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针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曹其彬;韩永祥;张俊清;刘智;张艳苗;耿全利;罗士瑞

关键词:腹腔镜术后, 针刺, 免疫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月-2010年6月同一手术组的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术后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第7天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M、IgG),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及IgA、IgG、IgM,术后2组均明显降低(P<0.01),但针刺组恢复较快,第3天、第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针刺能提高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恢复.
北京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六变思路助孕育

    在美国长期治疗疑难不育症的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不循常规的治疗不孕不育证的六变思路,即:变促卵为解郁,丹栀逍遥媲美IVF(试管婴儿);变养阴为温热,附桂龙牡可降FSH(促卵泡性腺激素);变暖宫为清泄,苦参龙胆促卵受精;变补血为活血,丹参红花助孕著床;变强精为清欲,雪石知柏纠正畸精;变疏通为升提,芪桔升柴松畅卵管的六种变法.突出中医辨证,以中医辨证宏观调控现代病理微观,冀求提高不孕不育症的中医治疗水平.

    作者:贝润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确诊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滞型、脾肾气虚型、肝郁气滞型,采用针刺结合女性生理周期的进间针刺法,配合电针方法治疗,主穴关元、中极、大赫、阴陵泉、三阴交,随症加减.15次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5个月经周期.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较,治疗组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及血清激素水平,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

    络病学说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及络脉的庞大繁杂难以把握,使得络病理论未能得到深入研究,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多从痰热动风,肝肾阴虚、血瘀动风,气滞血瘀、虚风内动等方面进行探讨,尚未有从络病角度去研究.本文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使中医学向着微观的方向发展,并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理论.

    作者:张晓霞;吴之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鬼箭羽正品饮片与伪品大果榆饮片的区别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鬼箭羽正品与常见伪品大果榆饮片,为鬼箭羽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显微、理化反应、薄层色谱法对鬼箭羽及大果榆饮片进行鉴别.结果 鬼箭羽正品与伪品大果榆在外观、显微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但甾体和三萜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区别不明显,香橙素是正品鬼箭羽含有的特征成分之一,而伪品不含.结论 薄层鉴别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可作为鬼箭羽饮片的鉴别依据.

    作者:张超;龚慕辛;罗容;陈云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秦学贤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

    秦学贤从医近50年,在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明显,尤其是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把中医外科特有的消、托、补法贯穿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并且对伤口的处理有独特的经验.

    作者:韩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铍针与毫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 探讨铍针与毫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9月-201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18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铍针治疗组与毫针对照组各59例,分别予铍针与毫针进行治疗.通过统计分析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软组织张力指数202.63±11.70,治疗后为280.93±13.98;治疗前疼痛指数为5.81+0.17,治疗后为0.83±O.15.对照组治疗前软组织张力指数193.98±11.70,治疗后为255.09±13.98;治疗前疼痛指数为5.73±0.17,治疗后为1.54±0.15.2组治疗后张力指数及疼痛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治疗组治愈49例,显效8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1%;对照组治愈31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22%.2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5).结论 铍针能有效降低皮神经周围的压力,松解粘连,后消除感觉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迅速缓解疼痛.而毫针治疗短期止痛效果好,但对皮神经周围的压力降低不明显,终随访效果不明显.

    作者:顾力军;常德有;沈红强;张洪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针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月-2010年6月同一手术组的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术后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第7天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M、IgG),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及IgA、IgG、IgM,术后2组均明显降低(P<0.01),但针刺组恢复较快,第3天、第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针刺能提高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恢复.

    作者:曹其彬;韩永祥;张俊清;刘智;张艳苗;耿全利;罗士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化浊祛瘀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血气分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化浊祛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采用中医化浊祛瘀法及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31例,单纯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通过观察患者血气分析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比较2组的总住院天数.结果 2组血气分析、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化浊祛瘀法可以明显纠正AECOPD患者的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韩桂玲;张纾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针刺配合耳穴电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5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耳穴电针刺治疗脑卒中引起的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体穴加耳穴电针刺的治疗组和仅用体穴的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5%、98.08%,对照组为38.46%、78.85%.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可靠.

    作者:王桂芳;吴晓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益气化瘀调冲汤对混合菌诱导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调冲汤对慢性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混和菌制备 Wistar 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模型,分组给药,治疗一月后取子宫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价并观察其子宫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子宫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结果 益气化瘀调冲汤能调节炎症因子 IL-6 的和 IL-2 的释放,使 Th1/Th2 细胞偏移趋于平衡,并下调子宫内膜 ICAM-1 表达,使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益气化瘀调冲汤对慢性子宫内膜炎可发挥抗炎及促进内膜组织修复的作用.

    作者:朱海润;尚云;瞿晓竹;卫洪昌;叶耘;王清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清肝泻火止痛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清肝泻火止痛汤治疗紧张型头痛(肝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治疗组65例给予清肝泻火止痛汤合剂,每次100 ml,每日2次;对照组21例给予安慰剂合剂,每次100ml,每日2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 两组紧张型头痛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78.5%,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显效率为57.1%,总有效率为61.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69.2%,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显效率为57.2%,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过程中,服用清肝泻火止痛汤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均较耐受.结论 清肝泻火止痛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贺鹏杰;朱建贵;田琳;扬戈;孙利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谷世喆临床经验用穴介绍

    谷世喆教授在40余年针灸临床的过程中,对穴位的认识运用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临床强调整体论治,注重经络辨证,运用穴位灵活,对于现代疑难病,用针灸结合中药的方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疗效.本文主要总结谷教授临床常用效穴并通过简要病例体现穴位的具体运用.

    作者:薛娜;吴义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人参醇提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治疗机理研究

    目的 观察人参醇提物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理.方法 采用多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糖尿病小鼠模型,用人参醇提物连续治疗14天.结果 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人参组小鼠的胰岛数量无明显减少(P>0.05),胰岛细胞大小基本正常,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减轻;人参组小鼠血糖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体重高于模型组,血清 C 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小鼠,自身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人参可以抑制糖尿病模型小鼠脾和胸腺的增大;人参对迟发型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人参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自身免疫反应的损害,减少了胰岛细胞的损伤,并使损伤的胰岛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降低了血清自身抗体水平,增加了 C 肽的分泌,进而降低了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

    作者:王俊霞;张丽;杨泽;张阳娇;李晓玲;吴越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研究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抗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医药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途径、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以及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春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火证与非火证的理化指标差异及相关分析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火证与非火证的理化指标差异.方法 收集高血压病火证137例与非火证291例,比较2者之间的血常规、肝肾功、血脂血糖、凝血功能、心电图以及颈部血管彩超的差异.结果 高血压病火证的空腹血糖水平、凝血酶时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和(或)斑块形成及颅内血流异常的出现率均高于非火证(P<0.05,P<0.01),其余理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经Spearman相关分析,高血压病火证与空腹血糖、凝血酶时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和(或)斑块及颅内异常血流呈正直线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 火在高血压病中可能是引起血糖升高、凝血异常、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血流异常的因素之一.

    作者:王嘉麟;王玉来;郭蓉娟;张允岭;刘文娜;陈志刚;白文;曹晓岚;张玉莲;赵建军;陈志强;常富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黄芪组分对乳鼠肥大心肌细胞ATP合成酶F1亚单位β肽表达的影响

    目的 在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上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黄芪组分(包括黄芪皂苷和黄芪多糖)对心肌细胞ATP 合成酶 F1 亚单位β肽(F1-ATPase β)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黄芪组分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干预作用,为中药防治心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造成肥大细胞模型,黄芪组分干预后,采用 RT-PCR 法测定 F1-ATPase β的 mRNA 表达.结果 AngⅡ作用于心肌细胞24h,引起 F1-ATPaseβ表达增加;48h引起 F1-ATPaseβ表达下降.黄芪组分干预后48h,F1-ATPaseβ表达趋于正常.结论 黄芪皂苷和黄芪多糖可在分子水平上抑制 AngⅡ对心肌细胞F1-ATPase β mRNA 表达的影响,从而抑制 AngⅡ对心肌细胞 ATP 含量的影响,提示黄芪可能是通过对肥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干预作用预防心衰的发生发展.

    作者:苏敬泽;农一兵;林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浅析中华民国中央卫生行政机构之嬗递

    我国中央政府设置卫生行政机构源远流长,但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取得政府组成部门之地位,却始于民国.本文将对民国时期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地位起伏、名称嬗递之过程做详细深入之梳理,并于文末得出结论,中央卫生行政机构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之地位不动摇,有利于卫生立法的常态化进行;同时提出立法建言,鉴于中医学(民族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差异存在的客观性,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地位,保障中医药立法之常态化进行,有助于进一步完备完善祖国中医药卫生法制事业.

    作者:樊波;梁峻;袁国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新医正骨法治疗颈椎病106例疗效观察

    新医正骨法是冯天有教授创立的针对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中西医综合疗法.近年来运用此法治疗颈椎病106例,结果痊愈55例,显效30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闫松;丁卫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张炳厚应用当归六黄汤经验浅析

    当归六黄汤源自金元时代李果的<兰室秘藏>,为治虚实夹杂、阴虚内热而设.方中当归、二地滋肾养血;芩、连、柏泄三焦之火,又能苦寒坚阴;黄芪益气固表实卫,俾阴复热退卫强则汗止.张炳厚老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50载,擅治疑难杂症,以用方广泛、加减灵活而著称,在I临床上运用当归六黄汤治疗内科、妇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大大拓宽了本方的应用范围.本文选取几则典型病例,总结张炳厚老师运用本方的经验.

    作者:沈毅;孔繁飞;钟柳娜;关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冬病夏治学术渊源与文献考证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本文通过查阅古今冬病夏治的文献,系统总结及探讨冬病夏治学说的学术渊源及治疗的传承和发展.认为冬病夏治方法理论源于<内经>,成熟于明清,发展于当代.

    作者:彭冬青;王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北京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

主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