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意义

刘海英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 中毒,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了3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按入院时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毒组和中、重度中毒两组,在入院第1天和第7天分别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其中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中毒相同时间两个中毒组间的比较,中毒组内第1天和第7天比较.结果中毒第1天,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项均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和P<0.01).中毒第7天,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轻度中毒组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中、重度中毒组恢复缓慢,6项中仍有3项显著增高(P<0.05);两个中毒组间比较,中、重度中毒组仍有5项高于轻度中毒组,3项差异显著(P<0.05).结论AOPP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中毒程度有关,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对判定中毒程度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次性胸穿抽气后注氧法治疗自发性气胸

    目的探讨一次性胸穿抽气后注氧法对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病人,术前0.5 h及术中高流量吸氧,胸穿测压,将胸腔积气一次性抽尽,再测压,后注入纯氧.若疗效不佳于第5天重复手术,第7天仍无效则改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32例则采用单纯胸穿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果①治疗组在肺压缩面积30%~50%和>80%的病人肺复张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51%~80%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②治疗组随访29例,2例复发,对照组25例有4例复发.③治疗组仅1例出现复张后肺水肿,而对照组合并胸腔积液6例,发热5例.结论一次性胸穿抽气后注氧法治疗自发性气胸与单纯胸穿抽气和胸腔闭式引流相比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减少合并症,尤其是交通性气胸效果更佳.

    作者:李树华;史继学;牛立健;孔繁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B型利钠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46例AMI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有无分成不良心脏事件组(10例)和无不良心脏事件组(36例),比较两组入院时BNP(BNP1)、2周后BNP(BNP2)、2周BNP变化值(△BNP=BNP1-BNP2)、2周BNP变化幅度[△BNP%=(BNP1-BNP2)/BNP1]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LVEF、BNP1、BNP2、△BNP%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NP1是3个月不良心脏事件的的独立保护因素(OR=1.76,95%CI=1.22~1.96,P=0.00),而△BNP%是3个月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7,95%CI=0.12~0.42,P=0,00).结论入院时BNP和2周BNP变化幅度可预测AMI近期预后.

    作者:孙祎;陈玉国;徐峰;吕瑞娟;李瑞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触发性受体-1(TREM-1)和脓毒症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为发热或低热、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各种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常见的并发症[1~2].目前,对脓毒症的治疗仍未达到满意水平.SIRS、脓毒症及其引起的脓毒性休克已成为临床危重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全世界众多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对SIRS及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并且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其中各种病因诱发机体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并形成瀑布效应,使炎症反应扩大甚至失去控制,终导致以细胞自身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理论颇有吸引力,也得到多个实验的支持.内毒素(LPS)、外毒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等在机体的脓毒性反应中均可起触发剂作用,可刺激各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HMG-1等)的合成与释放[3].

    作者:刘政军;葛茂星;付晋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缺血预适应远程保护作用在缺血脊髓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双后肢缺血预适应(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程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IPC组先用止血带结扎兔双后肢根部5 min,松开5 min,重复三次,15 min后再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测定脊髓组织中IL-8的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IPC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缺血组,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缺血组,凋亡细胞数及IL-8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缺血组.结论双后肢IPC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抗损伤机制对缺血脊髓发挥远程保护作用.

    作者:徐浩;管华清;张亚峰;杨惠林;杨淮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脏直视术后纵隔感染的防治体会

    我院1995-12~2002-12在1563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13例(0.83%),死亡2例(15.38%).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张波;王志农;徐志云;张广福;梁家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术后溶栓抢救心脏猝死成功1例

    1病例简介病人,男,40岁,平素从事重体力劳动.来诊前30 min突觉剑突下疼痛,伴出汗,休息后不能缓解,遂由同伴用三轮车送诊.来诊途中出现呼吸停止,面色青紫.经查心率为0,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双瞳孔左:右约5:5(mm),光反射无.立即予心脏胸外按压送入抢救室.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容量控制模式,潮气量10 mL/kg),持续心脏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道,多巴胺液持续静点(20μg·kg-1·min-1),首次肾上腺素5 mg,阿托品2 mg静脉推注,5%碳酸氢钠60mL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并反复肾上腺素1 mg静脉推注,总剂量达到20mg,持续心外按压40min后,ECG示波由直线转为室颤,立即予直流电除颤(300J),后病人反复出现室颤,反复予以电除颤,并予可达龙150 mg静脉推注,并静脉点滴维持(1 mg/min).

    作者:李桂伟;郭梦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在大鼠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内毒素休克中的作用.方法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于LPS注射后1、2、4、6 h取血,运用ELISA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NF-κB活性、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并观测平均动脉压(MAP)、肺脏和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LPS注射后,血清TNF-α浓度明显升高,2 h明显,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IL-6浓度于LPS注射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MAP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各时间点增多显著低于对照组.内毒素休克大鼠的病理结果显示,肺泡出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NF-κB可通过上调NTF-α及IL-6的表达,在内毒素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光田;王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清醒小鼠严重颅脑闭合性撞击伤后外周血TNF-α IL-1β皮质醇和肝脏GR蛋白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小鼠严重闭合性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与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BIM-Ⅲ型小型多功能动物撞击机对小鼠清醒致伤,于致伤后30 min、2 h、8h、24 h、48h、7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放免法检测皮质醇含量,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GR的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致伤后外周血中TNF-α、IL-1β、皮质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均具有两个峰值特征;GR在致伤2 h后开始出现蛋白水平表达降低,72 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严重颅脑外伤后外周组织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与TNF-α、IL-1β关系密切.

    作者:屈强;史忠;粟永萍;杨天德;陆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为一种锌离子依赖性金属蛋白酶,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管壁构型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缺血性猝死三种表现的统称[1].ACS占所有内科急诊病例的20%[2].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ACS重要病理学基础[3].根据血浆PAPP-A水平变化早期预警ACS,有助于ACS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探讨预测ACS早期诊断指标对其预防有重要价值,也是目前临床上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现对PAPP-A在ACS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杨雪;柴艳芬;崔书章;寿松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严重开放性喉外伤的急诊救治

    目的分析严重喉外伤的急诊救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77-09~2003-06救治的17例严重开放性喉外伤病例.结果16例救治成功,1例死亡.2例术后发生喉狭窄,再次手术成型置T管扩张,0.5 a后呼吸困难解除.结论重视严重开放性喉外伤患者全身伤情的救治、喉内伤情的了解以及正确的局部创伤处置可有效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

    作者:张建华;康厚墉;朱华麟;张立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3例低钾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1病例简介例1男性,54岁,因感冒9 d,双下肢无力3 d,于2002-10-15入我科.次日,相继出现左、右上肢无力,活动困难;双下肢无力加重,不能行走.既往健康,入院时体检,体温:37.5℃,脉搏:11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30/84mmHg;营养及发育正常,神志清楚,脑神经正常,脑膜刺激征(-),双上肢肌力三级,双下肢肌力二级,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无感觉障碍.

    作者:刘昌义;宋本华;王中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部分液体通气不同氟碳供给途径时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改变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 liquid ventilation,PLV)不同氟碳(perfluorocarbon,PFC)供给途径时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改变.方法采用肺灌洗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后,动物分三组:①PFC滴入组;②PFC灌入组;③对照组.分别在ALE前,ALI及ALI后1、2、3、4 h 7个时段观察HR、MAP、PET 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气变化.结果肺灌洗后三组动物PaO2显著降低、AaDO2显著升高,两组PLV灌注PFC后PaO2升高、肺泡动脉氧压差(AaDO2)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PFC滴入组2 h后各时段与PFC灌入组相应时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流动力学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在相同剂量不同的PFC供给途径时部分液体通气,滴入组血气改善的效果明显好于灌入组,但对血液动力学均无显著影响.

    作者:彭雪梅;孙婵;王华东;王仲红;颜亮;李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服环丙沙星片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综合征1例

    1病例简介患者,男,26岁,因发热、咳嗽来院治疗.查体:T 37.5℃,P88次/min,R20次/min,BP 120/82 mmHg,精神状态良好.血常规WBC11.2×109/L,N 0.78,L0.22.胸片示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作者:何伟珍;张琼;王洁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升压素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时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的疗效.方法52例心跳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24例,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治疗组)28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20.8%、67.9%,存活率分别为8.3%、42.9%.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比单独应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作者:籍文强;李庆威;姜向明;周庆明;苑振云;杨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液净化治疗白毒伞中毒性脑病13例分析

    目的探讨白毒伞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17例病人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转归情况.结果17例中13例合并有中毒性脑病,其中7例采用传统的常规综合治疗,7例均死亡(死亡率100%);另6例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加综合治疗,4例治愈,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治愈率66.7%.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是清除白毒伞毒素的有效方法,合并中毒性脑病的患者联合应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可起到一定疗效.

    作者:史晶;吴萍;詹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S-100蛋白在预测心肺复苏后病人脑损害的临床意义

    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恢复自主循环,但仅有少数病人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心肺复苏成败的关键在于脑复苏,如何评价CPR后脑损害的程度以及探索脑复苏的有效手段,是危重病急救医学工作者一直以来所关注的焦点.有文献报道,25%~50%的心脏骤停病人血流动力学能够获得稳定,但出院率仅为2%~1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持续的脑损伤[1].早期预测神经系统发展结果与进一步治疗有关,脑电图、CT、MRI和昏迷评分以及一些生化标志物如NSE、CK-MB等均被用作CPR后脑损伤的预后评估,但均不确切.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了血浆和脑脊液中S-100蛋白的含量变化跟神经系统疾病损伤有关,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并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2].因此,国外学者们将S-100蛋白作为CPR后患者脑损伤的标志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作者:缪文丽;李海玲;林慧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发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的急诊处理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多发性创伤骨折的一种早期急性危重并发症,其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黏膜有出血点,非胸部创伤的呼吸功能紊乱和非脑创伤的神经症状.FES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我科1995年至今共收治各类骨折1 247例,其中多发骨折143例,发生FES5例.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岩;闵红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Sal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家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28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红花注射液组(SalⅠ组),分别在缺血前,缺血30min,再灌注30、60、120min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L-8浓度,实验结束取脑组织观察脑超微结构的变化.结後果脑缺血/再灌注期间,I/R组不同时点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SalⅠ组(P<0.05,P<0.01),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SalⅠ组不同时点血清IL-8浓度显著低于I/R组(P<0.05,P<0.01),其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SalⅠ能有效降低IL-8的水平,这可能是它减轻CIRI的又一重要机制.

    作者:陈志强;王万铁;叶秀云;王淑君;熊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在肺不张病人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较大潮气量(BVT)、常规潮气量(CVT)和较小潮气量(SVF)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在肺不张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肺不张病人先后给予SVT、CVT和BVT机械通气,记录并比较三种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30min后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静态肺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大小,同时比较三种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平均动脉压(MBP)、中心静脉压(CVP)及氧合指数(PaO2/FiO2)、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影响.结果Ppeak、Pmean、CVP、pH值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BVT组的PaO2/FIO2及Cst值显著低于CVT组和SVT(P<0.05);PaCO2值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而减少(P<0.05);三组病人的Raw、NBP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持续正压机械通气的肺不张病人,SVT在改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方面优于CVT和BVT.

    作者:骆建军;方强;方雪玲;吴玉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浆E-选择素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在疾病不同程度分组中的差别及与感染存在的相关性.方法符合SIBS诊断标准的病人60例,入院后做可疑感染分泌物、排泄物等细菌培养,同时肘静脉穿刺取血进行可溶性E-选择素定量测定和APACHE-Ⅱ评分.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轻度SIRS组、重度SIRS组和休克组.再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并设对照组.结果轻度SIRS组、重度SIRS组、休克组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重度SIRS组和休克组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与轻度SIR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重度SIRS组和休克组无明显差异(P>0.05).APACHE-Ⅱ评分在三组的组间比较中均有显著差异.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可作为判断SIRS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指标,也可作为区分脓毒症和非脓毒症SIRS的参考指标.

    作者:陈颖;陈雯;许国根;吴锦鸿;陈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