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承;史继云
目的:分析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现状与意愿,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调查162家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509人,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调查结果。结果:48.73%的医务人员认为职称晋升难度比较大;23.89%的医务人员有离职的想法;85.14%的医务人员愿意接受培训,其中职称、进修经历和定点医疗机构是显著性影响因素(P<0.05);医务人员希望的培训机构是二级及以上医院,希望的培训内容是专业技术。结论:对于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规划,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唐立健;林振平;黄颖;陆方;肖永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徐州市城镇老年人健康及卫生服务需求、利用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城镇老年人医疗保健策略和开展老年人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徐州市经济开发区715名60岁及以上的城镇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城镇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47.8%,前五位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两周患病率27.7%,慢性病患病率47.8%,两周就诊率11.0%,就诊医疗机构主要为社区卫生机构,其次为私人诊所和三级医院。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觉病情轻,其次是经济困难。7.7%老年人表示对当前卫生服务价格很满意,36.8%表示较满意。85.3%的老年人认为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满足健康需求。88.2%的老年人希望获得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定期健康检查。影响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满足情况的因素是职业、是否患慢性病和是否有残疾。结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医疗机构应从老年人的健康特点和需求及社区实际情况出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老年人卫生服务中的基础作用。老年人也要提高自身健康意识,强化自我保健,积极参与卫生服务工作。
作者:徐继承;史继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区(县)定点医院结核病诊治岗位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并评价其按人口分布、患者分布和地理分布配置的均衡性。方法:对2012年上海市17个行政区(县)共30家定点医院结核病诊治岗位上的264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上海市区(县)定点医院结核病诊治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结果:目前上海市区(县)定点医院结核病诊治人员区(县)均配备15.6人,按照服务人口、结核病患者和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5、0.69和0.89。结论:上海市区(县)定点医院结核病诊治医务人员总体数量不少,但区域间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今后人员配置应兼顾服务人口、患者数和地理面积的均衡性。
作者:郭敏璐;王伟;陆慧;沈鑫;陈静;袁政安;严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中西部县(区)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明确乡镇卫生院诊疗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了中部湖北省麻城市,以及西部重庆市黔江区为样本县(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县(区)内46家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医疗服务供给状况等9个部分开展调查,由业务院长给本院对乡镇卫生院常见69种疾病的诊疗能力锚定打分。结果:能够控制或治愈的疾病数超过48种的卫生院仅有10家;总收入、执业医师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医技师数等9个因素与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能力相关。结论:中西部县(区)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低,作为首诊机构尚有风险;不同乡镇卫生院疾病诊疗能力差别较大;人员不足仍然是制约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大的瓶颈。
作者:牛亚冬;张亮;贺睿博;吴悦;张研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乡镇卫生院住院服务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抽取2个县作为样本县(区),以新农合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抽取6个样本县(区)2012—2013年所有的住院数据。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结果:东、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占比例依次增大,分别为9.91%、45.35%和51.14%;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疗机构在住院疾病类别占比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三地区P<0.001);乡镇卫生院的住院实际报销比,中部(91.93%)>东部(56.23%)>西部(46.40%);仅在县级住院人数比例,东部(81.65%)>西部(44.36%)>中部(35.47%)。结论:地区间乡镇卫生院住院服务利用水平差距大;各地区乡镇卫生院的住院疾病类别占比存在差异;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住院机构选择。
作者:牛亚冬;张研;贺睿博;吴悦;张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简要回顾了我国口腔医学学位制度的发展情况,并以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对口腔医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指导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学位论文及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对于今后更好地分类培养研究生、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口腔医学专门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谢静波;汪玲;包江波;吴海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开展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效能评价与分析,为改善卫生监督机构工作效能,完善卫生监督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河南省《2014年度国家卫生监督系统信息年报》为数据来源,运用灰色综合评价原理及方法,对样本省辖市全部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20项工作评价指标进行效能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从总体灰色关联度看,样本地区卫生监督系统灰色关联度值均在0.5以上,其中洛阳市(r=0.7127)和驻马店市(r=0.7096)的关联度值较高,濮阳市(r=0.5635)和三门峡市(r=0.5439)灰色关联度值较低;从各构成指标灰色关联系数看,“卫生监督信息建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覆盖”两项指标的关联系数值较高(ε>0.6),而“卫生监督监测”和“案件查处”两项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值较低(ε<0.4)。结论:样本地区卫生监督工作效能仍有提升空间,卫生监督监测和案件查处能力是影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工作效能的主要因素。
作者:吴建;秦豆豆;李红星;范冠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上海市执业(助理)医师2013年的现状并预测2020年的数量,为制定卫生人力规划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时间序列法、人力/人口比值法、人力/床位比值法、卫生服务需求法等4种方法对2020年上海市执业(助理)医师数进行预测。结果:2013年,上海市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40人,时间序列法测算结果为66794人(2.52人/千人口);人力/人口比值法测算结果为66253人(2.50人/千人口);人力/床位比值法测算结果为66378人(2.50人/千人口);卫生服务需求法测算结果为67964至77588人(2.56~2.93人/千人口)。结论:2020年上海市执业(助理)医师的预测区间为66253至77588人(2.50~2.93人/千人口)。4种预测方法各有利弊,在规划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作者:王敏;孙梅;李程跃;吕军;姜立文;倪艳华;陈雯;郝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我国中西部县(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服务开展现状,为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出建议。方法:对麻城市和黔江区46家乡镇卫生院44种医技服务开展调查,分析各项服务开展的情况及未开展的原因。结果:开展服务等级成熟21项(47.72%)、较好10项(22.73%)、一般4项(9.1%)、较差9项(20.45%);能力较高的乡镇卫生院可以开展42项服务,较差者仅能开展12项;其中,开展率高为常规物理检查(95.11%),低为家庭医疗服务(21.01%);人员的数量、能力与设备配置构成限制乡镇卫生院服务开展的主要因素。结论:乡镇卫生院医技服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且不同机构间存在差异,应进一步加强硬件设备及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明确功能定位。
作者:贺睿博;张亮;牛亚冬;吴悦;张研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上海市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数量及结构发展变化情况,为推进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普查及历史数据收集获取2004—2013年卫生监督队伍基本情况,利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卫生监督员共1145人,近十年每万常住人口平均拥有卫生监督员数量有所下降;全市卫生监督员35岁以下人员占42.1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8.03%,近十年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结论:全市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的卫生监督员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卫生监督员工作压力较大;监督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作者:孙肖潇;梁茵;徐宇星;孙国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梳理了近期国内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进展和特征,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包含技术劳务、物耗及技术难度、风险程度等价值因素的定价方法学模型和价格调整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各地在形成适合本地的价值点数体系基础上,根据调价模型分步分批调整和优化现行价格;(2)建立分层分类的补偿和管理机制,强化成本约束和监督。另外,文章结合国内外改革经验,归纳提出了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目标、实施路径和时间表。
作者:金春林;王惟;龚莉;王海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从机构概况、组织架构、经费来源和使用、人力资源保障等几个方面,对世界大的公共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简约而精干的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运营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介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有非常完善的组织机构,专门的经费管理部门保证超过100亿美元的年经费得到有效利用;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运营特点表现在对整个欧洲公共卫生资源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这些特点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完善合理的经费保障管理机制以及对各地区公共卫生资源的整合建设。
作者:董雨晴;李敏;陆晔;董晨;徐奕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创伤急救病人院内诊治模式现状,推动创伤急救体系与国际接轨。方法: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焦点讨论、专家论证等多种方法,了解14所医疗机构中创伤院内急救的行政建制、院内创伤急救医师队伍的设置和培训水平等情况,比较创伤急救病人院内诊治模式对多发伤救治死亡率的影响。结果:目前上海各医疗机构的急救病人院内创伤诊治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模式为创伤中心制,有5所;第二种模式为急诊科首诊负责制和/或急救中心全科医师制,有9所。第一种模式在创伤专用急救设施、急诊检查与手术室配置相对比较完善,且在创伤患者分级评分、创伤专业团队规范化业务培训优于第二种模式;两种模式创伤急救医师的学历构成、职称结构、专业结构配置和专科背景无显著差异;两种模式在建立院内创伤数据库方面都不够完善,难以为创伤急救质量的评价提供客观标准。结论:目前上海市多数医院仍然采取急诊科首诊负责制或急救中心全科医师制,创伤中心制的医疗机构在创伤患者的急救方面具有管理模式上的优势,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尽早成立创伤中心,加强创伤急救人才队伍的规范培训、从全市层面建立创伤数据库迫在眉睫。
作者:张力;阎作勤;王秀会;程黎明;侯立军;孙玉强;姜晓幸;王秋根;陈文钧;肖海军;陆伟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从医务人员视角分析新医改背景下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受益情况。方法:利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抽取1889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简化,运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52.3%的医务人员认为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水平方面受益;31.1%的医务人员认为社会环境受益;认为收入能力受益的医务人员占15.6%;认为工作负荷受损的占80.7%。医务人员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水平方面的受益度高为(4.15±0.71)分,其次依次为社会环境(3.84±0.75)分、收入水平(3.41±0.60)分、工作负荷(1.78±0.73)分。结论:新医改后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水平、社会环境、收入能力方面有所改善,在工作负荷方面利益受损。医务人员认为相比于收入能力等回报方面的改善程度,作为付出的工作负荷受损程度更显著,即付出与回报不均衡,存在失衡心理。
作者:秦晓强;尹文强;黄冬梅;谭晖;曹海虹;马牧野;唐梦琦;魏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国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模式,总结归纳出四点经验:加强政府卫生立法和政治承诺,重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筹资模式的影响,拓宽筹资渠道、调整筹资结构和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卫生支出责任,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的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李超凡;王国文;尹爱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梳理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一些共有原则和做法,如兼顾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共同发挥、鼓励竞争并发展私人医疗机构、注重整合和协同等;指出上海当前发展健康服务业面临着资源总量不丰富、社会办医发展程度不高、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不健全、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卫生计生组织还需发展等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促进供方市场的多元和多样化,从合理支付、合适产品和规范市场三方面入手发展需方市场,以及政府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等发展策略建议。
作者:吴凌放;金春林;谢春艳;何达;陈珉惺;方欣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得到迅速释放,健康服务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文章探讨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产业分类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上海实际,测算了健康服务业的产业规模。
作者:方欣叶;吴凌放;金春林;李妍婷;杜丽侠;何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新时期医药卫生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集群化发展是符合健康服务行业特点的发展模式。文章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丹麦、瑞典、意大利、迪拜等国家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这些国家的经验在地址选择、核心服务、投资环境、集群特色、政府和中介组织作用、经济和服务平衡以及质量和创新七个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何达;金春林;陈珉惺;方欣叶;杜丽侠;吴凌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以英国牛津郡的整合型老年人服务的探索为典型案例,从以需方为中心的微观视角出发,对其整合型老年人服务进行了研究。英国牛津整合型老年人服务在其整合型管理和治理、需求和结果目标、服务利用者路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和工作场所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服务进行借鉴。
作者:谢春艳;陈多;杜丽侠;王常颖;信虹云;冯泽昀;杨晓娟;丁汉升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