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腺癌小活检标本EGFR表达及病理特征分析

陈秀婵;邹阳强

关键词: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免疫组织化学, 实时荧光定量PCR
摘要:目的:探讨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在免疫组织化学(IHC)中EGFR特异性抗体表达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了病理明确确诊的187例肺腺癌临床病例资料,用IHC检测EGFR特异性抗体表达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GFR基因突变.结果:187例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大于>55岁者高于≤于55岁者,不吸烟者高于吸烟者,肺穿刺标本高于纤支镜活检标本,胸腔镜下胸膜穿刺组织无区别.其中IHC阳性69例(36.7%),PCR C阳性61例(32.6%),有8例IHC阳性患者PCR为阴性.以PCR结果标准,IHC和PCR符合率为88.4%.结论:IHC检测EGFR表达和PCR检测EGFR基因突变在性别、年龄分布、有无吸烟史及标本来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HC检测EGFR特异性抗体表达和PCR检测EGFR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作为评估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的一个简单,低廉的筛选方法.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法舒地尔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法舒地尔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脑损伤潜在的保护机制.方法:随机选取7d龄Wistar新生大鼠144只,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Hypoxic ischemic,HI组)和法舒地尔组.建立HIBD动物模型,所有动物于造模后6h、24h、72h处死.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漏实验评估BBB的通透性,大脑皮层Claudin-5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HI组新生大鼠脑组织中Claudin-5表达在HI后6h下降明显(P<0.05),同时伴有明显的BBB通透性明显增高(P<0.05).法舒地尔组各时间点Claudin-5表达均高于HI组(P<0.05),且其BBB通透性较HI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法术地尔对HIBD新生大鼠的BBB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减少紧密连接的破坏,发挥BBB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雅丽;王显鹤;鲍勃;朱章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双参口服液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目的:探讨双参口服液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佳提取工艺,并测定双参口服液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总黄酮和总皂苷的佳提取工艺的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为指标,在510nm波长和536nm波长处对双参口服液中总黄酮和总皂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双参口服液中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为:样品比例为3∶2∶1(党参:沙参:玉竹),料液比1∶5,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为50min时,总黄酮的平均含量高可达为1.464mg·g-1;双参口服液中总皂苷的佳提取工艺为:样品比例为3:2:1(党参:玉竹:沙参),料液比3:25,浸泡时间48h,乙醇浓度60%时,总皂苷的平均含量高可达0.344mg·g-.结论:双参口服液中总黄酮和总皂苷采的提取工艺是可行的并且含量较高.

    作者:宋琳琳;胡晓艳;胡晓冬;马丽文;骆宇鑫;张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甲状腺全切除与近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效果对比

    目的:甲状腺全切除与近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2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床位编号,随机分为全切组和近全切组各31例.全切组通过甲状腺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近全切组通过近全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甲状旁腺素、血清钙离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近全切组甲状旁腺素、血清钙离子水平均高于全切组(P<0.05);近全切组总有效率高于全切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全切组(P<0.05).结论: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预后良好,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寅;李壮;胡少军;王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线阅读以及超文本阅读等方式开创了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数字出版逐渐成为传播信息文化的一种新方式,而这种方式也给医学期刊编辑人员的业务流程、编排体例以及编排格式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人员应该如何将传统出版方式与数字化出版环境相融合,促进医学期刊的发展,成为每一位编辑人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王英敏;江清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多教法结合微课式教学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目的:探讨多教法结合微课式教学在医学本科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医学本科教学中利用“千聊”微课平台因章节需要设置不同教学模式和传统讲授式模式对比研究,通过综合考核体系,评价教学效果,并通过微信平台调查学生的满意度.结果:多教法结合微课式教学组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组(P<0.05).学生总体满意度为92.65%.结论:多教法结合微课式教学能显著提高医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李丽;王婧;聂磊;王长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法舒地尔抗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法舒地尔作为一种Rho激酶(Rho-associated Kinases,ROCK)抑制剂,目前,临床应用主要集中于缺血性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缺血等的防治.ROCK激酶已被证实在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中发挥着一定作用,而组织器官纤维化病变多为由脏器的损伤并伴有炎症和过度修复所导致.随着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药理作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大量研究报道表明,法舒地尔在某些组织器官纤维化病程中,能够抑制相关炎性因子的产生和表达,进而减轻纤维化程度,表现出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作者:刘文文;周迪;吕佳书;胡艳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喉癌组织中SOX2和ATF3因子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喉癌组织中转录因子SOX2和ATF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喉癌患者68例和相应癌旁组织20例中SOX2、ATF3蛋白的表达及其病理特性的联系.结果:喉癌中SOX2、ATF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72.1%,高于癌旁组织30%、15% (P<0.05),二者的表达与喉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且二者在喉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80,P<0.01).结论:SOX2和ATF3均在喉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具有正相关性,推测二者是喉癌发生机制过程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许德圣;张爱华;杨琳红;詹俊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β-C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上皮型钙黏素E水平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β-胡萝卜素(β-Carotenoids,β-C)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模型大鼠血清中上皮型钙黏素E蛋白(E-cadherin,E-cad)水平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5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3组:A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非处理组(n=15);B组,β-C处理组(n=15);C组,假手术组(n=15).造模前7d开始对各组动物进行干预:其中,B组大鼠每日给予无菌大豆油稀释的β-C油剂(浓度为10mg/ml,以40mg/kg.d剂量)灌胃一次;A、C两组以等剂量大豆油代替.各组自由饮用食水,但饲料中均不合有维生素A(vitamin A),术前12h禁食水.采用Aho方法建立ANP大鼠模型,测定各组1h、3h、6h的血清淀粉酶(Serum amylase,AMS)及E-cad蛋白浓度.结果:A、B组血清AMS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组大鼠血清E-cad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组;并且,β-C处理组大鼠血清E-cad蛋白水平较A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中E-cad浓度显著升高,经β-C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血清E-cad水平,提示β-C可能通过稳定细胞骨架结构减清AP时的胰腺细胞损伤.

    作者:卓越;宋君杰;田桦;张雪梅;程开;武荣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胃癌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Lauren分型将胃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胃型胃癌、肠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其中肠型胃癌与胃黏膜上皮化生有密切联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作为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类型近年被广泛研究,该病理形式经研究发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酸反流、不当的饮食习惯、吸烟、年龄及性别等流行病学因素有关,临床上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的内镜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等防治手段控制其进一步进展.本文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定义与分类、流行病学研究及危险因素、治疗方法作简介综述,旨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该病理转变的认识水平,更好的开展对胃癌的早期预防与监测.

    作者:李玢玢;王琳;褚明亮;刘杰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正畸作用力下大鼠行为反应的研究

    目的:观察在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行为反应的变化.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组,加力组两组(加力50g力组,加力75g力组),以上颌2个中切牙为支抗,分别牵引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于加力后1、3、7、24、72、168h时观察在不同正畸力的作用下大鼠行为反应的变化.结果:5min内大鼠拭嘴行为的次数、5min内大鼠拭嘴行为的总时间,抗捕获行为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加力后不同的正畸力对大鼠的饮食也产生了影响.结论:正畸加力后3h大鼠开始有疼痛反应,直至72h时.且正畸力的大小与大鼠行为及饮食量相关.

    作者:赵婷;秦铭;李晓光;李莹莹;张金超;刘继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1例复发的鼻腔鼻窦肌上皮瘤

    患者男,67岁,主因左侧鼻塞一年余于2016年3月5日入院.该患既往两次鼻腔鼻窦手术史,十二年前曾行左侧鼻窦肿物切除术,病理回报左上颌窦肌上皮瘤,术后恢复良好.两年前,患者因左鼻塞,左鼻根外侧、左眼内眦处肿胀再次入院.查体见左鼻根处隆起,触压弹性感,左眼外凸.鼻窦CT示:左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影,左眶内侧壁、眶下壁、上颌窦壁骨质破坏.择期经鼻侧切口行鼻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范围较大,似鱼肉状易碎,易出血,无完整被膜,向上侵入眶骨膜内,顶部筛板破坏,达颅底,向下至硬腭并破坏,后壁达翼突.仔细剥离肿物,清理术腔.术后病理回报:左侧鼻窦肌上皮瘤.出院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本次该患因左侧鼻塞一年余,伴左眼外凸,左侧面部麻木感入院治疗.专科检查:左鼻腔上颌窦可见卵圆形、光滑肿物生长.

    作者:刘妙铮;赵昌通;张爱华;许德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BL教学法在普外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对于普外科实习带教中实施PBL教学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普外科实习的某学院五年制本科生6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实施PBL教学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对两组考核成绩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率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训成绩均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相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率也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普外科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苏德望;王跃生;李英夫;陈颖;杨春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高脂血症大鼠阴茎海绵体细胞中VEGF及H2S含量的变化对勃起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高脂血症大鼠阴茎海绵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硫化氢(H2S)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其对勃起功能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高脂血症组16只和正常对照组16只.高脂血症模型通过对高脂血症组大鼠喂养高脂饮食完成.于模型建立成功第10天和20天分别取各组大鼠中一半进行阿扑吗啡实验并观察其勃起功能.解剖出大鼠阴茎组织制备匀浆后分别通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和分光光度计对大鼠阴茎海绵体内的VEGF和H2S进行量化测定.结果:模型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第10天的VEGF含量、H2S合酶活性、阴茎勃起次数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阴茎海绵体内第20天VEGF含量、H2S合酶活性、阴茎勃起次数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脂血症组之间阴茎海绵体内第20天与第10天VEGF含量、H2S合酶活性及阴茎勃起次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脂血症致使大鼠阴茎组织中VEGF的含量和H2S合酶的活性的降低,VEGF、H2S合酶的活性的降低可能是高脂血症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D)另一发病机制.

    作者:郭玉刚;马超;陈大印;马运跃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布拉氏酵母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reg/Th17免疫平衡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reg/Th17免疫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治疗组.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消毒蒸馏水,其它各组给予每日服用DSS(用蒸馏水配置的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一周,并构建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建模以后药物治疗组给予干预措施,7d后处死各组大鼠,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占总CD4T细胞的百分比并计算二者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TGF-β和IL-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Treg/Th17之比,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药物治疗组Treg/Th17之比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血浆中TGF-β含量下降(P<0.05),IL-6含量升高(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浆中TGF-β含量升高(P<0.05),IL-6含量降低(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并通过调节Treg/Th17免疫平衡发挥其治疗作用.

    作者:陈冲;颜玉;王艳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硬脑膜间血肿1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患者男,63岁,因头部外伤后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0d入院治疗.查体:神志朦胧,反应迟钝,言语笨拙,躁动,左侧肢体可活动,肌力Ⅲ级,左下肢Babinski征阳性.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示右侧额颞顶枕部可见新月形异常信号影,各序列均低信号(图1).

    作者:赵昌通;王浩岩;杨福义;李洪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应用大鼠模型研究原花青素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

    目的:研究应用原花青素后,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肌力及活动能力能否得以提高.方法:取用成年雌性的Wistar大鼠30只,将其分为Ⅰ,Ⅱ,Ⅲ组,每组10只.大鼠都使用艾伦(Allen)法造成脊髓撞击伤,伤后第Ⅰ组腹腔内给药原花青素,第Ⅱ组腹腔内给药为地塞米松,第Ⅲ组应用等量的氯化钠盐水.在制模成功后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对每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并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值.结果:BBB评分显示,术后第3天和第5天,将Ⅰ,Ⅱ组与Ⅲ组进行比较,发现前两组后肢运动恢复情况比第Ⅲ组更为良好(P<0.05).第5天时,Ⅰ组与Ⅱ,Ⅲ组相比较,Ⅰ组SOD活性数值升高较为明显.结论:原花青素能够改善脊髓打击伤后大鼠的生存情况,使其下肢活动功能部分恢复.

    作者:苏航;唐华羽;王崇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蜡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蜡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作用及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入选标准,选取脑卒中后肩痛患者40例,分别纳入常规康复对照组(20例)和蜡疗组(20例);两组肩痛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为期4周;蜡疗组再次基础上给予蜡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目测类比法VAS和用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FMA)上肢运动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收集评估结果,对比两组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4周康复治疗后,VAS评分均有降低,其中蜡疗组分数降低较常规康复对照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常规康复对照组和蜡疗组FMA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蜡疗组FMA评分分数升高更为明显,与常规康复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蜡疗能够缓解卒中后肩痛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是针对卒中后肩痛的有效疗法.

    作者:孙光涛;姜晓雪;吴成吉;董淑欣;黄作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CT和MRI对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CT和MRI对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01~2016-1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将CT和MRI检查的病灶情况及确诊率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60例患者CT检查中梗塞病灶总例数为40例,MRI检查出梗塞病灶总例数为57例.本次检测中MRI检查时可检查出脑干梗塞,而CT检查时未检查出脑干梗塞.且MRI检查确诊率为95.00%较对照组66.66%显著要高(P<0.05).CT和MRI检查病灶的主要主要形状均为圆形、类圆形病灶,两者并无显著性差异,但MRI检查病灶大直径17.0mm较CT检查的病灶大直径12.0mm显著要长,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检查在急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相较于CT检查而言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清晰的呈现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有助于患者早期确诊,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岳甜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发病48 h内的急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9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术检测NEUT、LYM计数;比较脑出血组及对照组间NEUT、LYM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及病程中是否死亡分组,分别比较上述指标在各两组间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对脑出血患者临床预测价值.结果:脑出血组NEUT、NL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Y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死亡组NEUT、NLR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NLR的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NLR显著增高;NLR可能与脑出血急性期(21d)死亡相关.

    作者:蒋萍;徐宇浩;于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椎动脉优势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椎动脉优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比较

    目的:比较椎动脉优势TIA与非推动脉优势TIA预后.方法:选取2015-01 ~2017-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6例,根据MRI及MRA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优势组(73例)和非推动脉优势组(53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血流改变,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分析其眩晕程度、发生脑梗死等相关预后情况.结果:椎动脉优势组椎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多、VA内经小,其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量BF、基底动脉弯曲度BL等方面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其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底动脉理论长度BAL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优势组脑梗死发生率17.8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5.66%,且脑梗死平均面积也显著大于非椎动脉优势组,其差异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榷动脉优势组眩晕程度评分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其差异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椎动脉优势者更易发生TIA,且在出现脑梗死、眩晕程度等方面的预后情况较差,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作者:王振凤;王怀伟;张裕;朱长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