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芳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间的观察与护理,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干预,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全部治愈出院。6个月后随访,23例患者治疗痊愈,生活基本自理;11例患者肢体偏瘫,4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结论:围手术期充分护理,可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减少病残率,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后遗症发生及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呼吸机进行肺保护性通气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其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P发生率为8.3%,满意度为93.8%,对照组患者术后VAP发生率为20.8%,满意度为52.1%,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保护性通气的有效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术后VAP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洛芬待因缓释胶囊中磷酸可待因有关物质的检测法。方法:固定相:Agilent ZORB-AXSB-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0.03mol/L醋酸钠溶液(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3.5)-甲醇(93:7);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40nm。进样量40μl。结果:该色谱条件下,主成分与有关物质完全分离,各杂质分离度良好。在0.1219~4.874μg/ml范围内,吗啡的峰面积和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回收率均符合规定要求。结论:本方法简便,重现性好,能够用于洛芬待因缓释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沈百通;蒋海松;李永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塞早期动脉内溶栓护理体会。方法:结合96例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护理体会,针对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患者术后特点,强调重点观察指标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结果:96例病人中有43例完全恢复49例好转,其中2例溶栓后出血,并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无变化。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有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严谨的观察护理技术。
作者:袁向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护理学学科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护理教育的体现主要是在临床护理教育过程上,其在护理教学上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实现。护理学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学在教育方法上必须进行新的变革,要坚持推行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与教学模式,以下,就目前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教学模式做出相关探讨。
作者:刘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72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1)治疗组37例(男30例,女7例),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60/4.5μg每次2吸每日2次,同时吸入噻托溴铵干粉胶囊1粒(18μg),每日1次;(2)对照组35例(男29例,女6例),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160/4.5μg,每次2吸每日2次。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16、24W运动耐量、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4、16、24W后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6MWD)、FEV1和FVC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呼吸困难评分(MMRC)、RV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中重度稳定期COPD优于单独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
作者:时迎俊;赵玉良;丁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亲环素A(Cy-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在心房颤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窦性心律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非房颤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CyPA、MMP-2和TIMP-2水平,同时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结果:观察组左心房前后径大于对照组(P<0.01),且与房颤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中CyPA与MMP-2水平呈正相关,CyPA浓度与LAD呈正相关。结论:CyPA和MMP-2/TIMP-2的联合检测可能对判断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变程度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唐碧;宣玲;王茂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腹膜后血肿:多系外伤所致腹膜后脏器损伤和腹膜后血管损伤引起。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女,27岁,因“持续左下腹胀痛12小时于2013-9-1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胀痛伴左腰部胀痛,无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症,患者未重视。凌晨2点出现疼痛加重,患者亦未就诊,晨起11点疼痛难忍,伴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胸闷、气短等症,急呼我院120,入急诊科后行腹部彩超提示:腹部见144mm×40mm包块,胃壁增厚,以腹痛待查收住消化科,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差,未进食,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作者:张翾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不同来源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活塞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评价,为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将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活塞浸提液分别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量化细胞毒性,计算相对增殖率,并进行细胞毒性评价。结果:不同厂家相同浸提比例,产品之间细胞毒性均存在差异,同一厂家不同浸提比例的条件下,产品细胞毒性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不同厂家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不尽相同可能是导致不同厂家的产品的细胞毒性存在差异的原因,建议在产品标准中生物性能技术要求中增加细胞毒性评价项。
作者:陈志勇;肖佳音;王宗尉;刘海疆;刘凯;李庆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率。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气道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茹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中国各地均产。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和草大青(I. indigotica Fort.)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的根茎及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
作者:崔振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hs-CRP和BNP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肺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4例COPD并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A组),另选取健康体检的患者(B组),抽取静脉血对其PaO2、hs-CRP和BNP进行检测。结果:A组hs-CRP和BNP检测结果均明显比B组更高,心力衰竭程度越重hs-CRP和BNP呈现上升趋势,PaO2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在探索COPD并肺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hs-CRP和BNP进行监测,可大大提高临床评估准确性,对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崔军莉;代娟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进行小陷胸汤颗粒剂的浓缩工艺研究。方法:本试验对常压浓缩和减压浓缩两种浓缩方式分别进行考察,在工艺条件筛选时,主要以总皂苷、总生物碱含量为考察指标,确定出适宜的浓缩工艺条件,并确定出浓缩的低相对密度。结果:在0.08MPa ,80℃条件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表明该条件相对较好,浓缩工艺条件和方法稳定、可行。
作者:尹蕊;韩瑞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1月间在我院外科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9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一年后会回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结果:护理干预一年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提升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新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复方鱼腥草糖浆的处方是由鱼腥草+板蓝根+“双黄连”组成,方中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的“双黄连”以其清热解毒的主要功效已成为经典名方,复方鱼腥草糖浆是在双黄连的基础上增加了凉血利咽的板蓝根和具有较强抗菌、抗病毒作用的鱼腥草。方中以鱼腥草为君药,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增强了抗菌、抗病毒功效,对于中医辨证属风热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
作者:刘力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优质护理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的辅助治疗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分为优质护理组(A组)36例和一般护理组(B组)36例,观察A、B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的血糖控制水平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显著高于B组患者,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有效地控制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韩学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外伤中的重要性。方法:颅脑外伤后用冬眠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应用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冰块置于大动脉处进行机体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3~35° C,同时用脱水剂、利尿剂、止血剂、抗生素、钙拮抗剂、激素和脑神经营养剂等常规治疗方法。结果:实行亚低温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疗效优于未施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结论:对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配合精心的专业护理不但可以提高疗效,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孙金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的手术前准备和手术中配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前准备和手术中配合经验。结果:经过护理人员手术前心理护理、手术病人的准备和腹腔镜手术器械和物品的准备、手术中与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的积极配合、手术后精心护理和并发症防治、出院指导等,除8例术中转开腹外,其余均在电视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手术,效果满意,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对机体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卧床时间短,手术前完善的准备和手术中密切的配合是保证麻醉和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吴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环状混合痔术中皮桥保留技巧。方法:对7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了分段外剥内扎内注加皮桥横切纵缝和侧切扩肛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近期预后效果显示:本组7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得以消除,术后即刻无不耐受痛苦与不适感,肛门仅轻微水肿,未有发生肛门狭窄与肛门失禁者,肛门平整,未残留明显皮赘;半年预后效果显示:仅有1例(1.32%)患者出现轻度肛门狭窄,经常规扩肛1~3次后好转,另有11例(14.47%)在术后1~2个月内因伤口创缘水肿未正常消减或结扎外痔部分不足等情况而再次行“修剪术”,但所有患者的原手术部位均光滑平坦且无复发痔核,总体治愈率为100%。结论:在环状混合痔术中采用皮桥横切纵缝和侧切扩肛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应用。
作者:林东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除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甲状腺、呼吸、消化、肿瘤等系统疾病外,老年骨质疏松症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晚期并发脆性骨折,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在对老年骨质疏松等老年疾病认识过程中,逐渐发现维生素D的重要性,维生素D缺乏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受到全球关注。据报道,25-羟维生素D[25(OH) D]>30μg/L即接近佳的肠钙吸收效果;而25(OH)D低于30μg/L时甲状旁腺素(PTH)开始升高。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将25(OH)D为30μg/L时作为补充维生素D的低目标,其佳为30~50μg/L。另外,在25(OH)D达到20μg/L后,肠钙的转运效率比低于20μg/L时提高45%以上,因此20~30μg/L被定义为维生素D不足,低于20μg/L则为维生素D缺乏,低于10μg/L则定义为严重缺乏[1]。近几年有很多相关文献报道证实它的临床应用价值,维生素D受体(VDR )不仅在小肠、肾、骨等与钙磷代谢直接相关的器官和组织找到,而且在甲状旁腺、淋巴细胞、胸腺、胰腺、心血管等部位也发现了v D R[2、3]。说明维生素D广泛的生理功能及对临床相关疾病的影响。
作者:杨絮飞;崔仲华;张喜娟;胡晓丹;杨玉霞;刘爽;李咏梅;乌日汗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