP病情评估法),与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MEWS)方法 在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中的效能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2009-09-01~2011-01-28我院急诊科的急危重症抢救病例181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病例进行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监测,采用CRBP病情评估法评估病情、指导诊断治疗.对意识状态、收缩压、呼吸、体温及心率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测,用MEWS评分法评分,并与CRBP方法 对照研究其相关性.结果 CRBP方法 评估潜在危险患者和普通患者与MEWS评分<5分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BP方法 评估极危重患者与MEWS评分>9分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BP方法 与MEWS评分法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717,P<0.001).结论 CRBP方法 不需要评分,简单快速,更适合急诊分诊、急救批量伤病分拣分类,早期识别潜在急危重症,有利于急诊科的患者管理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适用于急诊急救,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变化方向;也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预后、转归预测,客观评价危重患者可能发生危险性的概率.

    作者:王连馥;闫波;姜正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脓毒症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 Helper,Th)17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达的变化和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8-01~2010-11在我医院ICU住院的脓毒症患者40例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脓毒症组14例、严重脓毒症组15例和脓毒症休克组11例.再将脓毒症患者根据28 d预后分为死亡组(D,n=11)和存活组(S,n=29).所有入选的40例脓毒症患者在入选当天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中Th17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比较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患者血中Th17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变化,以及生存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免疫平衡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同时选取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健康对照组Th17细胞表达率为(0.91±0.38)%,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为(0.39±0.23)%;脓毒症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这两项指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症组分别为(2.09±0.53)%和(1.72±0.59)%;严重脓毒症组为(3.90±0.80)%和(2.72±0.22)%;脓毒性休克组为(1.85±0.35)%和(3.55±0.51)%.Th17表达率严重脓毒症组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脓毒症休克组与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脓毒症休克组高,严重脓毒症组次之,脓毒症组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存活组[(3.03±0.91)%和(2.43±0.79)%,P<0.05],Th17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存活组[(2.01±0.66)%和(2.97±1.15)%,P<0.05].结论 Th17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脓毒症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够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对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邵敏;刘宝;王锦权;陶晓根;周树生;金魁;张翠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高压氧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压氧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5只,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糖尿病高压氧预处理组,检测心肌凋亡及心肌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 与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糖尿病高压氧预处理组凋亡指数、Bcl-2蛋白灰度显著降低[(52.73±6.71)%vs(41.69±5.79)%,(183.33±9.15)vs(166.00±10.53),P<0.05],Bax蛋白灰度显著升高[(134.00±4.73)vs(141.17±6.77),P<0.05].结论 高压氧预处理有减少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谷莉娜;谷铁军;王奭骥;郑杨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便捷和安全的输液方式——骨髓腔输液

    能够安全、便捷和可靠地进行输液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基本要求,既往主要通过静脉通路实现.就建立静脉通路的途径、原则和方法 ,我们总结出8个部位和16个点:浅静脉(外周静脉):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深静脉(中心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入路、锁骨下静脉下入路、股静脉,以方便不同操作者对不同患者、不同目的 和在不同环境下选择[1].然而,即使方便和快捷的点位,也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完成,且还有可能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

    作者:何忠杰;林洪远;盛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可溶性P-选择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血清IL-8、sP-selectin含量,按GCS评分分组并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组IL-8、sP-selectin在发病后24 h、3 d和5 d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8在发病后第7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血清IL-8、sP-selectin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呈负相关(P<0.01).IL-8和sP-selectin两者在疾病的过程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8、sP-selectin共同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对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杰;杨晓明;冯贵龙;张辉;路长宇;边艳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的动态变化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40例老年SCAP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测定入组时、24 h和72 h血清PCT水平,根据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绘制受试者生存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8 d,死亡率22.5%.生存组入组时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及PCT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或P<0.01).生存组入组后24、72 h PCT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均<0.01).患者入组时PCT水平预测28 d死亡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 0.753~0.975),与入组时及24 h PCT水平比较,72 h PCT水平对死亡预测的准确性高,曲线下面积为0.953(95%CI 0.893~0.982),取截断值为0.275 ng/mL时,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83.9%.结论 血清PCT的动态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老年SCAP的预后.

    作者:唐伦先;叶海燕;张常晶;马少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