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护理体会

杨丽萍;刘书英;林景枝

关键词:老年人, 肺结核患者, 机体免疫力, 生活质量, 社会环境, 其它疾病, 护理体会, 护理特点, 功能减退, 脏器, 心理
摘要:近年来老年肺结核呈增多趋势[1].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功能下降,各脏器功能减退,易合并其它疾病.并且随着心理、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疾病的转归.因此探讨和加强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护理特点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社区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45例小细胞肺癌的X线分析

    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较鳞癌、腺癌为低,但恶性程度高、转移早、发展快,一般说预后较差.本文就本院病理证实的45例,结合国内外文献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启忠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肝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肝病患者在用药治疗中,首先要了解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情况及用药是否对症.据不完全统计能够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西药至少有二百余种以上.许多人认为,中药是安全的,而近年来,许多报道证实某些中药如:黄药子、苍耳子、柴胡、雷公藤、五倍子等也可造成肝损害.

    作者:赵承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夏季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诊疗与饮食调养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也是多发的疾病,约占儿科门诊的80%.此病一般冬季多发.但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小儿夏季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已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小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婴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体温调节功能差,很难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因而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再加上由于空调的广泛使用而致室内外温差过大,以及贪食、贪饮、贪凉等种种原因,致使夏季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频发.

    作者:丁娟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高血压病人用药的误区及指导

    高血压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降低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日前治疗高血压病仍以药物为主,做好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指导,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下,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对高血压治疗的高目标.

    作者:苏晨霜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异位妊娠的诊断和处理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生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国外(以美国为例)异位妊娠与正常妊娠之比,由1970年的1:22.2上升至1989年的1:51;国内由1:167~322上升至1:56~93.作为临床医生,能否及时做出诊断并积极抢救可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现将我院2005年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异位妊娠10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沈慧;谢静燕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哌拉西林/他巴唑坦治疗肝硬化并感染78例观察

    肝硬化作为一种慢性常见的疾病,多系统受累,机体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感染又加重肝功能损害,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现将我院自2003年6月~2005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感染78例患者,使用凯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承棉;张桂敏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观察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尤其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常在生后1~3个月发病,多伴有颅内出血,死亡率高,幸存者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自2004年12月以来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鲁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黄疸

    黄疸(jaundice)是症状也是体征,它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作者:王秀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核素治疗

    肿瘤骨转移系指由其它组织或器官的原发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淋巴循环以及直接侵犯骨骼引起的继发性恶性病变.随着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改变,导致骨代谢严重不平衡,骨质破坏逐趋恶化.文献报道,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患者约有70%~85%发生骨转移.肿瘤患者死亡后尸检显示,50%存在骨转移.由于原发肿瘤的种类不同,可引起成骨性为主的肿瘤骨转移(如前列腺肿瘤、乳腺肿瘤等),亦或引起以溶骨性为主的肿瘤骨转移(如肺部及鼻咽部肿瘤等).相当部分的肿瘤骨转移患者,将产生高血钙症和剧烈骨痛,文献报导70%以上的骨转移患者有骨痛症状.广泛性的骨转移,顽固性的疼痛,是晚期肿瘤病人常见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必须给予及时诊断和治疗[1].

    作者:张荣银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护士是为病人用药的后环节,也是先获知药物不良反应的第一知情者,她们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现、预防、治疗报告中起着重要作用,就实际工作中如何观察处理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归结如下

    作者:李春霞;王霞;陈广家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中药验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84例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临床当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如果治疗不彻底,极易转为慢性,根治较困难,特别是用西药治疗,出现细菌耐药性的机率较大,后果不佳.我们采用了醋制(醋蒸)大黄加马齿苋煎剂对84例急性细菌性痢疾进行了观察治疗,单用西药呋喃唑酮、吡哌酸5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焦敬利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物理降温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发热的病人我们经常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降温,物理降温包括冰敷、酒精擦浴、温水浴等,而在使用物理降温中经常会因各种原因而影响了降温的效果,并出现某些不适或并发症.

    作者:展翠莲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动脉僵硬度——心血管危险的新标志物

    首届国际血管健康学术会议亚太地区会议暨第三届中国血管病变和动脉功能学术会议日前在北京结束.来自法国巴黎的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主席Asmar教授就动脉僵硬度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动脉僵硬度是一种新的全身心血管危险标志物.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急诊科病人病情突变的观察与护理

    我院急诊观察室负责全院各专科门诊病人的临时输液和病情观察工作,日平均输液人次达100余人次.由于急诊观察病人多,病种多,病情复杂,用药量广,从而病情突变的发生率也较多.现将本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处理病情突变的观察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韩哲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自拟丁香四逆汤治疗颅脑损伤后呃逆56例

    颅脑损伤后病人,尤其昏迷患者,易出现呃逆.作者经合理辨证,并参考古方,自拟丁香四逆汤治疗此类病人56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付生国;耿学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搞好医疗救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出现了弱势群体.在农村,对于失去主要劳动力和主要收入来源的贫困家庭来说,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构建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既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医疗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现就我县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状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值得推广的建议.

    作者:陈兴国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酒依赖患者戒酒后复饮心理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生理和心理依赖,住院治疗戒酒后而复饮.本文对初戒或复戒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探讨预防复饮的措施.

    作者:陈桂玲;王明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大黄水煎液灌肠治疗重症肝病腹胀18例疗效分析

    腹胀是指胃脘以下腹部胀满,腹皮绷紧的感觉,严重者胀大如鼓状,并常伴有食欲减退、腹部胀痛等症状.据临床观察肝病患者发生腹胀及其严重程度常与肝组织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肝病腹胀的原因很多,例如肝功能受损、胆汗淤积、胆汗分泌入肠道减少,引起消化功能尤其消化脂肪功能障碍,使肠道食物滞留过久,细菌产气增多:腹水、低血钾、肠道继发感染、肠功能紊乱、肝脾显著肿大等也是腹胀的主要原因.

    作者:施俊泽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5例输液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2006年2月11日在我院急诊科输液患儿中,有5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占输液人次2.1%,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成立了调查小组进行现场监测.

    作者:魏秋文;张瑜;李岩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关注老人健康预防老年痴呆

    老年人,目前在我国一般指60岁以上的人群,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65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性痴呆是指老年期出现的已获得地智能在本质上出现持续性的损害,智能缺失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隐袭逐渐发病,以智能障碍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在智能方面出现思维能力丧失、推理判断与计划不足、注意力丧失;在人格方面出现兴趣与始动性丧失、情绪迟钝或难以抑制、社会行为不端、不拘小节;在记忆力方面出现遗忘,不能学习,在时间、地形、视觉与空间定向力差;在言语与认智力方面出现说话不流利,综合功能缺失.在老年人口中,痴呆的患病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4%~5%.80岁以上的老人可占17%-20%.

    作者:冯焕菊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社区医学杂志

社区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