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传记;吕志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溃疡形成为主的疾病,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皮肤、口、眼及肝胆等肠外表现,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若失治、误治常常迁延难愈.
作者:郑继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确定电话随访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出院后的7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时照组各38例.实验组出院后即行定期电话随访,而对照组未加影响.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遵医率调查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实验组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定期电话随访能帮助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较好地控制血糖.
作者:李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迅猛发展及MCU的普及,早产儿的存活率正逐年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人数不断上升.在早产儿易出现的多种并发症中,喂养不耐受问题日益突出.
作者:余艾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一种特殊发作类型的哮喘,也是常见的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疾病之一.孟鲁司特钠(顺尔宁)是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物,它能有效预防和抑制白三烯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及支气管痉挛,减少气道因变应原刺激引起的细胞和非细胞性炎症物质,抑制变应原激发的气道高反应.
作者:黄晓英;应宗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评价MUC1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非肿瘤患者胸腔积液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0例肺癌患者、20例非肿瘤患者的胸腔积液中的MUC1mRNA表达进行检洲.结果:非肿瘤患者的胸腔积凌中未检测到MUC1mRNA的表达.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MUC1mRNA的敏感性为30%(9/30),特异性为100%.胸腔积液中MUC1mRNA的表达与肺癌组织类型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与否,肿瘤生长部位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MUC1mRN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周龙;李瑶;熊国亮;雷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前已广泛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在面罩上开侧孔的方式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更加有利于患者二氧化碳的排出.
作者:方育霞;李光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XCR4-CXCL12轴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发生或不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各20例,通过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肺癌组织中CXCR4的蛋白表达、琳巴结组织中CXCL12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CXCR4蛋白的表达水平要高于不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而有癌浸润的淋巴结组织中CXCL12表达水平与无癌浸润的淋巴结中CXCL12水平相似;CXCR4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等无关,而与肺癌患者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CXCR4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吴继;白冰;徐振晔;赵晓珍;许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用阿替洛尔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74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25例)口服稳心颗粒及阿替洛尔片,对照组A(24例)口服阿替洛尔片,对照组B(25例)口服稳心颗粒,疗程均为4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A为62.5%,对照组B为64.0%,治疗组与对照组A、时照组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阿替洛尔用量较对照组A少.结论:稳心颗粒和阿替洛尔联用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并可减少阿替洛尔的药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寿信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病,其临床分型与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凶险,病变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作者:雷力民;田玉玲;邓洪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ce,SUI),探讨该疗法对女性SUI患者治疗效果.方法:我院盆底肌肉功能康复门诊采用法国进口的PHENIX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对82例女性SUI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每周2次,1个疗程10次,治疗结束后评价其治疗效果,并追踪观察6个月.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了全疗程的治疗,其中34例症状消失,40例症状明显改善,8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有效率达90.2%.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SUI可以明王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年轻、尿失禁程度较轻的患者效果更佳.
作者:梁群;张倩平;黄敏;陶玉玲;张莉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笔者采用硝酸甘油静脉点滴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7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永忠;肖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西医结合强化治疗组(观察组)20例,采用基础疗法加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调糖汤;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组(对照组)20例,采用基础疗法加胰岛素泵治疗.现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低血糖发生率、血糖稳定性等.结果:治疗2用后,观察组与时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及低血糖发生率、血糖稳定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确,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配合小剂量不同疗程罗红霉素对下呼吸道绿脓杆菌感染的作用.方法:将90例下呼吸道绿脓杆茼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30)根据药教结果选用2种敏感抗生素联合抗绿脓杆茵,疗程3~4周,并治疗基础疾病:治疗B组(n=3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罗红霉素胶囊0.15g,2次/d,疗程1个月;治疗A组(n=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罗红霉素胶囊0.15g,2次/d,疗程6个月.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细茵清除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对照组60.0%(18/30),治疗B组83.3%(25/30).治疗组A组93.3%(28/30),细菌清除率对照组16.7%(5/30),治疗B组40.0%(12/30),治疗A组66.7%(20/30),治疗B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细茵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A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细茵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配合小剂量罗红霉素长疗程治疗下呼吸道绿脓杆菌感染疗效显著,且有利于抗生素时绿脓杆茵的清除.
作者:王雪梅;袁小亮;俞银枝;宋军福;杨蓉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常常造成屈指腱鞘的裸露,损伤严重者伴有屈指肌腱的暴露.笔者应用指背翻转筋膜脂肪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效果较理想.
作者:熊俊林;陈秋生;陈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神经功能障碍可涉及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远端如手足部皮肤感觉缺失,特别是痛觉和热觉的减退[1].
作者:吴晓强;陈志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愈溃膏治疗体表溃疡的疗效.方法:先将创面行外科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陈旧肉芽,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至创面干净,然后将药膏涂于创面,再覆盖一层无菌敷料,稍加包扎,以保持创面湿润,利于新生组织生长.研究组用愈溃膏涂敷,对照组用生肌愈皮膏以同样的方法涂敷.每日换药1次,4用为1个疗程.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1%,对照组为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χ2=9.297);各组分类中,损伤感染性溃疡、循环障碍性溃疡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χ2=9.98 or 8.68);全部愈合的病例中,研究组的愈合时间平均为(20.61±15.04)d,对照组愈舍时间为(26.42±10.68)d,研究组较时照组明显缩短(P<0.05,t=2.13).结论:愈溃膏治疗体表溃疡有显著的促修复作用,能加速创面的愈合.
作者:宫少渡;王勇;刘翔;宋爱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像学方法在胆道壶腹部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本院从2003年2月~2007年3月间经病理确诊的壶腹部恶性肿瘤病人共60例,研究分析CT影像学方法在这些病人诊断过程中的普及应用率及疾病的检出率.结果:我们把提示壶腹部占位的影像学印象作为检出的标准,CT的应用率(100%)及检出率(90.0‰都较高,是良好的辅助手段.结论:壶腹部的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特征多变且出现较晚,早期诊断困难,需努力做到尽早诊断,争取手术时间和机会,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作者:边国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目前,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临床医师常使用口服抗感冒药,辅以常规支持、对症治疗.
作者:蔡素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米索前列醇有促宫颈成熟作用.异丙酚为一种快速短效的麻醉药,其诱导和苏醒迅速,麻醉过程舒适,术后对时空定向力无影响,行无痛人工流产术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遇宫颈条件差、扩宫困难时,勉强操作可导致麻醉状态下患者的不自主扭动,有发生手术损伤的可能.
作者:刘桂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骤停及保护大脑功能的核心技术,虽经四十多年发展,其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院内心肺复苏的存活率为10.9%~30%,院外则更差;如果以神经功能全部或几乎全部恢复为标准,则存活率更低.
作者:王白永;孙仁华;罗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