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周雯
<红炉点雪>对灸法的制艾取火、取穴定穴、辨证施灸、灸法禁忌均有论述,尤其是着重探讨了痰火灸法的具体方法,言简意赅、见解独特,无论是对完善灸法理论还是指导临床施灸,均有重要的贡献.
作者:曲建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按照模型的建立方法,代谢综合征动物诱发模型可分为三种:食物诱发、食物加药物诱发及药物诱发型.三种模型均吴有代谢综合征特点,该类模型复制成功率高、稳定、可靠,同时复制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周期相对短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型能模拟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出现人类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特征,但与人类代谢综合征的实际情况尚有一定的差距.
作者:何勇;陈晓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IgA肾病肾脏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探索IgA肾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方法:将40例IgA肾病患者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三型,观察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结果:IgA肾病脾肾气虚型Lee氏分级多集中在Ⅱ~Ⅲ级,肝肾阴虚型多集中在Ⅳ~Ⅴ级,气阴两虚型在病理分级上较分散,但各组证型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阴虚型Katafuchi各项积分均高于脾肾气虚型(P<0.05),其肾小管间质评分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1)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较轻,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较其他两个证型更为严重.(2)MMP-2的表达强度同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而中医不同证型与MMP-2表达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静;马红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医思维方法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活动的内在核心,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演变以及中医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开展中医思维方法研究,对于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增强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中医学术科学发展和中医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国内外对亚健康状态的概念、表现形式、流行病学、诊断标准、预防及控制措施等研究有较大的进展,但亚健康疲劳状态的概念及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因此,研究亚健康疲劳状态的重点是制定亚健康状态的检测标准.本文就近年来亚健康疲劳状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杨志敏;周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百合知母汤(BHZMT)对自然衰老型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证大鼠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然衰老雌性15~16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围绝经期组、围绝经期+BHZMT组、围绝经期+TX肾阴虚组、围绝经期+TX+BHZMT组、围绝经期+ADE肾阳虚组、围绝经期+ADE+BHZMT组,另设一青年对照组共7组,造模1周后,各组连续灌胃给予BHZMT 3周.于末次给药次日,脱颈椎处死大鼠,迅速分离下丘脑,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方法测定单胺类神经递质NE、DA、5-HT的含量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物质和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围绝经期大鼠NE、β-内啡肽水平下降,DA、5-HT、P物质水平明显升高;肾阴虚证大鼠NE、DA、5-HT、P物质水平明显升高,β-内啡肽则明显减少;肾阳虚证大鼠5-HT水平明显升高;经BHZMT治疗后,肾阴虚大鼠下丘脑NE、DA、5-HT(P<0.01)、P物质的含量降低,β-内啡肽的含量升高;肾阳虚大鼠下丘脑NE、DA含量升高,5-HT水平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HZMT可有效调节围绝经期肾阴虚大鼠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从而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
作者:王华富;蔡宝昌;高钦;崔姣;陈敏敏;许惠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伤寒论>六经病篇中时针灸疗法的运用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明确提出针灸的适应证,主张针药并用,强调辨证选穴,为后世针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王彧;胡幼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中成药中非法掺入化学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检测的有效方法.方法:首先采用薄层色谱法对20种市售药品进行初筛,色谱条件:硅胶GF254板,展开剂:三氯甲烷-甲醇-丙酮-氨水(9:2:1:0.05).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和DAD检测法对初筛结果中怀疑掺有目标组分的药品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资生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25:75);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流速为1.0 ml·min<'-1>.结果:20种市售供试品中有一种非法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其含量为3.52 mg/g.在0.04~0.81 μg范围内,对乙酰氨基酚的进样量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r=0.999 9),加样回收率为100.3%(n=5),RSD为0.9%,48 h内呈现良好稳定性(n=5),RSD为0.92%.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作为检测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对乙酰氨基酚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晓飞;葛海生;于玲;杜华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医康复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和繁荣昌盛以及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了巨大贡献,但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文章分析了中医康复学科在建设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
作者:马烈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淫草煎剂抗衰老药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老年小鼠后肢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进行肾阳虚造模.通过对老年小鼠用淫草煎剂灌胃,测定血清中超氧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淫草煎济对实验性肾阳虚小鼠血清中MDA含量的降低有显著作用(P<0.05).结论:淫草煎剂可以通过降低MDA含量而提高整个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改善或调整衰老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细胞的生命力,延缓机体和皮肤衰老进程.
作者:薛小虎;刘春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宫瘤宁胶囊活血、抗炎、增强免疫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对大鼠血瘀模型的血液流变学影响实验、抗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对小鼠肉芽肿的影响、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宫瘤宁胶囊能够显著改善大鼠血液流变学;抗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增加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结论:宫瘤宁胶囊有明显的活血、抗炎及增强免疫的作用.
作者:李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西医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痛单从形态学及单个分列的物理、化学指标定义疾病思维的固有的普遍不足,使得单纯西医思维指导下的肺心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通过虚实辩证界定机体整体或局部的虚与实、病原物或病理代谢产物的有与无或多与少及性质;通过脏腑辩证界定心肺以外的脏器在慢性肺心病发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补充了西医思维的不足.正是中医的独到之处,用之统括西医理化指标,进一步优化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探索出肺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的一个思路.
作者:梁启军;陈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通过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病机制,阐述伤寒和温病在外感热病中的理论差异及治疗争议,总结寒温并用的理论基础及其临床意义,为丰富外感热病治法,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周岁锋;缪英年;李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传统教学模式(LBL)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使学习者拥有雄厚的理论基础.临床技能教学既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又要注重临床实际运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对照研究,差异显著,收到一定教学效果.
作者:张春霞;郑玉清;吴建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结合督脉生理功能论述督脉是重症肌无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临床上可考虑以通调督脉为主,配合背俞穴、阳明经穴等以调整全身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津液生成和运行以濡养皮肉经脉骨节,调理筋经,养脑益髓,调节机体免疫从而促进重症肌无力骨骼肌痿软无力以及中枢神经受损症状的全面恢复.
作者:严攀;皮燕;周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制小承气汤证兔动物模型.方法:将6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验证组.在次碳酸铋、禁水的基础上,用适当剂量的大肠杆菌内毒素攻毒,观察家兔的体温、腹围、呼吸、二便等一般状态、检测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及重要脏器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采用这种多因素联合造模方法,研制出家兔的病理模型,在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及病理改变上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的小承气汤证.可以认为该造模方法是成功的.
作者:陈颖;张喜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用经络三分法(表、半表半里和里)分别阐述经络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布于表的阳络、散于里的阴络和联于阳络、系于阴络之半表半里的经脉,并论述阳络、经脉、阴络的生理特点(阳络主营卫、统肌表;经脉运气血、沟内外;阴络蓄阴阳、司脏腑)和病理特点(阳络的营卫失调;经脉的气血失调;阴络的阴阳失调),后提出阳络证、阴络证及经脉证的主病范围和治疗大法(治法虽有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之别,但不离一个调字,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
作者:林炎彬;刘春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周易象数切脉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采用周易象数切脉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7例,并与44例只采用中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总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疗效指数分别为85.7%、74.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早饱、脘腹痞满、纳呆症状积分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提示周易象数切脉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谢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将传统吐纳形成发展的脉络按历史时期梳理清晰,一是吐纳的思想源流.主要是道、儒、医、佛以及武术的相互援引和渗透;二是吐纳流派术式的演变过程.吐纳术式主要出现了行气(又称服气)、龟息(又称龟咽)、食气、胎息、六字气诀、显宗禅观、密宗修瓶气、儒者文人的呼吸静功等.总结了各时期各流派的功法特点.
作者:杨雪梅;李德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对高山红景天的主要成分红景天苷进行分离与含量检测.方法:先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法对高山红景天提取物进行分离,再通过HPLC法对高山红景天的主要成分红景天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HPLC法测得高山红景天提取物分离后的红景天苷含量为37.63%(质量分数).
作者:王莹;汲晨锋;季宇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