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炎康栓合素平浓缩液治疗宫颈糜烂82例

肖明翠;杨秀芬

关键词:宫颈糜烂, 宫颈炎康栓, 素平浓缩液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炎康栓合素平浓缩液联合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方法:82例宫颈糜烂患者,在月经干净第2~3天或宫颈糜烂波姆光治疗后出血者即开始进行治疗,采用素平浓缩液宫颈上药,同时配合宫颈炎康栓阴道放置.结果:总有效率为95.1%.结论:宫颈炎康栓合素平浓缩液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创伤,尤其适用于未生育妇女,是一种治疗宫颈糜烂较理想的方法.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Salter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体会

    目的:探讨Salter骨盆截骨术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65髋行Salter骨盆截骨术进行回顾分析,其中25例同时行股骨近端短缩旋转截骨术.结果:Salter骨盆截骨术优良率84.4%.结论:Salter骨盆截骨术为早期手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理想术式.

    作者:肖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伤科Ⅲ号散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伤科Ⅲ号散剂是我院治疗风湿病的中药经验处方,经我院数十年的临床观察,其疗效确切.功能主治:散寒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骨性关节炎(寒湿瘀阻证).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遇寒加重,舌质暗淡或瘀斑.为了有效地控制本品的质量,确保其疗效,制制定本散剂主要药物的理化鉴定检测方法,从而为临床提供疗效保证.

    作者:刘德友;邓国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浅谈鼻鼽从肝胆论治的临床体会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在临证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辨治: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肾阳不足,温煦失职;肺经伏热,上犯鼻窍.归纳起来一为肺脾肾阳气亏虚,风寒外袭;二为肺经风热,热邪外越而发.但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鼻鼽与肝胆关系亦非常密切,现结合医案论之.

    作者:谭智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滋肾止血汤治疗阴虚型肾性血尿30例

    目的:观察滋肾止血汤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肾性血尿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治以滋肾止血汤,对照组20例单用西药对症治疗,6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明显优于对照组(40%).治疗后,治疗组尿沉渣RBC/HP、24小时尿蛋白等主要尿检参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P<0.001).结论:滋肾止血汤能有效治疗肾性血尿.

    作者:郭银雪;詹继红;王映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渊软胶囊中大叶茜草素的含量测定

    鼻渊软胶囊由苍耳子、辛夷、金银花、茜草、野菊花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毒、通鼻窍之功效.临床用于慢性鼻炎及鼻窦炎.大叶茜草素为蒽醌类化合物,是鼻渊软胶囊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加强本品的质量控制,选择HPLC法对大叶茜草素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

    作者:叶资萍;苑洪忠;赵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浅谈宋代自然药汁的运用

    自朱丹溪<局方发挥>讥宋人好用香燥之后,后世沿袭,甘寒法似与宋代绝缘,令人以为甘寒法是清代学者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发明.清代叶天士治温善用沙参、生地、麦冬、梨皮、蔗汁等甘寒以养阴生津,吴瑭总结其经验,制方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汤、五汁饮等,遂使温病救阴之说、甘寒诸方名扬后世.近代不少医家以为甘寒以叶天士为圭臬,这个认识不符合历史事实.

    作者:黄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92例伤寒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5年来本地区伤寒病例误诊原因.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2月92例确诊伤寒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寒四季均发病,以夏秋季多见,92例中均有发热,大多有多系统损伤表现,玫瑰疹未见,白细胞在正常范围48例(52.2%),嗜酸性粒细胞均低于正常,血培养阳性54例(58.7%),肥达氏反应阳性85例(92.4%),误诊30例(26.1%).结论:伤寒缺乏典型流行病特征,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多系统损伤,血培养阳性率低是导致误诊率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徐恩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拟燥湿止痒汤治念珠菌阴道炎90例

    目的:观察自拟燥湿止痒汤治疗念珠菌阴道炎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治疗组内服燥湿止痒汤,外用止瘁洗液;对照组外用3%小苏打溶液、阴道用制霉菌素泡腾片,均连用14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1%,对照组总有效率86.7%,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基本一致(P>0.05).结论:自拟燥湿止瘁汤治疗念珠菌阴道炎有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而且复发率明显偏低.

    作者:刘丽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DHS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目的:分析动力加压宽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情况;方法:用DHS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结果:随访8~62个月,平均30.9个月,无内科合并症加重及死亡病人.优良率为74.1%,失败率(评定为差者)为7.1%.结论:积极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良好的复位固定,术后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可减少并发症.

    作者:张燕;陈久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肠道动力学检测的研究概况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常导致迷走神经损伤,影响及胃肠运动的过程与程序,而致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剧增.现就近3年来有关胃肠动力学的实验室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潘燕;王业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夏桂成生殖节律理论探析

    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夏桂成教授,从医近50年,在中医妇科领域颇多建树.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深化中医辨证论治手段,形成独到的学术思想.作为夏教授多年的学生,尤其近来学习其论著<中医理论与实践>等,对夏教授学术思想、治学方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对其生殖节律理论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供同行共同学习.

    作者:李健美;谈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医虚、劳、损、伤概念的分合衍变

    在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体系中,虚、劳、损、伤这几个概念变换着不同的组合,从中我们可以理出一条对虚损类疾病认识嬗变的线索.

    作者:尚勇;顾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江一平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经验

    江一平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中医肝胆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肝胆病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遣方用药独具匠心,且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江教授从事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现将其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刘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柴胡汤临床运用举隅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作者:赵克明;王宇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岩连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复方岩连片是一种临床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的复方制剂.由石吊兰、重楼、板蓝根、百部、杠板归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笔者采用化学反应对百部进行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重楼皂苷Ⅰ、重楼皂苷Ⅱ进行鉴别,选择处方中石吊兰的主要有效成分石吊兰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定量测定.

    作者:邱思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舒肝和络饮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自2000年以来应用舒肝和络饮加减治疗本病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解平芬;黎小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承气汤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的导泻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所用泻下药物的不同把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大承气汤导泻组、甘露醇导泻组和硫酸镁(钠)导泻组三组.就三组治疗后开始出现腹泻时间及每天腹泻次数进行比较,了解各组的导泻效果.结果:在大承气汤导泻组中开始出现腹泻时间早,腹泻次数少.结论:在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泻下治疗,可以达到好的导泻作用.

    作者:金秋根;孟庆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试论清代医家注重脾肾相关理论

    脾肾相关理论在不同时代均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本文试将清代医家对脾与肾两脏的关系从脾肾互济、脾肾失济和脾肾同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总结清代医家对脾肾相关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作者:龙奉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栀子豉汤与黄连阿胶汤方治评析

    栀子豉汤与黄连阿胶汤是医圣张仲景的两个经方,二者的共同点是均可以治疗失眠证,但是二者同中有异,笔者就其病证病机之异同,结合部分医家方论,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对临床有所启发.

    作者:徐重明;汪自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对肌性视疲劳的研究概况

    视疲劳(asthenopia)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及全身症状以至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症候群,而并非某种独立的疾病.具体可表现为视物模糊、重影、复视,眼痛眼胀、酸重难睁、干涩不舒、阅读时文字跳跃、字迹串行,不能持久阅读等症状,全身可有头晕头痛,眉棱骨、鼻根部及眼眶酸痛,恶心欲吐,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造成视疲劳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包括眼局部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也可由全身疾病、不良视觉环境以及心理异常等诸因素单一或相互作用所致,故又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工作节奏增快,从事文字及其它近距离用眼工作人群的增多,电脑的广泛普及,临床上视疲劳的发病逐年增多.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因眼外肌功能异常造成的肌性视疲劳.

    作者:左晶;丁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