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黄伟;赵莉;王佩红
目的 分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用于舌癌术后放疗患者口腔溃疡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舌癌术后放疗的患者,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阿莫灵+复合维生素B+冰硼散)38例、观察组(阿莫灵+复合维生素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42例.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口腔溃疡0~Ⅳ各级患者例数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经过放疗后干预,两组患者在9天内得到了好转;1~2天时,观察组好转例数占38.10%,对照组占13.16%;3~5天时,观察组好转例数占26.19%,而对照组为15.79%;6~8天时,好转例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同;前5天内,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药物干预后,其疗效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3%,而对照组为81.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用于舌癌放疗后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全知怎;陈盈哲;汪大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放疗方法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宫颈癌患者108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疗,观察组给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2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2组预后情况.结果 放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5%和63.0%,观察组的放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期间观察组的皮肤损伤、胃肠道反应、放射性膀胱炎、血液系统异常等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32 ±4.19)个月和(22.49 ± 3.78)个月,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t=7.221,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放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宫颈癌的应用能达到更好的靶区分布和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射体积,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莫婧;贺红英;陈冬銮;谭广萍;马艳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TEC方案与EC-T序贯化疗方案的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对白细胞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 收集乳腺癌患者52例接受TEC化疗方案,54例接受EC-T序贯化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种化疗方案的完成情况及复发、转移情况等;对比两组方案治疗前后白细胞水平变化.结果 TEC组颈部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和脏器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92%,3.85%和5.77%,均高于EC-T组,P<0.05.TEC方案组随访发现1例乳腺癌病情进展死亡病例,EC-T组未见进展死亡病例.Recist疗效评价标准和WHO评价标准下EC-T方案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以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TEC组,而病情进展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TEC方案组.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9/L的病例数,两组分别为34例和20例,P<0.05.结论 短期疗效以EC-T方案稍优,且骨髓抑制作用相对较小,长期疗效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更多患者得出.
作者:秦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适配子微流控芯片对鼻咽癌细胞的富集作用.方法 用生物素亲和素将适配子结合到微流控芯片的反应室内,用微泵将细胞悬液泵入反应室进行细胞捕获,洗脱细胞并计算细胞的捕获效率.结果 适配子微流控芯片能够捕获鼻咽癌细胞,并且鼻咽癌细胞捕获效率达到90%.结论 适配子微流控芯片用于鼻咽癌诊断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陈文学;李金高;程为良;万祥辉;齐淑轶;张宇晴;翁秋敏;李俊玉;熊文敏;谢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在女性感染者中的分布特征,评估HPV-DNA分型检测用于筛查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2560例.采集患者宫颈细胞进行HPV-DNA检测,对HPV-DNA高危型阳性患者行液基细胞学(TCT)检测,TCT阳性者行阴道镜取活检病理检测.结果 2560例妇女中共检测出HPV-DNA阳性者711例(27.8%),其中高危型265例(10.4%),低危型446例(17.4%).不同分级宫颈病变中HPV类型感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DNA高危型感染以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群感染率较高,各年龄段患者HPV-DNA高危型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73,P=0.339).HPV-DNA高危型感染者中病理诊断为宫颈癌患者10例(3.8%),低危型感染者中病理诊断为宫颈癌者2例(0.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联合HPV-DNA分型检测的敏感度高于二者单独检测,特异度和假阳性率低于HPV-DNA分型检测,假阴性率低于二者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型HPV检测用于筛查宫颈癌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作为辅助宫颈细胞学检测的手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蒋元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结肠癌患者200例,均经过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并确诊.使用随机对照性研究,把所有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108例).治疗组采用西妥昔单抗结合Folffox4的化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只用Folffox4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4.3%(50/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0%(40/108).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含肝肾功能的损坏、骨髓的抑制、呕吐、腹泻、过敏、神经毒性和过敏等,但多数都是轻微型,不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组皮疹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但经皮疹治疗后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MCRC,疗效显著,值得在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对直肠癌微创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行微创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58例,根据手术时是否保留LCA分为保留组(n=31例)和未保留组(n=27例).收集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距肛缘距离、病理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手术时间较未保留组长(P<0.05);双腔造口比例、吻合口漏发生率较未保留组低(P<0.05).2组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左结肠动脉能够改善直肠癌微创手术患者结肠残端的血供,降低预防造口比例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且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包勇磊;费伯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2014年至2017年翔安区及周边县区粪常规OB结合肠镜筛查结直肠癌的检出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间从翔安区及周边县区的社区居民随机性筛查18000例接受粪常规OB体检者纳入本研究,对粪常规OB体检阳性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分析受检者肠癌、腺瘤、非腺瘤性息肉检出率,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段结直肠癌检出情况.结果 (1)18000例体检者中肠癌49例(1.51%),腺瘤499例(17.87%),非腺瘤性息肉131例(4.69%),息肉630例(22.56%).(2)和女性患者对比,男性患者在年龄段51~60、61~70、71~74岁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其他年龄段的不同性别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3)和女性患者对比,男性患者在年龄段51~60、61~70岁的结直肠癌检出率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其他年龄段的不同性别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和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存在性别差异.超过40岁伴随肠道症状患者建议进行粪潜血(FOBT)初步筛查,阳性患者建议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傅鉴乾;黄如意;齐艳姝;安汉祥;张映红;吕晓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早期肺癌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率),术后3、6个月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术后6、12个月肿瘤患者共性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术后1、3年生存期及肿瘤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CD3+值均较术前升高,CD4+、CD8+、CD4+/CD8+值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CD3+值均低于对照组,CD4+、CD8+、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共性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年生存期及肿瘤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较之于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虽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1、3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但对于提升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喆;杨杨;刘延风;许瑞彬;李伟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心电图QT间期及P波电轴等指标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200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将200例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心电图检测指标进行自身对比,心电轴钟向转位变化、RV5 +SV1的电压(P=0.201)、SV1的电压(P=0.921)、RV5的电压(P=0.031)、P电轴(P=0.031)、T电轴(P=0.901)、QT间期(P=0.040)、PR间期(P=0.902)、QRS时限(P=0.79)和QRS电轴(P=0.81).经统计分析患者在手术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是:V5导联的R波电压、QT间期和P波电轴,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心电图QT的间期、P波电轴和V5导联的R波较手术前有明显差异.
作者:刘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检测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EGF)、淋巴管密度(LVD)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VEGF、LVD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为55.26%(21/38),淋巴结未转移组VEGF阳性率为13.64%(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LVD均值达(0.83 ±0.14),较淋巴结未转移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其LVD较VEGF阴性表达者升高(P<0.05);VEGF与L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VEGF表达阳性率升高,LVD值明显升高,VEGF的表达与LVD呈正相关.
作者:乐静;赵涛;刘爱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190例NSCLC骨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1年的随访.根据生存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113例)与死亡组(77例),现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位置、全身化疗、骨转移灶放疗、双膦酸盐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病理类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评分、原发灶数目、原发灶直径、骨转移灶数目、合并其他脏器转移、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ECOG PS评分、骨转移灶数目、其他脏器转移等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原发灶数目、原发灶直径、血清ALP水平、血清CEA水平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类型、ECOG PS评分、骨转移灶数目、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NSCLC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陈彬;张玲;徐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放化疗组患者(41例)术前采用SOX方案联合放射治疗,放疗者(39例)术前单纯给予放射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放化疗后的疗效、淋巴结阳性率、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P53和MMP-2蛋白及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放化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8.1%,放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59.0%,放化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放疗组(P<0.05).术后放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放疗组(P<0.05).新辅助放化疗前后,放化疗组患者体内P5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较大,放化疗后P53和MMP-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放化疗前,治疗期间两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放化疗组恶心呕吐5例,4例骨髓抑制,3例肝功能损伤,3例白细胞数目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放疗组恶心呕吐2例,1例骨髓抑制,1例白细胞数目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结论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对进展期胃癌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酌情使用.
作者:关春文;安志强;陈兆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的影响.方法 取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术前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术前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连续治疗90 d,停药第3天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切除组织的ER、PR及EGFR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ER、PR及EGFR水平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ER、PR及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R、PR及EGF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术前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理想,能降低机体内ER、PR及EGFR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孔珍;李伟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颅内肿瘤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颅内肿瘤择期手术患者97例,根据术中血糖波动水平分为:血糖波动<1 mmol/L的A组(32例),血糖波动≥1.0 mmol/L且≤2.0 mmol/L的B组(35例),血糖波动>2.0 mmol/L的C组(30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1 d空腹血糖(G1)、麻醉5 min血糖(G2)、术中每隔20 min测量一次血糖记录高值(G3)和低值(G4)、术后5 min血糖(G5)、术后1 h血糖(G6)、术后2 h血糖(G7).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当天(0 d)、1 d、3 d、5 d、7 d检测血清TNT-α、IL-6和CRP水平;记录所有患者术后房颤、心肌缺血、高低血糖患者数量,以及死亡情况.结果 血糖水平与同组G1相比,B、C组G3~G7均显著升高(P<0.05),B组G3~G7和C组G3、G5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水平(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0、1、3、5、7 d 3组患者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与A组比较,术后0、1、3、5、7 d患者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术后0、1,3,5 d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死亡情况发生.术后7 d,B组和C组房颤、心肌缺血、高血糖、低血糖情况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与B组相比,C组高血糖发生情况显著增高(P<0.05).结论 术中血糖波动水平越小,患者预后越好.术后炎症因子水平与患者短期预后相关,浓度越高,预后越差.
作者:董涛;王大堃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FOXJ1及SATB-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分化、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180例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FOXJ1及SATB-1表达水平.结果 FOXJ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8.33%,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4.44%,P<0.01);SATB-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8.56%,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44%,P<0.01);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患者的FOXJ1、SATB-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浸润深度大、发生淋巴结、远端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FOXJ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较低(P<0.05),SATB-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较高(P<0.05).结论 FOXJ1及SATB-1蛋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且与肿瘤分期、转移等病理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肿瘤恶性程度及转移倾向的临床指标.
作者:李延新;杜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及研究膀胱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细胞因子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且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48例膀胱癌患者为A组,选取同时期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48例膀胱癌术后患者为B组,同时期的48例健康人员为C组,然后将三组的血清细胞因子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并比较A组中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的上述血清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A组的血清IL-2水平均低于B组及C组,B组低于C组,其他血清细胞因子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水平高于B组及C组,B组高于C组,且A组中重度感染患者高于轻度及中度感染患者,中度感染患者则高于轻度感染患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膀胱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细胞因子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均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的表达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李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182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患者共16例,采集感染患者的腹腔引流脓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并对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1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19.6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7.84%;革兰阴性菌占73.20%,以大肠埃希菌(37.91%)、克雷伯菌属(20.26%)、铜绿假单胞菌(7.19%)为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较差,仅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性>50%;克雷伯菌属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糖尿病、血清蛋白<35 g/L、肿瘤分期≥Ⅲ期、出血量≥300 ml、术区污染、手术时间≥180 min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血清蛋白<35 g/L、肿瘤分期≥Ⅲ期、出血量≥300 ml、术区污染、手术时间≥180 min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降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在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时要合理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作者:权峰涛;张涛;杨维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IFITM1/2/3和胃癌发生、癌细胞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先把基因表达进行归一化,然后对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的检测条件进行调整,建立一个体系方法对内参基因、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准确的测定,分析人体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不同干扰素诱导蛋白基因的检测结果,IFITM1、IFITM2、IFITM3相关性,探讨IFITM1/2/3和胃癌发生、癌细胞转移的关系.结果 (1)人体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经过干扰素的诱导后,IFITM1、IFITM2、IFITM3的基因拷贝数都明显增加,可见干扰素诱导促使3种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的基因水平都得到明显的升高.由此可见,IFITM1、IFITM2、IFITM3对于胃癌肿瘤细胞转移具有抑制的作用.(2)IFITM1和IFITM2呈显著正相关(γ=0.40;P=0.003),IFITM1和IFITM3呈显著正相关(γ=0.45;P=0.001), IFITM2和IFITM3呈显著正相关(γ=0.38;P=0.004).结论 IFITM1/2/3基因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高表达,降低IFITM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作者:李峥;魏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高频彩超、宫腔镜检查,以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活检的结果为参考标准,作为对照组,并将行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诊断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阴道高频彩超检查诊断的患者作为阴道高频彩超组.对比各组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阳性预测率.结果 对照组与阴道高频彩超组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阳性预测率均优于阴道高频彩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能够准确地对子宫内膜癌做出判断,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以及阳性预测率.
作者:乔金凤;刘江华;华文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