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水;邓伟哲;李春雷
中医中药,博大精深,它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疗效是客观存在的,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己不是西医没有办法时调理调理而己,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的全过程都可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也非常强调中西医结合和祖国医学的发展在肿瘤学方面的地位[1].本文兹对消化道肿瘤中医药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陈治水;邓伟哲;李春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国中医药教育的精英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它既要满足广大地区对大众化教育的需求,又要满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出现的越来越强烈的对精英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牢固树立中医学教育也是精英教育的观念,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并依据我国国情逐步推行中医教育的精英教育.
作者:花宝金;姚魁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健康管理师的实习带教,探索健康管理师培训的实习方法 ,为健康管理师的规范化培训提供可借鉴的实习模式.方法 以2007-2008年在北京小汤山医院进行健康管理师实习的300余名实习者为对象,总结近十期健康管理师培训班的实习情况.通过制定实习大纲、健康状况信息采集、健康体检定位、科学设计体检套餐、进行健康风险评估、饮食运动实践和展示生活方式疾病的管理等方法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实习质量为目的 .结果通过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警、动态监测、检后追踪服务、健康教育、亚健康干预、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强化生活方式管理于一体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习效果.结论规范的实习大纲是搞好健康管理师实习的基础,充足的实习时间是保障健康管理师实习效果的前提,强化实践技能是提高健康管理师实习质量的关键.
作者:韩萍;刘香玉;胡坤;欧映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赵炳南是现代中医皮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中医皮肤科理论和临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体系,是赵炳南皮肤科学的知识源泉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赵老对带状疱疹、丹毒、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数十种皮肤病的古今病名、证候特点、治疗用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澄清和终确定了一些皮肤病的病名,规范了皮肤病证候,在中医皮肤科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一定的权威性.赵炳南皮肤科还广泛吸纳明清皮外科学和温病学成就,将<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等著名皮外科著作中有关阴阳辨证、走黄及许多皮外科疾病的诊疗方法 用于皮肤科临床,推动了现代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赵老并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三焦湿热证按湿与热的多少分类而治的方法 率先用于皮肤科中,是温病学说成功用于皮肤病的典范.
作者:宋乃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甲型H1N1流感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2009年5月15日~6月4日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进行动态观察,并开展了中医个体化辨证治疗和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7.8岁;3例以发热、3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发病体温37.3℃~38.5℃,体温高为39.4 ℃;发热持续时间长者为5天;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不重;鼻塞、流涕、喷嚏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少见;未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青年患者轻;中医证候表现表卫症状较轻,内热偏重,多伴有咳嗽、咽部红赤和目赤等,辨证多属于毒袭肺卫证、风热袭表证.结论现阶段北京地区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毒力较弱,疫情表现较温和,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也较季节性流感为轻.中医风热袭表证候常见,辨证应用麻杏石甘汤、桑菊饮为主有一定疗效,可迅速退热,改善咳嗽、咽痛、头痛等症状,缩短流感病程.
作者:王玉光;王晓静;杜宏波;张伟;王融冰;李兴旺;毛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分析北京市展览路社区居民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发病状况,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108例CAG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资料,运用统计学分析证候分布规律.结果社区CAG临床主证的发生频次依次为胃痛(89.81 %)、脘腹胀满(78.7 %)、纳差(62.96 %)、口干(60.18 %)、乏力(45.37 %)、畏寒肢冷(43.51 %)、便秘(39.81 %)、嘈杂、(35.18 %)等.中医证型的出现比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22.22 %)、肝胃不和证(19.44 %)、胃阴不足证(17.59 %)、脾胃湿热证(14.81 %)、胃络瘀血证(9.26 %)、寒热错杂证(7.40 %)、肝胃郁热证(5.56 %)、饮食停滞证(3.70 %).胃镜检查结果也与常见中医证型的不同呈现相关性表现.结论本社区CAG患者的发病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及胃镜检查与证型的相关性可以为社区CGA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
作者:常淑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 HE) 是各种严重肝脏疾病所致的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性格智能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和昏迷等.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地黄低聚糖进行一系列研究,发现该物质对肝硬化患者有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降低内毒素、降低血氨的作用.经动物实验证实地黄低聚糖具有预防大脑诱发电位异常的作用[1].从这些初步实验研究来看,地黄低聚糖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肝性脑病治疗药物.由于目前对肝性脑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是十分透彻,尚没有成功的肝性脑病的模型,为了进一步证实地黄低聚糖抗肝性脑病的作用及机理,我们进行了地黄低聚糖对大鼠肝损伤造成的血氨升高和学习认知障碍影响的实验.
作者:邓宝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玻璃酸钠注射液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玻璃酸钠注射液合中药熏蒸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217例患者治疗后显效率为32 %,有效率为64 %,总体治疗优良率为96 %,无一例加重.有16例患者在首次注射后出现短暂疼痛加重未作处理,1周内症状消失.治疗效果与骨关节炎严重程度呈反比.结论玻璃酸钠注射液合中药熏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简单易行的方法 .
作者:王小方;陈建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聂莉芳主任医师治疗肾病强调辨病期与辨病证相结合,动态整体地诊治疾病,权衡标本缓急,注重气血阴阳及脏腑辨证,突出脏腑定位,深入研究气阴两虚证,注重调理、固护脾胃,用药考究;广开思路,立足中医根本,综合现代科研方法 实现中医疾病诊治的标准化.
作者:林伟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中医补气活血法对胸痹气虚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16例给予静脉滴注极化液,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和肠溶阿司匹林片治疗.治疗组122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补气活血的中药汤剂.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总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硝酸甘油停减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用补气活血法配合西药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李晓伟;周红梅;胡元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血瘀证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以病理性肿块、面黯消瘦、舌质紫暗、舌下脉络青紫、脉涩或结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伴发的高凝状态密切相关.本文从血液高凝状态的角度探讨了肿瘤血瘀证与血流变学、微循环障碍、血凝状态、肿瘤的增殖和转移的关系,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确定了益气活血的治疗原则及防治对策,以期有效改善肿瘤血瘀证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田同德;储真真;陈信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龙胆泻肝汤结合针刺对肝郁型失眠的疗效.方法 入选肝郁型失眠患者43例,给予中药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煎服,同时针刺安眠、太冲等穴位治疗.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8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0 %.结论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对肝郁型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毛芝芳;郑利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通过40年的临床治疗及近20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在放化疗中加服中医药治疗可明显地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同时在中西医结合组中,患者的全身、消化道和血象反应都较单纯放化疗组为轻.患者的体质得到加强,生存质量明显提高.近20年来开展大量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某些中药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骨骼造血功能,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的作用.中医药对化疗产生的局部反应,骨髓抑制,心脏、周围神经毒性都能起到明显防治作用,对消化、泌尿、呼吸系统副反应的防治也有明显疗效.
作者:邓博;贾立群;李佩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聂莉芳主任医师为我国著名的中医肾病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生导师,肾病科原主任(1983-2005),擅长治疗IgA肾病、慢性肾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等,在中医药治疗肾脏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系统总结了聂师近三十余年来公开发表的70余篇论文及其平素的讲解、讲座,现将心得介绍如下.
作者:牛洁;刘铜华;杨丽霞;王志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自拟旋丹乌贝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自拟旋丹乌贝汤加减,对照组予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1~1.5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胃镜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 %,对照组总有效率9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旋丹乌贝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
作者:戚海龙;史海霞;和媛媛;魏玮;刘永;白亦冰;来要良;程皓;李思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损伤及麝香配伍冰片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48 h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各组脑组织情况.结果:再灌注24 h时麝香配伍冰片组、麝香组、尼莫同组积分下降明显,再灌注48h时麝香配伍冰片组、安宫牛黄丸组积分较相应模型组积分下降明显(均P <0.01);麝香配伍冰片组、安宫牛黄丸组可显著降低脑组织中ICAM-1 mRNA、LFA-1 mRNA的表达(P <0.01),冰片组ICAM-1 mRNA和再灌注48h时LFA-1mRNA也有明显降低(P <0.05);麝香配伍冰片组、安宫牛黄丸组、冰片组脑组织MMP-9 mRNA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三组TIMP-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再灌注24h时麝香组也有相同变化趋势;麝香配伍冰片组、安宫牛黄丸组、冰片组脑组织AQP-4 mRNA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结论麝香配伍冰片可以通过抑制ICAM-1 mRNA、LFA-1 mRNA、MMP-9 mRNA和AQP-4 mRNA 的表达,提高TIMP-1 mRNA的表达来减轻血脑屏障损伤,这可能是芳香开窍药醒脑开窍的机理.
作者:刘亚敏;赵光峰;夏鑫华;徐秋英;沈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整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6例三踝骨折随机分为中医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法或手术的整复固定治疗,中医组早期予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后期予健脾益气利水活血中药汤剂治疗.6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Leeds分级中医组优14例,良10例,差4例,总优良率87.5 %;对照组优11例,良9例,差8例,总优良率71.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配合整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整复固定术.
作者:边小校;林章根;张跃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新方法 .方法 对近两年来经临床或彩超诊断为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患者,以血府逐瘀胶囊进行治疗.结果 15例少精患者中,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8例.55例弱精症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结论以血府逐瘀胶囊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对因曲张引起的少精症效果不太理想,对曲张引起的弱精症疗效较满意.
作者:王景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护理措施对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 将12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1组(40例)、观察2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1组采用常规护理及足底按压,观察2组采用常规护理及足底按压加耳穴压豆综合护理方法 .3~7天为1个干预周期,采用<中药临床药理学>中失眠的疗效判定标准,2个干预周期后,比较三组睡眠改善效果.结果治疗4~7天观察2组改善睡眠状况者37.20 %,观察1组为27.5 %,对照组为1.0 %.观察2组中患者的失眠症状较观察1组、对照组更能较快改善.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后睡眠疗效的总有效率观察2组为72.1 %,明显高于观察1组的67.5 %及对照组的 57.1 %.通过中医护理措施干预,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失眠患者的血糖.观察2组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1组(P <0.05).结论耳穴压豆及足底按压结合常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者:苏宁;张吉敏;倪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针对癫痫病治疗现状,及古文献对癫痫病的认识,对针灸治疗癫痫病的临床研究思路进行了如下探讨:①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②安全有效是核心;③针灸方法 的选择.从而研究针灸治疗癫痫病的方法 、疗效及前景.
作者:李冬梅;王丽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