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桐庐健康小镇实践的健康产业要素聚集与政策创新探索

陈雅婷;孟凡莉;史鑫;刘淑聪;王大辉;胡小璞;陈燕;沈歆;郎涛;朱宏韬;郭清

关键词:桐庐, 健康中国, 健康小镇, 健康产业, 政策创新
摘要:分析了健康小镇建设动因,并结合桐庐健康小镇的实践经验,对健康小镇的科学内涵进行解读,分析拥有不同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的健康小镇,如何通过高端要素聚集、核心健康业态筛选和健康产业集群结构生态圈构建,发展“小而美”“特而强”“聚而合”的健康小镇。同时,在对政府角色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从政策供给角度研究健康小镇建设中的政策创新。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温州市医联体在推进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初探

    推进分级诊疗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确定的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温州市作为浙江省分级诊疗首批试点地市之一,积极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试点。

    作者:程锦国;郑云蒸;毛瑞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县乡村四级联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我国航运枢纽宁波舟山港沿线的重要港口城市,行政区内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现有常住人口90万人,是典型的县域市级经济规模的沿海强区。但2009年以前,北仑区域内只有1家二级甲等县级公立医院,开放床位400张,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导致超过45%的患者外出就医,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不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从2009年起,全面托管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行使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决策权,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支点、以“大院带县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社”,省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医疗资源下沉模式。经过8年的合作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

    作者:刘忠;张幸国;徐春霞;叶飘;吕冲;郭剑;胡峰印;顾国煜;马伟杭;王伟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医疗质量综合评价和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探索

    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医疗质量的控制和管理,离不开以患者医疗信息为核心的数据支持,而这些数据是伴随着医院运行中医疗、护理、药品、物资、财务等日常活动所产生的。建设基于医疗质量综合评价和监管的信息平台,对医疗质量相关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加强信息管理的决策功能,对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浙江省医疗质量综合评价和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胡斌春;缪建华;骆晓琳;高超;全英玲;杨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合作办医在长兴县人民医院的实践

    浙江省现已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上调了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积极探索补偿机制改革。但由于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取消药品加成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并不能弥补药品加成取消后造成的收益下降,县级公立医院财务困境加剧,医院用于发展的再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设备更新、流程改造)不足[1-2]。为此,浙江省政府从2013年开始启动“双下沉、两提升”工程,通过“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务人员下沉,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3-4]。经过4年的实践,基本实现了城市三级甲等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对26个重点县的全覆盖,以及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乡镇全覆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通过“文化植入、管理认证、学科整合”,对长兴县人民医院进行全面托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徐翔;卢火佺;陈江;刘海静;杨海峰;陈正英;刘秋平;马伟杭;王建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定向培养社区医生的职业稳定性评估

    目的:了解浙江省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入职后的职业稳定性、培训需求和能力提升等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定向培养工作的相关政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县(市、区),对所有毕业到岗的社区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社区医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90份,男性占34.2%,女性占65.8%;其对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工作压力、工作成就感4方面满意度评价较高,对薪酬待遇和医疗设施满意度较低;经常考虑离职者仅占5.3%,男性高于女性;有机会到县级医院工作,考虑离职的比例高达63.2%;91.1%认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必要,98.4%认为有必要在岗进修培训,94.7%参加了成人教育专升本学习。结论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稳定性总体较好,离职意愿低。需进一步探索多种途径引导定向培养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并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和进修培训制度。

    作者:陈定湾;刘盼盼;高启胜;王妮妮;毛建勋;杨娇云;钟国华;沈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杭州市医养护全科医师签约服务探索

    2014年10月,杭州市贯彻执行国家医改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机制创新,以医养护一体化全科医师签约服务为载体,着力在签约服务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实现突破,让全科医生走进更多百姓家庭,让群众看病更实惠、更便捷,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打好基础。

    作者:滕建荣;周智林;周华;张延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城市公立医院定位与服务革新

    回顾了国内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状况,结合浙江省近年来促进医疗服务机构业务协作的经验,提出了城市公立医院在整合型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战略定位、责任及服务革新。认为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导方向,城市公立医院在促进形成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过程中应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自身内部的资源整合,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中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重组。

    作者:魏晋才;周时更;黄俊奕;张佳欢;李章平;徐飞鸿;王良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邵逸夫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的实践探索

    介绍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通过发展全科医学、实施急慢性病分治等举措,合理调配了诊疗资源,为社区培养了一批全科医师。认为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发展全科医学,建设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作者:顾钰璇;黄敏卓;方力争;李强;董恒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大型综合医院以医疗为主导的“互联网+”实践探索

    介绍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立线上院区,即“浙一互联网医院”的经验。浙一互联网医院依托于线下实体医院,借助互联网特征和优势,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拓展服务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通过对接实体医院HIS系统,实现医保脱卡支付、检查检验预约和结果推送、处方线上流转和药物配送,达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流程的闭环运行。

    作者:马楠;裘云庆;魏国庆;周敏;周俊;孙彩英;王伟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六所县级医院托管后服务能力分析

    2012年,浙江省政府启动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作为省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先后与浙江省4个地区6所县区级医院牵手开展工作,成效显著。现对6所县级医院托管后的服务能力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海静;金玲;方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实施障碍与对策

    自2009年以来,医师执业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环节,被喻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破冰之策”[1]。2010年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实行并规范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方式,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2]。2013年,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允许医师多点执业”。2014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3](浙卫发〔2014〕152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于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为了解具体的实施情况,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了《实施办法》的诸多政策突破,并结合问卷和访谈调研,了解业界对《实施办法》的认知和态度,分析影响多点执业实施的主要障碍,并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国卫医发〔2014〕86号)[4]的要求,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李章平;林锦;许方泳;廖毅;田春光;王彩春;张淑君;魏晋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坚定不移推动新形势下的医疗资源再平衡--专访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杨敬

    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医疗卫生工作重心持续和持久的再下沉,对医疗资源,尤其是基本医疗资源进行再平衡,才能实现供给公平、分布均衡、功能系统、结构优化、供需匹配,推动完善卫生与健康治理体系。为此,本刊专访了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杨敬,就医疗资源再平衡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问题探讨

    分析了浙江省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现状,并进一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根据实际,按照质量分数来对医院进行补偿;强化医疗服务价格补偿的重要作用;根据医疗机构职能定位,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拓宽公立医院补偿方式,建立系统全面的补偿机制。

    作者:曾玉航;董恒进;郜琳;杨芊;张皓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变革与绩效改进

    回顾了药品加成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给医院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指出取消药品加成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医院的经营管理摆脱商业思维,使医生的临床决策回归医疗行为,使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需要通过内部运行机制的变革,实现医院绩效的改进。

    作者:魏晋才;池文瑛;许东晨;楼依玲;杨永梅;胡富宇;王良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互联网+健康”孕产妇健康促进网络平台构建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1]。孕产妇健康促进一直是我国妇幼保健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探讨健康促进网络平台对孕产妇进行健康促进的效果,对于提高孕产妇健康素养、加强孕产妇健康促进工作,有着积极意义[2-3]。

    作者:王玮珏;郭清;孟凡莉;胡小璞;叶成荫;刘淑聪;王晓迪;杨佳琦;史鑫;刘新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DRGs的温州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变化分析

    目的:利用诊断相关组( DRGs)技术,分析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及效率变化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至2015年温州地区7家县级医院出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数据,选用DRGs组数、总权重数、CMI值测量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变化情况;选用费用消耗指数与时间消耗指数测量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变。结果7家医院的汇总 DRGs 组数增加了8.49%,总权重数增加了17.34%,CMI值增加了5.06%;费用消耗指数不变,时间消耗指数下降了9.82%。可见,整体而言,温州地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均有所提升。结论 DRGs工具具有客观性及科学性优势,可用于分析医疗服务能力变化情况。数据显示,“双下沉、两提升”政策实施取得初步效果。

    作者:张向阳;魏晋才;程锦国;郑云蒸;徐一华;王颖;陈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与思考

    介绍了浙江省自新医改以来,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在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简述了浙江省医改探索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改革模式和经验做法,并提出持续深化医改的工作思路。

    作者:马伟杭;王桢;俞新乐;林杰;李杭伟;杨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目的:对新医改以来浙江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5年反映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主要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利用指标,从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构性服务能力方面,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数量6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7%,人员素质结构不断优化,基层床位数和占比有所下降,设备配置和信息化水平较高。过程性服务能力方面,开展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89.9%,规范签约率为18.8%。结果性服务能力方面,基层门诊总诊疗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6.3%,基层入院人数和占比有所下降,基层床位使用率略有上升。结论应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切实落实各级医院功能定位,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推行基层按人头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基层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作者:高启胜;沈清;陈定湾;刘盼盼;胡慧美;胡玲;吴燕萍;顾亚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分级诊疗体系中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构路径

    分析了基层医疗服务有效供给的能力瓶颈及能力边界,提出基层医疗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提升路径,即通过对口支援、医疗联合体、远程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通过绩效考核、岗位管理等措施,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内驱力问题。

    作者:张泽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浙江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框架及其实践

    利用世界银行提出的卫生政策分析“控制柄”(包括筹资、支付、组织、规制和行为)为基本框架,在阐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本质和定位的前提下,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架构(1个契约,3项制度,5个关键,7项支撑),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浙江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践探索,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作者:濮小英;顾亚明;胡玲;吴燕萍;项跃丹;沈清;王妮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