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华;孙世发
由于社会竞争和压力的加剧,抑郁症发病率不断增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因此,抑郁症的治疗成为医学工作者关心的一大课题.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作一综述.
作者:齐彦;顾健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徐大椿临证主张慎用温补治法,从其多种著作中可以归纳出清代温补之风盛行之因有:前代医家的影响、医者乏术或无德、患者喜补而恶攻.徐大椿辨治中风、痧暑夹食、痢疾、咳嗽等证皆体现了慎用温补的学术思想.据此还反映出他对“大医”的要求:除具有高尚医德外,临证必须辨病辨证,据病证而施治.
作者:张文平;秦玉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延鱼止痛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所含的枳壳、延胡索、鱼腥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中所含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法可鉴别出枳壳、延胡索、鱼腥草,且阴性对照无干扰;盐酸小檗碱在0.362-1.448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56%,RSD=1.0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易方便、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延鱼止痛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毕晓黎;程青云;李素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确定莪术油凝胶剂优制备工艺.方法:正交设计实验,比较不同种类及含量的凝胶基质、乳化剂、及载药量,以涂展性、稳定性、主成分体外释放时间(以薄层鉴别检查莪术醇、莪术二酮、呋喃二烯释放量)为指标,优选莪术油凝胶剂的制备工艺.结果:以卡波姆934为基质,吐温80为乳化剂,甘油-丙二醇(2:1)为增稠剂,氢氧化钠为pH调节剂,尼泊金乙酯为防腐剂,所制备的凝胶载药高达10%.结论:本制备工艺载药量高,制成的凝胶剂为淡黄色均匀乳剂凝胶,质地细腻,稠度、黏度适宜,易于涂布,不污染衣物,易清洗,制备工艺简便.
作者:钟小群;袁海铭;李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枸杞子来源于茄科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早些年对枸杞子的研究集中在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它还具有降血脂、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本文对枸杞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江旭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考察鸦胆子油亚纳米乳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溶血性试验、过敏试验、热原试验、局部血管刺激性试验.结果:鸦胆子油亚纳米乳注射液对家兔红细胞无溶血反应,重复注射不会引起豚鼠速发型过敏反应,热原限度符合规定,局部血管有轻度刺激反应.结论:鸦胆子油亚纳米乳注射液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提示其较为安全可靠,但存在轻度局部血管刺激性.
作者:崔明超;卢欢;欧阳强;潘金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从公元前西汉下溯至民国,纵观旴江医学二千余年的发展,记述旴江(盱江)干、支流主要涉及的广昌、南丰、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抚州、东乡、丰城、清江、进贤、南昌、新建等16县、市在医药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呈现旴江流域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学流派和药帮技术前后相袭传承之历史源流.
作者:谢强;黄冰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通过对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总量不足、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分布差异大等问题,并提出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定向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改进医学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议.
作者:江泽慧;王素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实施高校收费政策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并入了高教国际化的趋势,在校生人数的巨增与教育质量的滑坡之间矛盾的存在,给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带来了空间与内容.十几年的改革中,政策法规的不够完善、培养方式上过多的共性、素质教育的形式化与表面化、教育评价中的机械化与教条化等,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关健问题.
作者:余琳;李卫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萎胃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SD大鼠70只,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判定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后,将模型动物按体重随机均分为模型组、胃复春组(0.54g/kg)、萎胃汤高(20.8 g生药/kg)、中(10.4 g生药kg)、低(5.2 g生药/kg)剂量组(分别为4倍、2倍、1倍临床等效剂量).按照测试盒的要求测定胃酸、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丙二醛(MDA)、血清胃泌素(GAS)含量.结果:治疗12周后,各给药组大鼠胃液PH、血清血清SOD活性、MDA、GAS含量等方面均较模型组显著改善(P<0.01),其中萎胃汤高、中剂量组较胃复春组改善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萎胃汤能改善CAG模型大鼠的生存质量、降低胃液PH值(P<0.01),升高血清GAS含量(P<0.01)、升高SOD活性(P<0.01)、降低MDA含量(P<0.01),且萎胃汤高、中剂量组较对照药胃复春为好.
作者:张伦;刘蔚;戈焰;荣尚一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消痔坐浴剂用于肛肠疾病术后在止痛、消肿、抗炎、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疗效.方法:将305例术后病人随机分成4组,治疗组用消痔坐浴剂坐浴.对照组分别以(1)口服止痛如神汤(简称对照Ⅰ组);(2)口服止痛如神汤加用止痛如神汤煎煮后的药渣再加水煎煮10min后坐浴(简称对照Ⅱ组);(3)用马应龙痔疮膏外用(简称对照Ⅲ组).结果:治疗组各项疗效指标与口服加坐浴止痛如神汤相当,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口服止痛如神汤组,消肿和促进伤口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马应龙痔疮膏.结论:消痔坐浴剂用于肛肠疾病术后的止痛、消肿、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疗效满意,且免除患者口服中药之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晓东;刘宗荣;李晖;彭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水飞雄黄与粗颗粒雄黄在镇痛、抗炎、镇静、中枢抑制方面的药效学差异.方法:采用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酸枣仁水煎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乌拉坦对小鼠入睡个数的影响观察水飞雄黄与粗颗粒雄黄的镇痛、抗炎、镇静、中枢抑制作用.结果:水飞雄黄与粗颗粒雄黄与空白组相比,在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方面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镇静、中枢抑制药理作用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飞雄黄与粗颗粒雄黄在抗炎、镇静、中枢抑制等药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任建锋;龚千锋;钟凌云;易炳学;王丕明;朱龙涛;余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大凡瘙痒,多与“风”有关,或风之与湿、热、燥、寒相兼为病.从笔者所治3例瘙痒案,就其病因,似乎与“风”的关系不大,而与营卫不足、瘀血阻滞、寒热不调、湿热郁火内扰等因素,关系较为密切.是故临证常无定法,当视其所变而治之,切莫囿于风邪一说而盲用祛风之品.
作者:夏晓健;李晓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ROS、SOD、GSH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关系密切.该文主要从ROS、SOD、GSH的生物功能,三者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等方面阐述ROS、SOD、GSH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探讨中药对糖尿病血管病变ROS、SOD、GSH的影响.为加强中药治疗DM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和开发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陈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张仲景治“黄”三证(即偏于治疗湿热兼里实的茵陈蒿汤证、偏于治疗湿热郁阻三焦的栀子柏皮汤证以及偏于治疗湿热内蕴兼表邪未净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证治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独特的证治思想.
作者:朱月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黄红糖浆的提取工艺和参数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以苯酚—硫酸法测定提取液中总多糖的含量,薄层色谱法鉴别处方中的药材.结果:黄红糖浆的佳提取工艺为:溶剂用量为10倍量,提取次数为3次,时间为每次1.5h;薄层鉴别表明,样品色谱图上与对照药材相同位置上有相应的斑点,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提取工艺方法简便,质量控制方法稳定、可靠、准确,可为黄红糖浆现代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作者:卢潇潇;钟强;邓中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本文综述了近代学者们关于“谁主神明”的各种论点及相关论据,汇总了“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3个方面有代表性的资料.
作者:陈静;刘巨海;王振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电针、耳穴贴压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电针、耳穴贴压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28d为一疗程.结果:经过2疗程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耳穴贴压疗法配合中药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高脂血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红霞;肖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补肾口服液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所建立方法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补肾口服液中多糖含量,再根据方法学验证数据,对来自对照品溶液配制、样品前处理、显色反应、标准曲线拟合及回收率因素所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终给出测量结果在95%置信区间下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本次试验补肾口服液中多糖含量测定结果为(10.4497±0.5162) mg/mL.结论:本文建立的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准确且重现性好,可用于补肾口服液的质量控制;建立的不确定度评定法适用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中.
作者:刘玲;陶松;应萍;冯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微粉碎对黄芩解热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肠杆菌液诱发家兔发热法,观察不同粒径的黄芩微粉发挥的解热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法,观察不同粒径的黄芩微粉发挥的抗炎作用.结果:黄芩超微粉(1、5、10μm)对大肠杆菌液诱发发热家兔的降温作用和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均明显强于黄芩常规粉(150μm) (P<0.05或P<0.01).结论:黄芩超微粉所产生的解热抗炎作用强于黄芩常规粉,其原理与经超微粉碎后,致黄芩细胞壁破裂,内含的有效成分溶出加快增多有关.
作者:罗崇彬;曾智群;朱晓洪;李丽萍;黄朋纳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