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治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

曾莉萍;江丰;廖永清

关键词:前列治胶囊, 薄层色谱, 鉴别
摘要:前列治胶囊是我院制剂室生产的制剂,由丹参、黄柏、赤芍、泽兰等六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宁心安神作用,用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结石、精囊炎、膀胱炎、血精等症.为有效控制该成药的内在质量,保证药效,本实验对该制剂中的君药丹参、黄柏、赤芍进行了薄层色谱法鉴别.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对《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目前,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采取措施,积极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为培养能适应中医对外交流的人才,一些中医院校开展了《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下面我们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作者:唐亚平;樊新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药饮片调配差错原因浅析

    中药饮片调剂工作,是医疗保健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工作程序一般分为审方、划价、调配、复核和发药五个部分,其中调配是整个中药调剂工作的中心环节.准确、及时地调配处方,预防和避免调剂差错,是药房工作的首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处方调配出现差错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患者康复.笔者根据十几年工作体会,将引起中药饮片调配差错的一些原因浅析如下:

    作者:黄云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温通针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钙调神经磷酸酶和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探讨温通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机理.方法:观察用温通针法针刺人中、百会、足三里等穴对血管型脑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行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钙调神经磷酸酶(CaN)的活性的影响.结果:温通针法能提高脑痴呆症模型大鼠脑组织CaN酶的活性、降低MDA、LD的含量,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改善其自发性活动.结论:温通针法可以提高VD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代谢产物的储积;增加CaN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脑细胞,防治脑痴呆的作用.

    作者:口锁堂;口维敏;杨晓波;郑俊江;郑魁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蜂毒在骨关节疼痛治疗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近况

    蜂毒是蜜蜂工蜂遇攻击时通过螫针排出的毒汁,存在于工蜂毒囊内.我国经络穴位蜂螫疗法治疗关节炎历史悠久,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对蜂毒的过敏反应,因此,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将蜂毒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并进一步探讨其功能及作用机理,下面就蜂毒在骨关节疼痛治疗中的实验研究与应用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季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固冲肠溶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固冲肠溶片的制备是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先进的制剂工艺而得,具有益气固冲、收敛养血功效.为治疗血崩标本兼顾之剂.

    作者:王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不同炮制方法的山楂药材指纹特征

    山楂(Fructas Crataegi)为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N.E.Br.或山楂C.r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

    作者:张俐伟;付玉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跌打红药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跌打红药片是由三七、红花、当归、川芎、白芷、土鳖虫共6味药组成的复方制剂,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功能活血止痛,去瘀生新.用于跌打损伤,筋骨瘀血肿痛,风湿麻木.原标准中无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为了更好地控制本品质量,本文采用薄层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方中主药三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

    作者:饶印保;胡齐堂;彭晓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丹毒近况

    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粘膜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好发于颜面及腿足,尤以下肢为多见.中医学认为乃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之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其主要临床特点:患处皮肤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稍微隆起.病变范围扩展较快,有的可起水疱,甚至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治愈后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丹毒的情况做一简单概述.

    作者:秦文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古代文献研究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在一段时间内屡感外邪,往复不已,中医典籍中无此病名及明确记载,但已有较多内容散在其中.

    作者:霍莉莉;虞坚尔;朱盛国;胡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浅谈中医经典教学改革

    我院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陈瑞春、伍炳彩教授数十载潜心钻研《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不仅在理论方面传承了万友生、姚荷生等我省著名经典学家的学术思想,同时长期注重中医临床实践,对经方的临床应用更是独具匠心,成为善用经方的一代专家、名医.

    作者:鲁纯纵;刘英锋;蒋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清宁茶中总蒽醌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清宁茶中定量研究的方法,作为其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清宁茶中总蒽醌化合物进行测定.结果:波长518 nm,浓度在0.008~0.04 m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清宁茶中总蒽醌含量平均值为0.965%,RSD为0.98%.结论:分光光度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本品的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

    作者:石美琴;许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艾愈片中苦参碱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与制备过程中的转化研究

    目的:建立艾愈片中的苦参碱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考察艾愈片在制备过程中苦参碱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SHIMADU-ODS C18色谱柱(5μm,4.6 mm×250 mm);以乙腈-0.2%磷酸溶液(以三乙胺调至pH 8.0)(30:7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同时考察制备过程中的苦参碱的含量变化.结果:苦参碱在0.164 96~8.248μg之间呈良好线性(r=1.000 0),在艾愈片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9.67%,RSD为0.7%(n=5).在水煎煮提取过程中存在氧化苦参碱向苦参碱转化.但在浓缩、干燥及成型过程中不存在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之间的相互转化.结论:HPLC法可准确、简便、快速测定艾愈片中苦参碱含量,艾愈片制备过程存在氧化苦参碱向苦参碱转化.

    作者:徐惠玲;夏才付;刘向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前列治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

    前列治胶囊是我院制剂室生产的制剂,由丹参、黄柏、赤芍、泽兰等六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宁心安神作用,用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结石、精囊炎、膀胱炎、血精等症.为有效控制该成药的内在质量,保证药效,本实验对该制剂中的君药丹参、黄柏、赤芍进行了薄层色谱法鉴别.

    作者:曾莉萍;江丰;廖永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诃子的炮制研究

    目的:探究诃子炮制后增强止泻功效的机理.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诃子炮制(炒、煨)前后番泻苷A含量.结果:生诃子中番泻苷A含量高,其他诃子炮制品经加热炮制后番泻苷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讨论:诃子经加热炮制后番泻苷A含量下降,因此它的收敛止泻作用相对增强.

    作者:苏孝共;朱光辉;王增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补中益气丸小蜜丸烘干过程均一性试验

    小蜜丸烘干设备螺旋振动干燥机,其生产能力约160kg/h,采用该设备进行补中益气丸烘干,以证实该设备干燥的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的均一性、稳定性及可靠程度,为干燥提供工艺参数.

    作者:王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维元素薄膜包衣片生产中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我公司在多维元素片薄膜包衣工序中经常遇到以下一些问题,现将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郭盛合;刘紫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警惕中医研究的庸俗化倾向

    近年来,关于中医的研究活动十分热闹,有从现代科学证实入手的,也有从传统文化寻真入手的,对中医这朵绵延三千年至今仍璀灿夺目的奇葩,似乎都想揭启其中的奥秘.研究的主流是健康的、切实的,扩大了中医的影响,增加了中医的自信,甚至还形成了不算小的中医文化热.但研究中,也有一些直接或间接贬损中医,把中医庸俗化的倾向,不能不使我们警惕.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锁固精丸中山奈素的含量

    金锁固精丸(浓缩丸)是由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子等药材为原料,经过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丸剂.为进一步控制其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沙苑子、莲须、莲子的有效成分山奈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本法简便、准确、可靠.具体试验方法如下:

    作者:吴晓勇;温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徐长卿临床应用进展

    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Bunge)Kitag]为萝藦科鹅绒藤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医常用药物,别名寥刁竹、满山香、迫遥竹、一枝香、竹叶细辛、对节莲、一线香等.

    作者:武毅;刘刚;温海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蛋白质组学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它是以整体和全局为出发点的生物前沿学科,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特征有着天然的亲和性,中医药工作者借鉴这一新技术在中医证本质、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将对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进展作一概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趋势的展望.

    作者:贾钰华;周玉平;张云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