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危北海脾胃病学术思想探讨

孔令彪

关键词:脾胃病, 脾虚, 健脾, 学术探讨
摘要: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是建立在对脾胃疾患的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脾胃虚证是脾胃病研究的关键所在,脾胃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是脾胃内伤所致.为此,危先生从脾脏本脏及基与他脏的关系方面探讨脾胃虚弱在慢性胃肠病发病机制和诊治中的意义,把脾脏本脏及脾脏与他脏的关系体现在用药上,在临床上注意辨证相结合,并详辨脾阴虚与胃阴虚、胃气虚与脾气虚的不同,注重脾胃病的详辨与详审,作到灵活用药.
北京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防治94例

    目的寻求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一种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方法.方法于药流排出孕囊后,治疗组(74例)口服血府逐瘀胶囊,每日2次,每次6粒;对照组(20例)口服益母草膏,每日2次,每次15*!g.结果经7日治疗后,治疗组显效56例,有效18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是一种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药物.

    作者:于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针刺结合西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研究

    目的从实验方面探索针刺结合西药疗法对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情况.方法采用针刺结合西药与单纯使用西药法分别予以治疗.结果两组均对血肿液化吸收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血液流变学、血脂质、TXB2、6-Keto-PGF1a等指标方面,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针刺结合西药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李建生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临证举隅

    李建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熟读四大经典,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擅长治疗中晚期肿瘤.

    作者:时水治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雷诺氏征21例疗效观察

    笔者近年来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雷诺氏征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阎领全;张晓玲;秦前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补脾益肾活血法对老年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脂类代谢及TXA2/PGI2平衡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脾益肾活血法对老年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脂类代谢紊乱及TXA2/PGI2平衡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观察组60例患者服补脾益肾活血中药,与对照组20例患者口服糖适平等进行比较.4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补脾益肾活血中药可以明显降低TC、TG、LDL-C含量,升高HDL-C、HDL-C/LDL-C比值,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明显降低TXB2及TXB2/6-K-PGF1a比值,升高6-K-PGF1a水平,其疗效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与西药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及TXA2/PGI2平衡方面疗效都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作者:王晓光;王大成;张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出血性中风中医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裂,血溢于脑,出现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患.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临床表现多样等特点,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樊永平;熊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海藻玉壶汤化裁治疗声带小结1例

    患者,男,38岁,工人,1998年7月28日初诊.半年前自觉声音嘶哑,咽部不适,时轻时重,经对症治疗难得痊愈.3个月前又就诊于某三级医院耳鼻喉科,经喉镜检查示:声带游缘前中1/3交接处两侧对称突起,呈苍白色,局部水肿,充血,并有分泌物附着.

    作者:张楗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五藤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8例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脊柱关节慢性炎症性免疫疾病.早期以骶髂关节疼痛为主,逐渐发展为脊柱疼痛强直,活动受限.目前对于本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手段,临床致残率较高.笔者自拟五藤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止痒合剂加味治疗老年性瘙痒病70例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但仅有皮肤瘙痒而无明显的原发性损害时则称为瘙痒病(Pruritus).老年性瘙痒病( pruritus senilis)多由于皮脂腺机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等因素引起,多发于冬春季.笔者临床应用北京中医医院皮科的止痒合剂为基本方,另据个人经验随证加味,治疗此病70例,收效较佳.报道如下.

    作者:王同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消渴颗粒剂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采用薄层层析方法对我院糖尿病研究中心新制剂消渴颗粒剂中各药味分别进行了定性鉴别研究,意在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本研究确立了鬼箭羽、葛根、山茱萸、大黄的薄层鉴别条件,经阴性对照试验及样品实验观察,证明本实验方法可行.

    作者:龚慕辛;王欣苗;关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医院校《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医学生物学是当前发展快、前景广阔的学科之一.根据中医院校的教学特点,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丁相海;袁梦;陈婷婷;赵国宁;马丛;潘学伟;刘慧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在西医医院的从业状况和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有中医的西医医院主要有回民医院和内、外城官医院三家.回民医院分中、西医两部,西医就诊量较少,中医医疗是医院的主业.内、外城官医院是清末延续下来的官办医院,民国早期中医医疗是医院的主业,随着医院的发展,西医医疗成了医院的主业,后来中医逐渐退出,完全成了西医医院.中医在三个医院的防治疾病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董泽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温阳利水、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功能不全3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用温阳利水、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70例,随机单盲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于服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超声心功能图.结果两组用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1)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均有改善(均P<0.05).结论以中医温阳利水、益气活血法与西医治疗均可以改善心功能不全,恢复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但中医疗法可能避免或减少西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作者:邝开安;黄英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加减桑螵蛸散治疗小儿遗尿症50例疗效观察

    小儿遗尿症是临床常见症,笔者用加减桑螵蛸散治疗本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巨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扶正祛邪治疗中老年反复尿路感染

    中老年反复尿路感染属常见难治病.笔者采用扶正祛邪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灵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碟脉灵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3例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应用碟脉灵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经森;丁雯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危北海脾胃病学术思想探讨

    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是建立在对脾胃疾患的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脾胃虚证是脾胃病研究的关键所在,脾胃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是脾胃内伤所致.为此,危先生从脾脏本脏及基与他脏的关系方面探讨脾胃虚弱在慢性胃肠病发病机制和诊治中的意义,把脾脏本脏及脾脏与他脏的关系体现在用药上,在临床上注意辨证相结合,并详辨脾阴虚与胃阴虚、胃气虚与脾气虚的不同,注重脾胃病的详辨与详审,作到灵活用药.

    作者:孔令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崇尚医道,精研疡科--记回族外科医家丁德恩

    1 生平简历丁德恩,一名庆三,人尊称为丁三巴(巴意为爷),回族,北京市人.生于1854年,卒于1917年,享年63岁.

    作者:徐江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先兆31例疗效观察

    中风先兆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由于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在出现中风先兆时,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辅以西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书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精通医术,擅治肿瘤,巧用四物--记北京中医学会创始人之一徐右丞

    徐右丞,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苦研歧黄.青年时奔走革命,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医药顾问.民国初期来京开业行医.徐氏擅治肿瘤及杂病:处方多采温病方为主,兼用伤寒之方,既用汤方,又用成药,且内服外用兼施;巧用四物加减:凡病涉血证,无论阴证阳证、兼寒兼热、兼虚兼实、兼表兼里,每治以四物汤加减,曲尽其妙.

    作者:徐江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北京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

主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