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拉西坦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AQP-4表达的影响

张洋;白莉;顾镜月;杜宁

关键词:奥拉西坦,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 AQP-4
摘要: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AQP-4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奥拉西坦干预组.除假手术组以外的两组大鼠均需制备缺氧缺血模型.每组再根据标本采集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6h组、12h组、24h组、3d组和5d组,每亚组8只.各组给药情况如下:将奥拉西坦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3mg/mL,干预组于HIBD后即刻给予腹腔注射奥拉西坦2mg/kg,每24h给药一次,假手术组及HIBD组不做处理.在各时间点取样测定各组大俗的脑组织含水量和AQP-4的表达情况.结果:三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的脑组织含水量均表现为假手术组低,HIBD组高,奥拉西坦干预组居中,与HIBD组相比奥拉西坦干预组在各采样时间点AQP-4免疫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均明显偏高(P<0.01).结论:奥拉西坦可在一定程度缓解脑水肿,提高AQP-4的表达量,提示其缓解脑水肿的机制可能为通过促进AQP-4蛋白的表达实现.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AQP-4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姜黄素与灵芝孢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SREBP-1c mRNA的影响

    目的:分别研究姜黄素与灵芝孢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小鼠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对比不同中药对于NAFLD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比不同分组(正常组、NAFLD模型组、姜黄素干预组、灵芝孢子干预组)小鼠肝脏SREBP-1c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对比,SREBP-1c mRNA在模型组表达明显增高,而在姜黄素干预组及灵芝孢子干预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中药干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模型组肝脏中SREBP-1c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姜黄素与灵芝孢子对于NAFLD小鼠肝脏SREBP-1 cmRNA表达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韩东东;张东东;赵芸鹤;梁衍锋;贾楠;毕博;张洋洋;黄如;徐永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益母草总碱在治疗丙酸睾丸素诱导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益母草总碱在治疗丙酸睾丸素诱导的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中的作用及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机制.方法:以丙酸睾丸素诱导建立模型,再给予益母草总碱治疗,处死后立即取前列腺组织,以放射免疫法检测DHT和T,以免疫组化法检测EGF、bFGF、TGF-β1平均光密度值.结果:各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DHT、T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前列腺组织中EGF、bFGF、TGF-β1平均光密度值与模型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酸睾丸素诱导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成立,益母草总碱在治疗前列腺增生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马雷;高英英;辛华;李升;曲灿华;于海东;李雅江;孙玉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共情在癌症病人心理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共情在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充分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及时做好释疑工作,开诚布公地反馈治疗信息,与患者共同应对恐惧和内疚等共情手段,应用于我科2011-01~2014-01实施手术的121例癌症病人.结果:患癌症病人通常普遍内心焦虑,其中有部分病人伴有恐惧、绝望和孤独感.共情心理护理干预可部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绝望感,同时也能明显释放患者的恐惧和孤独感.结论:充分、良好的护患沟通,深人细致的情感分享.可有效缓解癌症病人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玉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CBS法培养超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研究

    目的:研究CBS教学法培养超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效果及适用范围,针对超声专业实践操作这一教学难点,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推广.方法: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其能够完整掌握CBS教学法.将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60人,每组分成20小组,每小组3人.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实验组使用CBS教学法教学.分别于每学期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1次实践考试,共3次.结果:运用CBS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查阅质料,小组讨论.运用CBS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结论:本研究为探索超声专业学生培养的新教学方法.确定CBS教学法在不同实践操作教学阶段的作用均有效.CBS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黄雪兰;解云川;梁阔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心理暗示干预在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理暗示干预在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患者178例,随机分为心理暗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89例.心理暗示组在活动义齿修复前采用心理暗示干预的方法,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暗示,按照快速适应型、渐进适应型及弃用型三个等级统计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心理暗示组的快速适应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渐进适应型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弃用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暗示干预应用于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时,可有效减轻可摘局部义齿患者初戴时的异物感,增强患者对可摘局部义齿使用的信心,缩短患者对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时间,能够使患者坚持戴用,且简单易行,在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迟艳侠;肖月;张杰;麻春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治疗房颤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分析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07 ~ 2014-07收治的92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心电图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5%;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9%,研究组患者的临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好,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者:朱法军;尹昌浩;李思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社区干预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控调查

    目的:探讨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策略的社区干预活动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影响,以建立有效的老年人慢性病社区防控运作模式.方法:选择中山市大涌、东凤等6个镇区居住的户籍老年人群12000例,以镇为单位,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两个组,各3个镇.首先基线调查,采集老年人的健康相关信息、卫生服务需求以及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等;对干预社区的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对对照组社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并追踪随访2年,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是社区中发病率高的慢性疾病;在对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后,干预社区的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三项取得了明显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吸烟、饮食等生活方式是引起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干预后认为慢性病与超重、吸烟、饮食等有关比例为46.6%,干预前仅为27.1%,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人进行社区干预后,老年人慢性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得到了控制,对慢性病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慢性病的防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唐燕飞;何小镜;郑燕红;罗素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出现碳青霉烯酶是难治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本文结合国内外诸多文献资料,深入探讨了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主要包括:质子泵的外排作用、外膜通透性的改变、PBPs的改变、碳青霉烯酶的产生.

    作者:范学财;张晓丽;王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11例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寻找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 2014-05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1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男2例,女9例,年龄25~ 70岁,平均48岁.组织学形态:肿瘤由两种细胞组成,即圆形/多角形细胞及表面细胞,可形成乳头状结构、硬化性结构、实性结构及出血区.免疫组化结果:两种细胞均表达TTF-1、EMA,部分表达Vim;表面细胞表达CK、CK7、部分表达NapsinA,圆形/多角形细胞表达PR、ER;两种细胞均未表达CgA、Syn;Ki67约2%.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常发生于中年女性,多表现为孤立性肺部结节,X线、CT及术中冰冻检查易误诊,术后常规HE切片加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桂梅;王彩霞;聂美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β抑制蛋白2的影响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究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前后,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 2)的水平变化及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入院后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 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个体日间血糖波动<5.0mmol/L)2周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血清β-arrestin2水平,并计算各组样本中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新诊断T2DM患者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后血清β-arrestin2水平、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高于治疗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新诊断T2DM患者血清β-arrestin2水平显著升高,可有效缓解胰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陈克研;潘佳秋;李睿;么荣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兴奋性氨基酸对海马神经干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不同浓度谷氨酸对海马神经干细胞的致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揭示兴奋氨基酸对神经发生的作用,为多种神经缺失性病变的修复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取孕16d胎鼠神经干细胞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Glu高浓度组和Glu低浓度组.台盼蓝检测细胞死亡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100μmol/L Glu干预24h后有30%神经干细胞死亡,300μmol/L Glu干预24h后有70%的神经干细胞死亡.300μmol/L Glu干预24h后可诱导(1000.25±104.67)pA内向电流与正常对照组和100μmol/L Glu干预24h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增加,神经干细胞死亡率增加,同时细胞内向电流增大,可能是其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欣;胡国林;张宇;齐志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三种药物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1.0mg单用两种方法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将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112例,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加服拉米夫定100mg/d;B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1 mg/d,均为24周.治疗后12周和24周分别检测两组HBV-DNA、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结果:B组用药后12周HBV-DNA、HBeAg阴转率及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24周后,检测HBV-DNA、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显示A、B组疗效都较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1.0mg单用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相似,但恩替卡韦起效快,成本较高.

    作者:张权;邹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WPBL教学法用于临床病理生理学教学的研究

    按照问题为基础方式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在国内已经被一些重点医学院校逐步接受、采纳和开展,与此同时该学习方法也引起国外学者高度重视,并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其中以美国Barrows神经病学教授的研发开启了全新PBL的先河,并逐渐发展应用,在国内外医学院校获得了较卓著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芳芳;马小茹;刘蕾;王淑秋;刘君星;梁衍锋;吴佳梅;杨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苦碟子注射液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在兔下颌骨骨折愈合恢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30只,兔的年龄11~ 12w,体重2.2~2.5kg.随机分为A、B组,每组15只(雌雄不限),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在兔的左侧下颌骨体部做2.0mm×10.0mm的骨折模型.A组建模术后第2日开始每天1次给予腹腔注射苦碟子注射液(10mL/kg),B组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分别在术后1w、3w、5w的时间点上截取兔的左侧下颌骨行HE染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免疫组化学染色观察,骨密度测定,X线测定和血清钙素的测定.结果:术后3w、5w时A组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效果均强于B组(P<0.05);术后1w、3w、5w各时间点的骨密度测定,3w、5w比较明显,在5w时各组骨密度达大值,A组骨密度值均高于B组(P<0.05);术后1w、3w、5w经X线测定评分A组优于B组(P<0.05);血清钙素水平在1w、3w、5w时A组均较B组增高明显(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能积极有效的促进兔下颌骨骨折的愈合.

    作者:段峰;刘德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2~ 10年,5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17 ~33周愈合;2例19个月仍未愈合,再行内固定植骨后6个月愈合.50例股骨颈骨折术后13~ 30周愈合;2例1年未愈合则行全髋关节置换.结论:治疗方案应根据股骨干骨折部位与股骨颈骨折位移程度判断内固定方式.

    作者:陆洪军;李长德;李淑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支气管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炎综合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全年收治的32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上采用优质的综合护理方法,对两组患儿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愈13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有效率98.75%;对照组治愈85例,有效42例,无效33例,有效率79.3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支气管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优质的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张秀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危因素剖宫产术中三种不同用药方法预防产后出血的比较

    目的:评估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高危剖宫产术中作为一线预防用药及术后追加使用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具有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剖宫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0例,分析比较各组术中、术后2h、术后24h失血量及产后出血、输血及子宫切除情况.A组: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立即子宫肌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以后根据子宫收缩情况再决定第二次用药,手术结束后直肠给卡前列甲酯栓0.5mg,间隔50 min再次给药.B组: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立即子宫肌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以后根据子宫收缩情况再决定第二次用药,手术结束后予缩宫素20u静脉滴注.C组: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立即给予常规缩宫素10u子宫肌内注射、20u静脉滴注,若出血多、子宫收缩不佳,在按摩子宫同时予子宫肌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以后可根据子宫收缩情况再决定第二次用药,若子宫收缩佳,切口出血不多,可迅速缝合子宫切口,手术结束后继续予缩宫素20u静脉滴注.结果:①三组失血量比较: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术中、术后2h、术后24h失血量明显低于C组(P<0.01);A组与B组比较,A组术后2h失血量低于B组(P<0.05),术中、术后24h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②三组产后出血、输血及子宫切除情况比较: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产后出血(例)、输血(例)明显低于C组(P<0.01),子宫切除(例)无差异(P>0.05).结论:产后出血的高风险孕妇在剖宫产术中推荐使用强烈子宫收缩剂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作为一线预防用药,术后2h内追加使用卡前列甲酯栓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对于预防产后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崔芳;徐珊;黄永芳;严琦;赵婉红;赵文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神经干细胞对AD大鼠行为及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内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Aβ1-42)注射到大鼠海马组织内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动物模型,通过Y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和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蛋白表达量均低(P<0.05),与AD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蛋白表达量均较高(P<0.05).结论:NSCs能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上调突触素Ⅰ的表达有关.

    作者:杜红蕾;宋春雨;魏春杰;王泽宇;韩凤;杨晓玉;盛宝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影像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影像医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很好的实现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本文对我校影像医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新的课程体系应用于2011、2012和2013级研究生,经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作者:王薇;张丽;李丹;曹霞;吕佳南;郑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平卧位和俯卧位下经皮肾穿刺造瘘中结肠损伤的影像解剖学探讨

    目的:探讨平卧位和俯卧位下经皮肾穿刺造瘘中结肠损伤的风险.方法:对439例平卧位的腹部CT及27例俯卧位腹部CT进行回顾分析,模拟一条自腰椎前切缘分别经过肾上盏、肾门、肾下盏的穿刺线,将升、降结肠位置分为穿刺线腹侧前方、背侧后方或经过穿刺线,前者定义为无潜在损伤风险、后二者定义为有潜在损伤风险,分析平卧位及俯卧位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结肠损伤的可能性.结果:结肠在平卧位下左侧肾上盏、肾门、肾下盏的穿刺中无一例出现潜在损伤风险,右侧肾上盏、肾门、肾下盏的穿刺中分别为0例、0例、3例,结肠潜在损伤风险为0.68%;结肠在俯卧下双侧肾上盏、肾门、肾下盏的穿刺中无一例出现潜在损伤风险.结论:俯卧位时双肾及结肠均向腹侧移位,但肾与结肠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所以平卧位和俯卧位下经皮肾穿刺造瘘中基本上不会产生结肠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但建议经皮肾镜术前常规行CT检查,以避免结肠损伤的发生.

    作者:唐松林;赵海生;张晓华;任为端;周祥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