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家族与妇科肿瘤

梁美艳;张淑兰

关键词:半乳糖结合蛋白, 妇科肿瘤, 增殖, 转移
摘要: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组织中,属于动物凝集素家族,通过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参与瘤细胞的恶性转化,肿瘤细胞的生存,微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的转移过程.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在子宫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其表达发生多种变化,其中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1表达增强而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3表达较弱,有助于肿瘤细胞摆脱免疫系统调节.总结各种妇科疾病组织中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的表达和调节,分析其与妇科肿瘤的关系和临床应用前景.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细胞学筛查中非典型腺细胞相关研究进展

    非典型腺细胞(AGC)是2001年Bethesda系统在宫颈细胞学筛查中的一种新的细胞分类,其进一步分为非其他特定类型、倾向于肿瘤性、宫颈内膜原位腺癌和腺癌4类,倾向于肿瘤性类型发生癌及癌前病变的几率远较非其他特定类型大.诊断为非其他特定类型AGC或倾向于肿瘤性AGC的患者需行阴道镜检查、宫颈管搔刮,如患者年龄>35岁还需行子宫内膜活检.若以上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则每3~6个月行1次细胞学监测,直到连续3次结果正常就转入常规筛查:若以上结果有任一项为阳性,则需按照美国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会提出的原则行进一步的检查治疗.对于倾向于肿瘤性AGC的患者,若其母亲已有此种诊断那么其发生癌及癌前病变的几率显著增高,所以要求行宫颈锥切和(或)其他检查.

    作者:贾艳芳;岳天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腹手术,近些年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国外以腹腔镜手术进行分期,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或完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选择性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已有较多报道.相关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可以切除足够数量的淋巴结,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在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生存率方面与开腹手术相似.

    作者:吕嘉;席晓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包括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和扩大子宫切除术(临床常采用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术后妇女常出现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碍等症状,或是原有症状加重.这是由于骨盆底解剖的破坏和盆腔自主神经的损伤,影响其他盆底器官功能所致.妇科医生应对术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解决临床遇到的问题.

    作者:邱晓媛;岳天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与母胎免疫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在机体炎症、免疫、细胞凋亡和增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F-κB表达于子宫内膜细胞质,调控着子宫内膜周期性生理变化.NF-κB的表达和激活决定着受精卵的植入时机和效率,使妊娠免疫向Th2型转换,其抗凋亡机制对胚胎发育起着保护作用.NF-κB在与雌孕激素负反馈调节中维持着人类妊娠.更深入地研究NF-κB可以更好地指导生殖医学的发展.

    作者:王芬;曹云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无气腹腹腔镜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

    妇科腹腔镜是融现代妇科手术和内镜诊治技术为一体的微创妇科诊治技术.妇科腹腔镜的兴起与发展,使传统的妇科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为新世纪妇产科技术的发展带来光明前景.气腹腹腔镜是早应用于临床的腹腔镜技术,在无气腹腹腔镜问世之前其独领风骚20年.近几年无气腹腹腔镜迅速发展,其作用及优点逐渐被认识.

    作者:夏恩兰;冯力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危型HPV病毒负荷量与子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近年来有关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的关系引起关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反应法和杂交捕获法是两种常用检测HPV负荷量的方法.一些研究表明,高负荷量HPV感染可能导致病毒清除率降低及术后病毒感染持续存在,引起宫颈病变、宫颈癌进展,并与锥切术后甚至放疗后病灶残留/复发相关.但也有一些研究有相反观点,两者间的关系尚无定论.

    作者:易为;王建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脂联素与子痫前期

    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对糖脂代谢有重要影响,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具有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脂联素浓度随妊娠进程下降,而子痫前期脂联素浓度变化目前还有分歧,随研究深入将终阐明脂联素与子痈前期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张春平;方定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粘蛋白1与子宫内膜接受性

    在胚胎着床过程中,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性是妊娠建立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特定细胞和分子事件顺序发生,粘蛋白1(MUC1)是其中一环.MUC1是一种位于上皮细胞表面顶端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由于其独特结构而具有抗黏附特性.其在子宫内膜上呈周期性表达,在分泌中期达高峰,受卵巢甾体激素调节.当胚胎黏附时内膜上皮细胞上MUC1表达量下降,可作为子宫内膜接受性标志之一.MUC1在内膜上皮细胞上表达量、抗原决定簇的表达或基因多态性发生异常可导致不孕.

    作者:陈玲;项双卫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宫颈腺鳞癌的研究进展

    官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腺鳞癌是官颈癌的一个病理类型,是由宫颈柱状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混合形成,具有较高的侵袭性,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且HPV18型感染关系为密切.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核磁共振成像(MRI)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有助于其分期诊断.治疗方案早期以手术为主,中晚期以综合治疗为主,手术向微创的腹腔镜手术发展,不宜手术者可采用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和热疗等方法.就宫颈腺鳞癌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作者:徐欣然;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BRCA1基因与遗传性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BRCA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基因,与遗传性卵巢癌(hereditary ovarian cancer syndrome,HOCS)的发生高度相关.该基因通过不同途径对细胞进行调节与监控.BRCA基因突变为生殖细胞突变,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方式在家族中传递,从而导致了遗传性卵巢癌的发生.对BRCA1基因进行检测,并从某些环节给予干预,可能为遗传性卵巢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靳翠平;岳天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诊治妇科恶性肿瘤研究

    寻找特异性的恶性肿瘤血清标志物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判断预后和治疗后随访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增值、分化、凋亡以及血管形成和组织重塑关系密切.YKL-4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有特异性表达,其血清水平与肿瘤的诊断、治疗监测、患者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多种妇科肿瘤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就其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关系作综述.

    作者:范江涛;李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脂联素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脂联素为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血浆脂联素低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鼢症患者的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增高.有研究表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脂联素不仅能影响血浆中的某些细胞因子水平而抑制癌症发生发展,而且能通过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控制胰岛素抵抗,提高循环脂联素水平,为预防和治疗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丽志;朱元喜;薛凤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生殖与内分泌功能的维持

    卵巢既具有生育功能,还具有内分泌的多种生理功能.近年癌症患者治疗后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是,化疗作为主要抗癌治疗手段,对女性卵巢的结构、功能均可产生严重甚至不可逆损害,造成卵巢早衰及相关不孕.对需要化疗的妇女,既要保存其生殖能力,又不影响癌症的治疗,可能有效的方法是冷冻保存胚胎、卵母细胞、卵巢组织及卵巢组织移植,也可以选择具有卵巢保护作用的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等处理.

    作者:王桂玲;任春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真核细胞的转录因子,研究发现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在肿瘤化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NF-κB的组成性激活;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E6蛋白可激活NF-κB而产生抗凋亡作用;化疗药物会引起宫颈癌组织中NF-κB活化,可能与其耐药性有关;NF-κB在宫颈癌细胞中存在双重凋亡效应.因此,NF-κB可以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调控其活性对宫颈癌的治疗尤其在增加化疗敏感方面有积极意义.

    作者:郑小冬;朱雪琼;吕杰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卵巢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卵巢肿瘤中存在少量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肿瘤于细胞,这些肿瘤干细胞具有耐药性,对现有的抗肿瘤治疗不敏感,尽管数量极低,却可能是卵巢肿瘤发生、发展和复发的根源.对卵巢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将会加深对卵巢肿瘤的认识,进而为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贺其志;陆惠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家族与妇科肿瘤

    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组织中,属于动物凝集素家族,通过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参与瘤细胞的恶性转化,肿瘤细胞的生存,微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的转移过程.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在子宫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其表达发生多种变化,其中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1表达增强而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3表达较弱,有助于肿瘤细胞摆脱免疫系统调节.总结各种妇科疾病组织中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的表达和调节,分析其与妇科肿瘤的关系和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梁美艳;张淑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的生长、血管的生成、维持适度的凋亡是许多生理过程所必须的环节.调节这些过程的因子表达异常,将导致多种病理过程的发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即胸磷酸化酶,是血管生成研究领域相对较新的一个细胞生长因子,是血小板中唯一的一种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其分布广泛,具有刺激内皮细胞生长、促血管生成及抗凋亡作用.其表达的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关系密切,呈显著正相关.在许多血管生成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其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为某些疾病得到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作者:李冰;尚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FIGO/IGCS妇科恶性肿瘤分期及临床实践指南(二):阴道癌

    原发性阴道癌仅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但是,阴道是妇科恶性肿瘤和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如膀胱、尿道或尿道旁腺,乳腺或肺的常见转移部位.诊断阴道癌应首先排除来源于生殖器官或生殖道外的阴道继发性肿瘤.肿物生长或扩散到宫颈外口应属宫颈癌.生长局限于尿道者属尿道癌.累及外阴属外阴癌.

    作者:林仲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卵巢癌组织芯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p85α,AKT2及Ki-67表达

    目的:应用高通量组织芯片技术分析卵巢癌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p85α(ohosphoinositide 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p85 alpha,P13Kp85α)、AKT2和Ki-67蛋白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法检测177例卵巢癌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13Kp85α,AKT2及Ki-67的表达.结果:P13Kp85α,AKT2及Ki-67的总阳性表达率在卵巢癌组织中分别为70.6%,76-3%和74.5%,正常卵巢组织中分别为30.0%,10.0%和10.0%,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分化卵巢癌组织中分别为43.5%,47.8%和47.8%,中分化卵巢癌组织中分别为69.4%,75.8%和74.2%,低分化卵巢癌组织中分别为78.3%,83.7%和84.8%,蛋白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阳性表达率及强度随癌症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P13Kp85α,AKT2与Ki-67蛋白的表达均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联合分析P13Kp85α,AKT2和Ki-67的表达对预测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颖军;薛凤霞;林琬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子宫腺肌病诊治问题的思考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因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已引起重视,对其相关的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亦日益增多.该病和子宫肌瘤等一样均系妇女生育期常见疾病,简单地治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如何精确地诊断并有针对性地治疗已经倍受临床医生的关注.

    作者:王世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