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彩;卢艳
患者女,33岁.自述颌下有一拇指头大小肿物二年余,近二个月疼痛,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局部膏药(药物不详)外敷,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查颈部B超:颌下实性肿物约21mm×18mm×16mm,门诊以甲状舌骨瘘管收治入院.入院后局部检查:颌下红肿、触痛,触之有一1.6cm×1.6cm大小,质硬,不活动,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肿物,表面溃烂,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在局麻下行颈部瘘管(肿物)摘除术,肿物界限不清,周围组织质硬,粘连.将周围组织扩大化切除.术后病理回报:送检组织为异位甲状腺组织,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抗炎治疗,切口愈合较好.出院1个月后去哈医大放疗.多次来我院复查,无肿物复发及颈淋巴结肿大.
作者:李景涛;王国辉;付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笔者在临床遇到1例6岁儿童在随其母旅游过程中,间接感染尿道口尖锐湿疣患者,经严格推断其潜伏期只有5d,原位复发作,现予以报道.
作者:王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3(Cytokeratin13,CK13)在上颌骨术后囊肿上皮鳞状化生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利用单克隆CK13(DE-K13)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CK13在104例上颌骨术后囊肿上皮中的表达.结果:CK13在上颌骨术后囊肿的纤毛上皮表达呈阴性;在同时存在纤毛上皮与鳞状上皮的混合型上皮的基底上层表达呈弱阳性;CK13在部分鳞状上皮的基底上层及表层表达为阳性;在另一部分鳞状上皮的全层呈强阳性表达.CK13着色强度以及分布范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K13可作为判断上颌骨术后囊肿上皮鳞状化生存在的标志和检测化生程度的尺度.
作者:苗波;房殿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血浆苯丙氨酸(Phe)浓度高于0.12mmol/L,称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a-aninemia,HPA).本病是肝内缺乏Phe羟化酶(PAH)导致Phe代谢障碍引起代谢缺陷.也可因辅助因子四氢生物喋呤(tet-rahr,rodior-erin,BH4)缺乏引起,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HPA分为经典型苯丙氨酸酮尿症(classic-phenylketonuria,PKU,非PKU高Phe血症和BH4缺乏症三大类,是目前可以治疗的先天性代谢障碍病之一.我院1999-09~2001-03用细菌抑制法(Guthrie)在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20例高Phe血症,经早期低Phe饮食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芳花;聂立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方法并测定治疗前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D一二聚体(D-Dimer)、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治疗组D-Dimer逐渐下降,APTT逐渐延长,但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24h尿蛋白排出量于第4周末已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8周末治疗组的24h尿蛋白排出量两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患儿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APTT、纤维蛋白原(FI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8周,可改善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减少尿蛋白排出量,但不能降低尿蛋白转阴率.
作者:刘艳云;王翠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胃气痛片中主要成分碳酸氢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电位滴定法操作.结果:回收率和含量正确,终点不受溶液有色、浑浊所影响.结论:简单、省时、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张楠楠;杜娟;刘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上,雾化吸入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是通过雾化吸入器将药液形成细小的雾状,随病人的呼吸丽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治疗呼吸道及肺疾病的目的,通过对72例小儿肺炎的观察,探讨雾化吸入疗法在临床应用的意义.
作者:陈淑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细胞、组织、器官的保存和移植是诸多学者多年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对于保存时间、温度、保存液的配制,特别是组织细胞保存活性还很少有人报道,本实验采用Olympus显微镜观察冻融蟾蜍胃、肠AkPase活性及三棵针合剂对胃、肠的保护效应.这将为临床细胞、组织器官的保存、移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凯霞;秦世武;李月秋;马奎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比较口服阿奇霉素(商品名抒罗康)与口服阿莫西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组对照实验,比较结果.结果:阿奇霉素临床有效率91%.阿莫西林组63%,显示阿奇霉素临床疗效优于阿莫西林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适合于儿童上呼吸感染的临床应用.
作者:江芸;崔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286例细胞遗传学患者分析,检出异常核型35例,检出率为12.2%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月秋;罗佳宾;王秀岩;李向伟;郭婕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Dieulafoy病是一种罕见病,常导致致命性、突发性反复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其术前确诊率很低,在选择性血管造影不能普遍开展的情况下,急诊内镜检查是术前确诊的首要方法.在必要时及时的外科手术探查对确诊及治疗是重要的,且是安全有效的.本文通过临床4例Dieulafoy病的诊治总结,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并探讨如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郑玉强;梁君;朱鸿泉;刘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双唇综合征,国外称Ascher's综合征,亦称为双唇睑皮松垂,非中毒性甲状腺肿大三联片.笔者曾收治5例,其中2例有家族史,为父子同患.
作者:何成君;孟庆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清特异抗原体HBV DNA的检测.
作者:陈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文分析了我科自1983年至2002年收治的烧伤面积超过15%的烧伤患儿308例,下面就其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马继维;牟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EB病毒(EBV)是一种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具有潜伏及转化(transformation)的特性[1].EBV感染是小儿长期发热的病因之一,感染后多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 mononucleosis.IM),部分患儿因病情得不到控制,感染可迁延不愈或继发其它恶性疾病.自1964年Epstein及Barr等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次发现EBV以来,不断发现EBV与许多疾病,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相关.与EBV相关的儿科疾病大致有以下几种.
作者:关玖红;张杰;孙岩;苗丽辉;陈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电视胸腔镜手术系将带摄像机的胸腔镜插入胸腔,外与监视器相连,手术在监视器显示下进行.胸腔镜下手术较常规剖胸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对病人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符合美容要求等诸多优点,可减少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自2001年10月以来我院共行胸腔纵隔肿瘤切除术6例,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作者:朱劲松;黄秀娟;肖风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奥沙普秦及其片剂的含量.方法:双点电位滴定法.结果:回收率为99.87%,RSD为0.22%.结论: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作者:高金波;郭宏;丁立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研究胸段硬膜外复合地氟醚麻醉对开胸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儿茶酚胺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式,观察不同时间血浆中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及PaO2、PaCO2、pH值,进行对比.结果拔管前GA组MAP和HR与TEA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拔管前GA组E及NE均显著高于TEA组(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复合地氟醚可以消除单纯应用地氟醚在拔管时引起的病人过早疼痛,而且对单肺通气时的氧合影响与单纯应用地氟醚相似,因此可安全地应用于胸科手术.
作者:杨秀娟;张强华;郭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高龄食管、贲门癌的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是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远高于非手术治疗,但由于高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减退,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
作者:李文凤;李硕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肾炎性肾病(NSⅡ)患儿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变化的影响.方法:将30例小儿NS Ⅱ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1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强的松治疗8周,而川芎嗪治疗组在强的松治疗基础上加川芎嗪治疗8周,观察两组蛋白尿转阴和水肿消退时间,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浆GMP-140、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前,小儿NSⅡ各组血浆GMP-140、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川芎嗪治疗组蛋白尿转阴和水肿消退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P<0.01),同时GMP-140、血小板聚集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常规治疗组GMP-140、血小板聚集率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GMP-140参与NSⅡ的发病过程,川芎嗪可抑制NSⅡ患儿GMP-140的产生而改善症状、缓解NS Ⅱ的发生发展.
作者:辛淑君;张丽环;李志辉;叶庆标;黄婷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