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敏;黄小英;侯吉华
跌打红药胶囊由三七、红花、川芎、当归、白芷等六昧中药加工而成.功能为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瘀血肿痛、风湿麻木.为更好地对该药进行质量控制,拟用薄层色谱对三七、川芎、白芷3种药材进行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七人参皂苷Rg1的含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晓红;黄慧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在对男性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此类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为了进一步认识性功能障碍与腰腿痛的相关性,对部分男性腰腿痛患者进行了调查问卷,并观察了部分患者保守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常安;黄桂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丝穗金粟兰为金粟兰科植物Chloranthus fortunei(A.Gray)Solms,又名水晶花、四对草、银线草.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微温,有小毒.具祛风理气、活血散瘀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胃痛、咳嗽、干血痨、跌打损伤、疮疖肿毒[1].为了探讨化学成分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GCMS-DS联用技术对丝穗金粟兰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分离鉴定了31种化学成分.
作者:李石蓉;姚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藉此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认真把握的基础上,创设某种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来.PBL基本过程包括组织小组、启动问题、解决问题、成果展示、反思和评价等环节.我们根据生理学理论枯燥难懂的特点,将PBL引入本科教学中,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敏;黄小英;侯吉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陈定泰数代世医,是我国早期中西医汇通名医世家,在19世纪近百年间,作为广东籍世医,得风气之先,致力于中西医汇通研究,成为近代具有典型意义的中西医汇通世家.
作者:余永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荷丹颗粒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标准的新药转正标准第28册中的荷丹片经改剂型而成的品种,全方由荷叶、丹参、山楂、番泻叶、补骨脂(盐炒)等五味药材组成,具有化痰降浊、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高血脂症属痰浊夹瘀证候者等.方中荷叶为君药,并且用量大,加上本制剂的提取工艺为水提醇沉工艺,所以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荷丹颗粒中荷叶碱的含量以控制该产品的质量.
作者:朱良辉;汪军;尧享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通过论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一方面认为文字是表现心志、表现语言的高级的形式,文字的传播功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又认为文字和物象只是表现心志思想的形式和工具,不值得受到高度重视.旨在说明在中医文献教学中既要善于取象比类,又要重视取类比象,从具体到抽象,或者从抽象到具体.尤其要重视联系语言环境去发掘词义,使文字的解析和词义的阐释服务于古典文献真义的理解.
作者:贾成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周围性面瘫也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利用针灸经穴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比较确切的效果.现将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经穴治疗本病所采用的不同刺灸工具、刺灸手法、输穴配伍综述如下:
作者:刘建武;陈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复抗丸(主含人参、茯苓、女贞子、三七、蟾蜍、生川草乌、生马钱子等)为我院外科倪毓生主任中医师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方,经过20多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笔者对总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并对生川乌、生草乌中所含有的乌头碱及人参中所含的人参皂苷进行了定性鉴别,以期达到控制该制剂质量的目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它是建立在生理、生化、组织胚胎学、解剖、免疫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其基础性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与此同时来自病理学自身的信息亦十分丰富.许多新技术,如图像分析、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PCR、基因芯片等在病理学的研究和诊断中的运用,使得病理学知识得到极大的充实,通过信息技术将这些知识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将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病理学还是一门融形象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学生需要大量的组织、器官、细胞的病理学标本来认识疾病,揭示疾病发展的规律.在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将病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为病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日益丰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惠交流,又为将信息技术溶入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条件.
作者:高健;刘端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复脉口服液是我院院长(现名誉院长)、全国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邵荣世积累多年临床实践,经科学方法提取制备的纯中药制剂.具有益气活血、宁心复脉作用,对室性早博病人有明显效果.现将其制备方法、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庄美芳;童咏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类风关巴布剂穴位贴敷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将64例RA患者随机分为穴贴组33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类风关巴剂;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两组均完成3个月的治疗,观察疗效、治疗前后的有关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缓解9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穴贴组分别为15、12、5、1例,总有效率为97.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有关指标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晨僵、关节肿胀数、ESR值、RF值有显著性差异,以治疗组为优.不良反应:治疗组8例,对照组20例.结论:雷公藤通过穴贴或口服给药对RA活动期均有良好疗效,而穴位贴敷法在改善主要临床表现及检验指标方面更为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叶天申;谢文霞;张劲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传统产业寻求突破发展的强力助推剂,并且深深地渗透进传统产业,成为传统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在金融、保险、交通和零售等行业已经得到了验证,医药行业也不例外.为了给广大对医药领域应用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文介绍了当前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向,分析了各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作者:杜建强;吴友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参茸补血酒由鹿茸、人参、三七、白芍等药味组成,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对气血两亏、诸虚百损、耳鸣目眩、四肢倦怠具有较好的疗效.方中白芍有效成分为芍药苷,本文用HPLC法测定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该法快捷、灵敏、准确.
作者:许江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针刺疗法是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以其特有的治法、显著的疗效在临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近3年来针刺疗法在治疗失眠症方面的研究介绍如下:
作者:秦小珑;钟天;黄小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对1999~2003年195例烧伤病人创面分离的各种细菌、真菌共39种1116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217株,检出率为19.4%,居第1位;铜绿假单胞茵208株,检出率为18.6%,居第2位;乙酰钙不动杆菌119株,检出率为10.6%,居第3位.同时于创面及烧伤病房环境中分离出了蜡样芽胞杆菌、绿色气球茵、曲霉菌等机会致病茵,且创面分离数量较多的菌在环境中几乎均可检出.
作者:邹书文;甘求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胃粘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包括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1].研究证实,表皮生长因子(EGF)有很强的促进细胞修复作用[2],能保持胃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并有抑制胃酸分泌功能[3].动物实验证明有促进溃疡愈合作用[4].表明溃疡的愈合与EGF含量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综述如下.
作者:黄适;林寿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仪器、试药与实验样品岛津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SPD-10AH紫外检测器,U6K进样阀;N2000色谱工作站.绿原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腈、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样品:银黄灌洗液(Ⅰ型)由本院提供,金银花药材(产地:山东).
作者:陈雨姣;熊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射干麻黄汤化裁方对哮喘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方法:分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射干麻黄汤治疗组、强的松治疗组.测定各组于致敏原激发后30分钟,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病理组血清及BALF中NO含量明显升高,射干麻黄汤和强的松均有降低血清及BALF中NO含量的作用,且疗效接近.结论:射干麻黄汤能够降低血清及BALF中NO的含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哮喘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且有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达到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的双重治疗目的.
作者:张丽艳;张红梅;王树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因患者血液中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故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主要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血肿,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等症状.升板合剂为纯中药制剂,已成功地用于102例慢性ITP病人,总有效率达100%.本文旨在从基础药理方面研究升板合剂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其治疗ITP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该方提供理论依据,亦为该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造福广大ITP患者奠定基础.
作者:徐红;王开贞;高尔;邱世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