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HV-8的检测

王京华;刘娜;刘芳;郭博

关键词:筑巢式多聚酶链式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 人类疱疹病毒8
摘要:目的研究黑龙江地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人类疱疹病毒8(HHV-8)感染情况.方法用筑巢式PCR技术检测了16例MM患者HHV-8感染情况,每批实验均设阳性质粒对照及无模板阴性对照;同时检测了1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及26例正常人.结果 MM组、AL组及健康对照组筑巢式PCR反应均为阴性.结论推测黑龙江地区MM患者不存在HHV-8感染.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唇腭裂术后功能性语音障碍分类治疗的研究

    目的对唇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进行主客观评价,找出分类治疗方法.方法对82例唇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进行发音调查,重点对辅音进行分析并应用颅骨侧位X-ray(头颅侧位X线动态录像)及鼻咽纤维镜进行评估.结果根据语音病理学将异常发音分为三类:Ⅰ发音部位异常,Ⅱ发音方式异常,Ⅲ发音部位及方式均异常.通过语音训练,矫正不良发音,提高语音清晰度,从治疗前平均38.6%提高到治疗后88.7%,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显著(P<0.0001).结论唇腭裂术后因不良习惯发音所致语音障碍患者经早期语音训练,取得良好效果,在语音序列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周海燕;王太和;孙桂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随机对照试验及其应用

    随着科学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的药物、治疗技术层出不穷.正确应用和评价这些药物及治疗方法等可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和水平,有效地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以达到促进病人恢复、健康的目的.

    作者:赵亚双;王滨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应用智能医疗诊断系统诊断高血压的研究

    目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高血压诊断的智能医疗诊断系统模型.方法提取100例高血压病例的特征,建立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利用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级和危险程度分层的规则建立专家系统模型.另选取100例怀疑高血压的病例对智能诊断系统进行检验.结果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取得初步诊断结果.结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智能医疗诊断方法用于高血压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侯桂英;孙佰清;关振中;冯英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半透连通式细胞隔离联合培养瓶的研制

    在体情况下,细胞并非孤立地去完成其功能,而是受邻近组织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控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神经调节机制的影响.因此,单一一种细胞的培养加干预下所得出的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细胞在体情况.许多以往的实验结果也证实这一点,有些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

    作者:周晋;孟然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p16与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中p16与nm23基因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8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良性病例中p16与nm23基因表达的水平进行研究.结果乳腺癌中p16与nm23的表达水平与良性病变有显著差异(P<0.05).p16在腋淋巴结转移组和发生远处转移组的阳性率低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和未发生远处转移组(P<0.05),生存期≥5年组p16阳性率明显高于生存期<5年组(P<0.05),与生存期呈正相关,p16与临床病理类型有关(P<0.05);在腋淋巴结阴性组和未发生远处转移组中nm23高表达率高于腋淋巴结阳性组和发生远处转移组(P<0.05),与生存期呈正相关.p16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期无关(P<0.05),nm23与临床分期有关,但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16与nm23的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 p16与nm23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关.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指标,对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参考意义,两者协同检测更有助于判断预后.

    作者:宋英;李晓莉;郭子姮;贾素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尼尔雌醇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妇女取器术80例分析

    妇女到了绝经期后,卵巢功能出现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由于绝经后子宫萎缩,使宫内节育器(IUD)嵌顿、错位,增加了取出难度;取器时病人疼痛及术中损伤增加.

    作者:苑程鲲;金玉霞;周晓红;李鹃;许天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第三、四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研究大鼠第三脑室壁和第四脑室底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形态及作用.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形态. 结果在全部材料中的第三和第四脑室都观察到了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呈球形膨大的树突终末和轴突终末,在少数材料中还观察到了胞体.树突终末及胞体的表面有少量成簇的纤毛,轴突表面光滑无纤毛.结论在大鼠第三脑室的室旁器等室周器官以及第四脑室的后区及蓝斑区等处证实有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存在,这些神经元可能通过脑脊液途径参与下丘脑-垂体系的神经体液调节或睡眠机制的调节.

    作者:王广友;金立德;张守信;吴树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免疫印迹杂交在院内肺炎感染途径中的应用

    目的为确证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存在与否,研究胃液pH值变化与院内感染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 NP)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气管切开(或插管)病人为研究对象,用防污染标本刷(PSB)采集标本,由细菌表型分型,直至质粒DNA、酶切、Southern-blot印迹杂交等基因分型,前瞻性观察NP的发生情况.结果 11名患者有逆行感染存在(发生率为22%),即在胃部分离出病原菌1、2天后,PSB在咽部及下呼吸道也检出相同的细菌,应用质粒图谱、酶切图谱和Southern-blot印迹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证明其有很高的同源性.将美蓝经胃管注入病人胃内,1、2天后在咽部及下呼吸道可检出蓝色分泌物.随着胃液pH值升高,胃内细菌定植增加,NP的发生率升高.结论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NP的发生与胃液pH值显著相关.

    作者:代芊;邓宏;宁涛;李剑峰;李冰;黄汉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亚砷酸抗裸鼠人肝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亚砷酸体内对人肝癌细胞的作用、毒副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BEL-7402体外培养,取指数生长期细胞裸鼠皮下接种,成瘤后腹腔分别连续注射不同浓度亚砷酸、5-Fu及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浓度亚砷酸治疗组及对照组瘤块大小、抑癌率和裸鼠一般状态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肝肾结构的改变,并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亚砷酸可明显抑制瘤块增长,2.5mg/kg亚砷酸10天的抑瘤率为53.42%,5mg/kg亚砷酸5天、10天的抑瘤率分别为79.28%、96.58%,而且无明显肝肾损害,对造血系统无影响.结论亚砷酸可抑制体内肝癌结节生长,而且对肝、肾及造血系统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毕莉;徐洪雨;杨幼林;刘秀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HV-8的检测

    目的研究黑龙江地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人类疱疹病毒8(HHV-8)感染情况.方法用筑巢式PCR技术检测了16例MM患者HHV-8感染情况,每批实验均设阳性质粒对照及无模板阴性对照;同时检测了1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及26例正常人.结果 MM组、AL组及健康对照组筑巢式PCR反应均为阴性.结论推测黑龙江地区MM患者不存在HHV-8感染.

    作者:王京华;刘娜;刘芳;郭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TAT和GMP-140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动态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n=48),随机选择6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用150万U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再通标准分为再通组(n=30),未通组(n=18),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h、4h、24h、48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TAT和GMP-140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患者组治疗前TAT水平(14.56±1.04)μg/L、GMP-140水平(12.50±1.05)ng/ml,较正常对照组(2.15±0.89)μg/L、(8.39±1.33)ng/ml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h再通组GMP-140水平达到峰值(22.17±2.05)ng/ml,4h后TAT到达峰值(46.67±5.79)μg/L(P<0.05)后逐渐下降,持续至少3天,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未通组二项指标持续缓慢上升,48h达到峰值.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TAT、GMP-140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耿美容;辛晓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应用抗MUC1粘蛋白核心蛋白抗体(DF3抗体)检测60例胃癌根治标本及对照组20例胃正常黏膜组织标本MUC1粘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55%(33/60).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0%(22/31),无淋巴结转移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7.9%(11/29),组间差别显著(P<0.05).按PTNM分期,Ⅰ期胃癌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0%,Ⅱ期表达率68.8%,Ⅲ期表达率53.3%,Ⅳ期表达率78.6%,Ⅰ期与Ⅱ、Ⅲ、Ⅳ期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经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统计表明,MUC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状况较MUC1阴性组差(Log-Rank检验,P=0.037).结论在进展期胃癌中MUC1粘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随着胃癌的进展MUC1表达呈上升趋势;MUC1粘蛋白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恕怀;邹天彪;程慧;王静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常温储存的人同种异体骨制备

    目的探讨常温储存的人同种异体骨制备流程.方法遵循供体选择标准,无菌条件下取骨经脱脂、脱钙等处理,制备新鲜骨、脱钙骨基质(DBM)、表面脱钙骨、半脱钙骨,封装常温储存备用.结果临床应用常温储存人同种骨植骨10例,成活良好.结论常温骨库制备人同种骨流程可靠、实用.

    作者:赵宝权;宋大勇;崔勇;滕立臣;韩剑峰;邵林;林欣;黄亚华;沈玉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TGF-β信号通路与胸部肿瘤

    细胞的生长、分化、死亡受多种细胞信号系统的调控.这些信号系统所构成的网络可监视、调节着每一个信号通路的活动,并决定和限制着信号的表达.近年来随着Smad蛋白的发现使TGF-β信号通路(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 signalling pathways)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备受学者关注.

    作者:王柏春;王胜发;傅松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氩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所致黄斑水肿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常常由于视网膜新生血管导致玻璃体出血及黄斑水肿而引起视力下降.据报道60%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病人出现黄斑水肿,其中有2/3转为慢性.

    作者:张雪菲;崔浩;单飞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胃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目的观察人胃癌组织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为进一步探讨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临床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按癌中心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分别取材,石蜡切片,应用高碘酸-无色品红-橙黄G法(PAS法)和半薄切片观察淋巴管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胃癌中心区无淋巴管,胃癌周边区淋巴管扩张、密度及淋巴管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区.结论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且扩张,这增加了癌细胞侵入淋巴道导致转移的机会.

    作者:刘慧冬;李玉兰;赵玲辉;张雅芳;李晓冬;刘海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动脉中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血中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动脉中ER的表达及血清中NO含量的影响. 方法成年雌性大鼠切除卵巢后,随机分为两组:①去卵巢+E2组,给予E2;②单纯去卵巢组,为对照.2个月后处死大鼠取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中的ER表达,并分别用放免法和重氮法检测血清中的E2和NO.结果去卵巢+E2组大鼠动脉中ER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中NO含量也显著升高(P<0.001).结论雌激素能使去卵巢大鼠动脉中ER的表达增加,血清中NO的含量显著增加.这可能是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国艺;姚兰春;程春红;傅羽;边淑玲;倪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核磁共振法确定4,6-二甲基-5-氨甲基-1-氮二环[3.3.0]庚烷的结构

    目的确定4,6-二甲基-5-氨甲基-1-氮二环[3.3.0]庚烷的构造和构型.方法核磁共振法,包括氢谱(1H),碳谱(13C),氢氢相关谱(2D-COSY),异核多量子相关谱(HMQC),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及差谱(NOE).结果证实了所合成的4,6-二甲基-5-氨甲基-1-氮二环[3.3.0]庚烷的构造及顺反两种构型.结论在无对照品的情况下对新合成的化合物采用多种核磁波谱的方法确定其结构是可行的.

    作者:董陆陆;李泽文;张乐华;于敬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铸造镍铬合金冠桥对唾液中镍元素浓度影响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口腔修复材料和工艺的迅猛发展,人们愈来愈多地将镍铬合金广泛应用于铸造冠桥及烤瓷冠桥的内冠上.然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长期放置于口腔中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铸造镍铬合金的主要成分为:镍(77.95%)、铬(12.6% ).其中镍对多数动物来说是必须元素.但镍离子及其化合物的浓度过高将对人体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目前常用的镍铬合金中的镍是否会影响口腔唾液中镍浓度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胡伟平;袁峰;徐秀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及动作电位特征

    目的比较小鼠左心室、右心室及室间隔心肌细胞的钾电流、动作电位的特征.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左、右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征和Ito, Ik1钾电流密度无差异;与左心室比较,室间隔细胞存在两种特征的Ito,Ikslow (5.9pA/pF±1.35pA/pF,+50mV) 电流密度低型和Itof(3.47pA/pF±1.1pA/pF) and Ikslow (4.75pA/pF±1.5pA/pF)电流密度均低型;室间隔细胞亦存在两种特征的动作电位,一种与左、右心室无差异,另一种明显延长.结论小鼠心脏细胞存在不同的电生理特征分布,这种分布是由于编码通道的基因分布不同造成的.

    作者:孙志洁;董德利;杨宝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