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EGF、VEGFR-1和MMP-9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赵斌斌;李云霞;扁长萍;朱运奎

关键词:胸腔积液, 恶性/良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肉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VEGFR-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恶性胸腔积液、33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中VEGF,VEGFR-1和MMP-9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组中VEGF、VEGFR-1表达均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MMP-9表达明显低于良性胸腔积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胸腔积液中VEGF,VEGFR-1和MMP-9表达水平呈正相关.VEGF,VEGFR-1和MMP-9与恶性胸腔积液的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结论 胸腔积液中VEGF,VEGFR-1和MMP-9表达可以作为良性和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硬膜外麻醉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机体应激及细胞免疫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硬膜外麻醉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机体应激及细胞免疫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进行全麻处理,观察组则进行硬膜外麻醉处理,然后将2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 h及术后48 h的血清炎性应激、应激激素及细胞免疫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血清炎性应激、应激激素及细胞免疫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术后即刻及术后12h、48 h观察组的血清炎性应激及应激激素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免疫指标则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机体应激及细胞免疫的影响明显好于全麻,因此认为其更适用于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

    作者:刘凯;杨新颖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272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2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52例(19.11%),显著独立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宫旁浸润、脉管癌栓.结论 闭孔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内淋巴结为宫颈癌易受累区域,肿瘤大小超过4 cm、浸润深度超过75%、脉管癌栓阳性、宫旁浸润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群体,在临床治疗中,应确保宫旁切除范围,并实施系统淋巴结清扫.

    作者:于洪波;杨雷;于海莲;吕玲玲;李冬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IRF-2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干扰素调控因子2(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2,IRF-2)在胰腺癌细胞中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IRF-2基因在胰腺癌细胞株PANC-1及MIAPaCa-2中的表达水平,采用MTT检测吉西他滨对PANC-1及MIAPaCa-2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选择较为耐药的PANC-1细胞进行IRF-2基因干扰表达,并采用MTT检测吉西他滨对PANC-1及干扰IRF-2表达的PANC-1 si1#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结果 PANC-1及MIAPaCa-2中细胞中均存在IRF-2基因的表达,且PANC-1细胞中表达水平比MIAPaCa-2高.吉西他滨对PANC-1细胞的IC50显著高于MIAPaCa-2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IRF-2表达的PANC-1 si1#细胞其IC50值显著低于PANC-1对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F-2基因可作为影响胰腺癌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基因之一,干扰IRF-2基因能够有效地提升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王刚;沈根海;高泉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子宫颈环形电切术对宫颈癌前病变200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对宫颈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患者,均行LEEP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不同程度CIN患者治愈例数,对比患者术前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LEEP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记录随访1个月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所需手术时间6~ 22 min,平均手术时间(7.9±1.8) min;术中出血量16~41 mL,平均术中出血量(21.3±8.9) min.术后病理结果证实:CIN Ⅰ 72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CINⅡ87例患者,治愈81例,治愈率93.1%,CINⅢ41例患者,治愈37例,治愈率90.2%.不同程度CIN患者治愈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阴道镜宫颈活检与LEEP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IN Ⅰ病理符合率94.1%,CINⅡ病理符合率83.5%,CINⅢ病理符合率74.5%,不同程度CIN的术后病理符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6例出现宫颈粘连,3例宫颈管狭窄,下腹坠痛伴烧灼感7例,并发症发生率8%.结论 LEEP对宫颈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与诊断效果,诊断效果好于术前阴道镜宫颈活检,术后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婷;张卫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诊疗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肺癌脑转移诊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1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转移组47例、未转移组101例,选取4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CEA、CA199、CA125、CY21-1水平及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ROC曲线.结果 转移组、未转移组CEA、CA199、CA125、CY2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CEA水平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CA199、CA125、CY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转移组治疗有效者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进展者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者各项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者各项指标水平低于稳定者和进展者,稳定者各项指标水平低于进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A199、CA125、CY21-1联合检测,特别是CEA检测水平,有助于肺癌脑转移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CEA水平>10.00 μg/ml可作为1种较为理想的分界点.

    作者:刘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60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脊髓肿瘤患者6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行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对照组(29例)行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神经功能恢复,肿瘤切除情况及随访3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两组医疗费用上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医疗费用仍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恢复较好(P<0.05),神经功能处于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居多,术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完全切除达24例,多于对照组(15例),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肿瘤切除较完全,并发症较少.故患者恢复快,花费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杜春亮;白西民;李娜;赵金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HIF-1α和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 α、VEGF表达状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5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为对照1组,50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作为对照2组.免疫组化S-P法进行测定3组子宫内膜组织中HIF-1 α、VEGF表达状况,并分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而对照1组中HIF-1α、VEGF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2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阳性表达率、VEGF阳性表达率均在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TNM分期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 临床中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VEGF表达异常,二者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且HIF-1α与VEGF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淑贞;王秋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明确诊断的SCLC患者260例,给予综合治疗(同步放化疗或化疗±放疗±手术),对比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期差异,采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SPSS单因素、COX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260例中局限期189例,广泛期71例,全组中位生存期25个月,局限期为29个月,广泛期为13个月,两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全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21.5%、4.6%,其中局限期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28.0%、6.5%,广泛期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5.4%、0%.单因素分析示:一线治疗效果、分期、治疗方式、预防性颅脑放疗可影响生存期,伴有少量胸腔积液、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与局限期患者更相近,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预后介于局限期及广泛期患者之间.多因素COX分析示:一线治疗是否有效、分期、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的小细胞肺癌患者,T1~2No手术治疗、同步放化疗、提高完全缓解率、复发及进展后进一步治疗,均可提高其生存率,有利于患者长期生存.

    作者:张士法;李迎新;高国栋;孙波;高连方;蔡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与CT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比较CT联合彩超和单独超声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87例胰腺癌患者均经过腹部CT和(或)超声(US)检查.以病理结果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CT+ US和单独使用CT诊断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AUC);比较CT+ US与单独使用CT的活检阳性值(PPV).结果 87例胰腺癌患者当中,CT+ US诊断40例,单独US诊断15例,单独CT诊断13例,19例未被诊断.单独使用CT的诊断率为14.94%,单独使用US的诊断率为17.24%,而CT+ US的诊断率提高到45.97%.联合诊断敏感性高这77.5%,特异性高达89.4%.结论 胰腺CT联合彩超可明显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安利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PM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PMT基因多态性与6-MP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收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TPMT基因型及6-MP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儿中31.25%按照常规6-MP使用剂量完成维持治疗,68.75%患儿出现不耐受后调整为低剂量完成维持治疗.常规剂量组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P所致骨髓抑制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3.75%及83.33%.仅有1例患儿发生杂合型TPMT×3C点突变,突变发生率为2.08%,该患儿同时发生4级骨髓抑制及4级肝功能损害.结论 TPMT×3C基因突变可能与6-MP所致重度不良反应有关,但6-MP所致重度不良反应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张世恒;韩怡波;杨月明;刘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T3期喉癌患者行全喉切除术与喉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的对照分析

    目的 探究T3期喉癌患者行全喉切除术与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T3期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喉癌患者分为喉部分切除术组(PL组)和全喉切除术组(TL组),其中PL组有42例,TL组38例.切除手术后对全部患者进行门诊定期复查,电话随访等常规拜访.计算术后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评估术后喉功能恢复情况.对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分,评分标准是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表(UW-QOL),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状况.结果 PL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和73.81%,TL组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47%、78.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组患者术后3、5年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1.90%、15.79%,对比于TL组的7.89%、1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组和TL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8%和5.26%,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为(686.50±127.50)显著优于TL组的(416.30±24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部分切除术可以保留喉功能,显著提高T3期喉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全喉切除术亦可应用T3期喉癌患者,且两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均可应用于临床,可根据患者意愿选择.

    作者:洪兴和;宁博;孔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作用于NSCL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Ⅲ期和Ⅳ期的NSCLC患者14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A组为研究组70例,B组为参照组70例.B组采用一线化疗和常规对症治疗方案,A组在B组方案上,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对A、B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组治疗前KPS分别为(78.25±9.62)和(82.25±7.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5).A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1);B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2组治疗后KPS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2组患者凝血指标和正常相比,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A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对比中,TT、Fib、D-D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P=0.001;P =0.014;P =0.004),APTT、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8;P =0.065);B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对比中,D-D、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4),APTT、PT、TTT及Fib差异无意义(P=0.119;P=0.139;P=0.532;P =0.431).治疗前2组患者凝血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TT、Fib、D-D、PL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7;P=0.034;P=0.001),而在APPT、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38;P =0.250).治疗2周期后,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5.71%和1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71);A组和B组总控制率分别为91.43%和8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59).2组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WH在治疗NSCLC患者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异常凝血功能指标,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进富;李拥军;吴刚;解楼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及HP感染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病理学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胃癌患者326例,分析入选胃癌患者的肿瘤生长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等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型患者HP、感染情况.结果 HP感染率肠型胃癌患者相对较低,为21.43%,混合型胃癌患者为25.93%,弥漫型胃癌患者高,高达3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有关,在弥漫型胃癌中的作用较混合型及肠型胃癌更为重要.

    作者:刘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Lnc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谱变化及意义

    目的 研究宫颈癌组织中lncRNA的表达变化情况,为探讨lncRNA参与宫颈癌发生与发展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取20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癌组织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应用高通量lncRNA芯片技术分别检测两组中ln-cRNA表达谱的变化情况,并应用qRT-PCR技术对结果加以验证.结果 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共有30586条lncRNA和13982条mRNA存在差异性表达,通过GO聚类分析表明,上调mRNA和下调mRNA分别参与多种不同的生物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变化差异性明显的10个lncRNA可能通过影响相应的mRNA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qRT-PCR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提示4个lncRNA(BC008359,RP11-521B24.5,BRE-AS1,和RP11-229P13.15)在宫颈癌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本实验阐述了宫颈癌组织中lncRNA的变化情况,为探讨lncRNA参与宫颈癌发生与发展以及治疗提供新的分子依据.

    作者:陈干涛;杨潇;程艳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多西他赛加洛铂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加洛铂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76例食管癌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和洛铂化疗,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三维适形放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有效率为67.5%.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1.5%,对照组恶性呕吐的发生率为45.9%,观察组恶性呕吐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8%、46.2%和35.9%,对照组患者l、2、3年生存率分别为51.4%、29.7%和16.2%.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加洛铂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美琴;徐鹏;王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七氟醚麻醉在冠心病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醚麻醉应用于冠心病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胃癌患者66例,依据麻醉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芬大尼和维库溴铵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持续性吸入七氟醚.2组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术后6d镇静和疼痛评分.检测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标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大血流速度(E/A)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CVP、SpO2、HR以及术后6d的Ransay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c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而LVEF和E/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七氟醚麻醉效果良好,且发挥了较好心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赵琰;郭旋;胡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结肠癌细胞HIF-1α及MDR1 miRNA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多药耐药研究

    目的 研究HIF-1α及MDR1 miRNA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的多药耐药性.方法 收集结肠癌切除的标本60例,用福尔马林(10%)浸泡,制成蜡块存档标本.通过观察HIF-1α与P-gp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找出二者关联.并构建miRAN干扰体系,研究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和结肠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关系.结果 HIF-1α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以及肿瘤分化的程度无关(p>0.05),而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HIF-tα表达与P-gp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613,P<0.05).LoVo细胞对ADR、VCR及5-Fu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沉默HIF-1α前后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默MDR1基因后,LoVo细胞对ADR与VCR的耐药性有所逆转,沉默MDR1基因表达对二者化疗敏感性变化无明显影响.结论 HIF-1α与P-gp的表达不受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的影响,HIF-1α表达与P-gp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HIF-1α通过与MDR1/P-gp的相互作用终参与了结肠癌多药耐药的发生.

    作者:杨光磊;胡岩芳;胡延伟;王钊;张仕东;葛国庆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宫角妊娠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灌注甲氨喋呤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对宫角妊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宫角妊娠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子宫动脉灌注甲氨喋呤100 mg,再予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阻断双侧子宫动脉血流,以及其终末端分支血流.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后妊娠囊自然流产或吸收,患者均未出现明显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仅部分出现轻微的栓塞综合征.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后4~11周血β-HCG降至正常,6 ~13周经阴道超声检查孕囊消失.1例患者因孕囊过大,于治疗后2周子宫内见孕囊及胎心搏动,血β-HCG为12467.7 IU/L,超声引导下孕囊内注入甲氨喋呤80 mg后2d在宫腔镜下行清宫术.结论 子宫动脉灌注甲氨喋呤化疗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治疗宫角妊娠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降低切除子宫的风险,较大程度上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是一种治疗宫角妊娠有效的保守措施.

    作者:唐名杰;蒋河君;蔡定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肾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肾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取肾脏肿瘤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的肿瘤良恶性以及不同病理类型进行分组,对各组患者超声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肾脏恶性肿瘤主要以高增强(69.39%)、均匀增强(65.31%)以及快消退(83.67%)为主要表现,与肾脏良性肿瘤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病理类型肾脏恶性肿瘤中,透明细胞癌以高增强(80.65%)、均匀增强(83.87%)以及快进快退(80.65%)为主要表现,与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透明细胞癌始增时间(AT)、达峰时间(TTP)均较短,达峰强度(H)较大,较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期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AT及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期患者PI明显高于其他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脏肿瘤良恶性及病理分型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文成勇;何如钢;张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鼻咽癌外周血IL-2、IL-10水平与其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IL-2、IL-10水平与其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PF方案(顺铂+5-氟尿嘧啶)联合放疗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清IL-2和IL-10的水平,并以同期接受体检的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分析外周血清IL-2和IL-10的水平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健康人,而外周血清IL-10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清IL-2的水平与鼻咽癌分期呈负相关,分期越早,其水平越高;外周血清IL-10的水平与鼻咽癌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早,其水平越低.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IL-2的水平越高,其CBR越高;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IL-10的水平越高,则其CBR越低.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外周血清IL-2的水平越高,其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越高;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外周血清IL-10的水平越高,其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越低.结论 IL-2和IL-10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放化疗前患者外周血清IL-2、IL-10水平与其生存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周美秀;涂建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