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芬
导师周士源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妇科教学、临床、科研30余年,在治疗崩漏方面有独特思路,立足中西医理论,将年龄分期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在治疗青春期、中年期、更年期崩漏方面经验颇丰,现举例如下:
作者:储继军;陈红霞;舒燕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傅汝林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临证近四十年,善治内科杂病,尤擅治疗血液病、肠胃病.笔者跟师随诊,收获颇多,兹就跟师中遇到的几例慢性顽固性疑难病治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张永刚;张雅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微波治疗仪是利用微波能量局部加热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新型医疗仪器,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它的穿透力可从脂肪层达到肌肉层,亦可使蛋白组织在短时间内凝固、血管收缩封闭.因此利用微波这些特性,可达到活血、消炎、止痛等目的,对各种炎症、妇科疾病、肛肠疾病、消化道疾病均具有明显疗效.
作者:黄浩;吴学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颈项强痛是指头部后项的肌肉筋脉牵引不利的症状.其病因病机或因肝肾不足,气血渐亏,经脉失养;或因颈部外伤,睡姿不当,瘀阻气滞;或因感受风寒湿邪,邪入经络,经气受阻而发病.临床上常和颈椎病、落枕、头肌劳损、颈项纤维组织炎、头肌风湿等疾病有关.指压天宗穴加梅花针叩刺火罐治疗颈项强痛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玲媚;张军;宁泽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认为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病机为脾虚气弱,湿滞为患.并提出从湿论治,健脾祛湿的基本治法.从虚实两端辨证遣方用药,体现糖尿病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观点.
作者:朱丹平;刘贵阳;胡小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 治疗组100例,对照组76例,两组基本情况见表1.
作者:任小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在临床中采取耳穴贴压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失眠症1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胃轻瘫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之一,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西医应用胃肠动力药取得一定疗效.1997年以来,笔者应用加味香苏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顺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归纳了<五十二病方>中黄芪、白蔹的运用情况.书中运用白蔹的有4条,黄芪的有3条,都集中在疽病的治疗中,并且两药多配合应用,说明了早在秦汉之际,两药主要是用于外科治疗痈疡内治三大法中托法、补法的雏型阶段.对疽病的急重症,多取白蔹重用.黄芪与白蔹还多与温热之药配合应用,从现在来看:一是反佐;二是温通气血.从药物组成上来推测:疽病系指阴证,嗌疽、血疽为阳证.两药通过配伍,既可用于阳证,也可用于阴证.书中对药物的主治、配伍运用虽有一定的实践认识,但无文字叙述,为以后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作者:焦一鸣;王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当尿中白蛋白排泄率(UAE)在20~200 μg/min时,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1],此时如果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逆转肾脏损害,延缓病情的进展.DM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肾脏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2].保护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可能成为延缓DN的方法之一.我们观察了中药制剂黄芪注射液对早期DN患者尿白蛋白及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药黄芪防治DN的机制,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曾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侧隐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侧隐窝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并分别配合腰牵、推拿、超短波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48.75%和93.75%.对照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31.25%和91.67%.结论:针刺侧隐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于常规针刺组.
作者:李贤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一种反复发作而治愈困难的疾病,患病率高达20%左右,居口腔粘膜病的首位.笔者于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用犀黄汤内服与局部外擦的方法治疗复发频繁的阿弗他口腔溃疡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吴银洲;熊炎斌;王宇明;张一兵;洪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知柏地黄丸伍用腰肾膏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安定片;治疗组口服知柏地黄丸配合外贴腰肾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6%,对照组总有效率4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知柏地黄丸伍用腰肾膏是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苏喜;沈小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自2000年以来自拟舒筋通络汤治疗小儿髋关节滑膜炎6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贺灵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中心自2000年以来采用体外震波碎石后,服用自拟通淋排石方治疗与单用西药对症治疗比较,发现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赖华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就脏毒的病名源流、临床表现、与现代疾病的对比印证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其内涵,以求对肛肠疾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有所指导.另外,认为脏毒与克隆氏病具有互相对应性.
作者:王立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而且治疗时间缓慢,目前尚缺乏完全治愈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行医生涯,浅谈自己在诊治中的点滴经验,供同道探讨.
作者:裘叶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引起疼痛的原因虽多,但究其根本,主要的是为瘀血阻络.通瘀止痛法具有消散瘀血、促进血行、通行血脉、解除疼痛的作用,主治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的多种痛证,屡用屡效,止痛甚捷,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检验,可谓信而有据,成为中医治痛之大法.为能进一步阐明通瘀止痛法治疗痛证的原理,本文试就通瘀止痛法的形成发展和现代研究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黄岑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名方,主要用来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为病机的各类疾病,笔者试以本方加味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应武江;王建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医鼻疗法是通过中药鼻腔给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该疗法治疗痛性病证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近年来,该应用不断得到拓展,人们开始尝试用于减缓和消除癌性疼痛,并取得了可喜的苗头.本文拟对古今运用中医鼻疗法治疗痛性病证作一探讨和分析.
作者:钱俊华;朱蓓蕾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