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起9例砷化氢中毒事故及病例研究

刘杰;孔玉林;莫星帆;陈玉雯;周鑫

关键词:砷化氢, 中毒事故, 驱砷, 吸风装置
摘要:目的 分析砷化氢中毒事故原因,探讨砷化氢中毒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两批9例砷化氢中毒病例的抢救治疗病史和中毒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结果 2起事故企业的生产原料中都含砷,在生产硫酸锌时产生砷化氢气体.因告知不够,缺乏防护,导致作业工人吸入砷化氢引起急性中毒.经激素、解毒、碱化尿液、水化、驱砷治疗,及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2例)、输注红细胞悬液(3例)治疗,预后良好,全部康复.结论 有砷化氢逸散的设备应增加吸风装置,车间内配供氧式面罩.抢救砷化氢中毒患者,在肾损害不严重,且无进行性恶化趋势下,仅积极予以内科治疗亦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驱砷剂的使用应根据病情密切关注.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相关文献
  • 汽车制造业电焊烟尘对作业工人呼吸系统的影响

    目的 了解汽车制造业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电焊烟尘对作业工人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2011年两家汽车制造企业电焊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数据,评估危害程度;对2007-2011年某汽车制造企业参与健康体检的电焊工人、其他粉尘接触工人、无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群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电焊作业场所日常监测结果显示,本次所调查的企业电焊作业场所中,电焊烟尘浓度2007-2009年度有超标点,二氧化锰浓度2007-2010年有超标点;2007-2011年电焊烟尘和二氧化锰浓度均值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暂未发现尘肺病患者,四组研究对象各年胸片检查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8年、2009年、2010年各年呼吸道自觉症状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3、10.97、11.31,P<0.05);2008年、2009年、2011年各年肺功能异常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2、8.29、8.14,P<0.05).接尘组(包括焊工组和粉尘组)与非接尘对照组间检出率差距明显.肺功能损伤以限制型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肺功能异常与工龄存在一定关系,工龄长的异常较明显.结论 研究企业存在低浓度电焊烟尘、二氧化锰的危害.呼吸道自觉症状和肺功能检查对早期发现粉尘对肺部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肺功能异常与工龄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朱玲;肖吕武;周丽萍;肖启华;周浩;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起疑似有毒气体吸入性中毒事故的侦查

    目的 分析一起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方法 通过深入现场,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收集事故经过、中毒者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等资料,明确诊断,提出处理意见.结果 本次事故是一起由于防护设施不达标,引起13名作业工人发生环氧乙烷短暂吸入反应的职业中毒事故.结论 职业病事故调查中采用类比法建立假说,从联系的时间性、特异性、合理性方面构建征兆与病因的证据链接,有助于病因的判断.

    作者:李勇勤;杜伟佳;谢秀红;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某高尔夫球杆生产企业93例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调查报告

    目的 对某高尔夫球杆生产企业在投产期间出现的93例职业性手臂振动病(HAVD)进行分析,寻找发病原因,为该行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HAVD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查阅该企业日常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档案以及HAVD诊断和鉴定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对27个手传振动操作岗位进行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ahw(4)]检测,其中位数M50、M25和M75分别为7.68、3.09和15.6 m/s2.其中17个点(占62.96%)的ahw(4)超过GBZ 2.2-2007规定限值(5m/s2).3种作业ahw(4)的M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9.52,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3种岗位M50值大小依次为:细磨>粗磨>抛光.2010-2013年共检出观察对象和疑似HAVD 198例.其中107例次申请职业病诊断,诊断鉴定为HAVD的病例93例.接触人群发病率为32.07%(93/290).病例诊断分级:轻度46例(49.46%)、中度42例(45.16%)、重度5例(5.38%);发病年龄为(37.6±4.7)岁,接触工龄(9.5±3.6)年.轻度、中度、重度患者接触振动工龄的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60,P>0.05).3种振动作业间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0,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不同工种的发病率依次为:细磨>粗磨>抛光.结论 该企业工作场所手传振动岗位超标严重.工人超标超时接触手传振动是导致职业病的主要原因.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该行业手传振动的危害,督促相关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并开展职业健康监护.

    作者:郑创亮;许丹;曹献磅;冯秀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特征及救治现状

    急性氨中毒是指在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氨气而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灼伤,严重的可造成死亡,个别患者还会遗留后遗症.从对氨中毒患者的跟踪随访发现:急性氨中毒患者的肺功能减退、呼吸道再感染率明显增高.为了了解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特征,掌握关键救治技术,对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特征及救治现状作了综述.

    作者:刘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构建与评价

    目的 建立、实施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康复治疗的临床路径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设定24例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为观察组,在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施行以医学训练疗法(MTT)为主,结合低频脉冲、电脑中频理疗、电针疗法、手法牵伸及推拿等手段的综合康复治疗,同时设定未实施MTT,其他康复治疗相同的50例病例为对照组,分别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后、3个月后及6个月后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疼痛评分(VAS动态评分)、四肢皮肤感觉、肌围度及主要关节肌肉力量、站立平衡能力、下肢功能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指标,并对两组治疗后相同时间节点的治疗效果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两组病例治疗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小腿三头肌疼痛,肢体远端皮肤感觉减退及肌肉萎缩,下肢运动功能受限或障碍,ADL下降等症状.2)分别治疗6周后,两组病例上述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病例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评价指标在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并实施以MTT为主康复治疗临床路径,对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杰;司徒洁;周宇燕;胡波;陈胜雄;刘文荣;刘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同时接触噪声和高温造纸厂工人心血管系统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同时接触噪声和高温的造纸厂工人心血管系统状况.方法 选取某造纸厂290名接触噪声和高温作业人员为接触组,同时选取250名其他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员2012-2014年连续3年的血压和心电图结果,以及造纸厂作业场所高温WBGT指数和噪声强度.结果 造纸厂2012-2014年噪声检测超标率分别为44.83%、22.50%、18.18%,高温检测超标率分别为11.11%、7.69%、38.46%.接触组高血压、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x2=27.640&14.446,P<0.01),2014年高血压、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0.00%、14.8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1、3.963,P<0.05),高血压、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升高(趋势x2=11.879、5.655,P<0.05).结论 噪声和高温是造纸厂职业性有害因素关键控制点,长期噪声和高温作业对工人的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损伤.

    作者:林秋月;凌玮洁;黄丽丽;吴琳;肖吕武;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深圳市某电子企业洁净车间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某电子企业洁净车间作业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洁净车间作业人员(研究组)297名和非洁净普通空调车间(对照组)301名,共计598名人员进行研究.结果 研究组职业任务问卷、责任感、工作环境、躯体紧张反应、娱乐休闲、理性处事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责任感外,研究组上述项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不同教育程度、工龄、婚姻状况的作业人员的职业紧张问卷及各子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责任感和对工作环境要求高是躯体紧张反应的危险因素,自我保健是躯体紧张反应的保护因素.结论 洁净车间特殊的工作环境是引起作业人员职业紧张的重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洁净车间作业人员职业紧张反应,保护工人身心健康.

    作者:莫民帅;姜世强;王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滤膜中锡样品原子吸收测定法前处理方法改进研究

    目的 对《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锡及其化合物》(GBZ./T 160.22-2004)所使用的前处理方法进行调整改进,建立简便、准确的试验方法.方法 参照GBZ/T 160.22-2004方法,测定、计算滤膜中锡的质量;取1.0 mL浓盐酸(优级纯)和采样后的滤膜置于具塞比色管中,置50℃水浴中消解滤膜,测定、计算滤膜中锡的质量.对两种试验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改进前,滤膜样品锡的回收率在50.0%以下,改进后回收率均在99.0%以上.结论 经调整改良后的前处理方法操作简便,回收率高,同时能减少对试验人员的伤害和酸污染的形成.

    作者:郭晓婧;郭嘉明;梁嘉斌;陈纠;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广州市职业接尘工人健康状况及疾病分布情况

    目的 了解广州市接尘工人的健康状况及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特点,为在该人群中开展健康促进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2013年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各类粉尘作业人群健康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选入的研究对象共15 678名,分析研究对象各类疾病的患病情况及各检查项目的异常检出情况.结果 粉尘作业工人疾病患病中以脂肪肝高,检出率为15.15%,其后依次为各类心律失常和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0.28%、9.99%;高血压、脂肪肝、消化性溃疡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而各类心律失常、甲亢、血液系统疾病检出率则是女性高于男性(P均< 0.05);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均< 0.05);接触电焊烟尘工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普遍高于其他几种粉尘.结论 在职业接尘人群中除了重点关注尘肺病外,仍不能忽视该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问题,推进其职业健康促进工作有效开展.

    作者:丘丛玺;肖吕武;吴琳;刘斌;周浩;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两起9例砷化氢中毒事故及病例研究

    目的 分析砷化氢中毒事故原因,探讨砷化氢中毒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两批9例砷化氢中毒病例的抢救治疗病史和中毒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结果 2起事故企业的生产原料中都含砷,在生产硫酸锌时产生砷化氢气体.因告知不够,缺乏防护,导致作业工人吸入砷化氢引起急性中毒.经激素、解毒、碱化尿液、水化、驱砷治疗,及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2例)、输注红细胞悬液(3例)治疗,预后良好,全部康复.结论 有砷化氢逸散的设备应增加吸风装置,车间内配供氧式面罩.抢救砷化氢中毒患者,在肾损害不严重,且无进行性恶化趋势下,仅积极予以内科治疗亦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驱砷剂的使用应根据病情密切关注.

    作者:刘杰;孔玉林;莫星帆;陈玉雯;周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某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探讨其监管方式.方法 搜集某市2014年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中96家企业提交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结果数据,分析不同类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服务内容、不合格检出率.结果 大型公立机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民营/外地机构每家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平均检测项次分别为48.65、20.54、29.76,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5);检测项目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6.78%、20.97%、9.57%,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8,P< 0.01).结论 应加强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通过抽样监督检测对机构实施的企业定期检测结果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督促机构的规范服务.

    作者:张海宏;荣幸;何易楠;张晋蔚;朱少芳;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期间核查的实施与结果评价

    目的 实施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的期间核查,并对相关结果数据进行评价.方法 依据《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CNAS-GL02:2014)中统计处理原则,结合《基于质控数据环境检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指南》(CNAS-GL34:2013)的评定、确认方式,开展对职业卫生使用频率低的应急快速检测仪器的期间核查、典型化学参数的标准物质期间核查并对相应数据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室使用频率低的应急快速检测仪器的期间核查、典型化学参数的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经计算、判定分析,氨-氮、汞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与标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检验临界值分别为1.11和1.56,均<t(0.05,5)值2.57),便携式红外线分析仪、多种气体检测仪在上次计量检定合格后,状态至今一直正常.结论 实施职业卫生检测仪器期间核查、标准物质期间核查并进行评价,能多方面展现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状态,是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得到保证的直接客观依据.

    作者:朱峰;杜伟佳;左慧;周海林;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某煤焦化企业2014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某煤焦化企业职业人群健康状况,为该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对该企业接触煤尘、噪声、苯、焦炉逸散物、高温、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醇、硫化氢等危害因素的在岗职工和电工、职业机动车驾驶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职业健康检查1 137人,检出相关职业禁忌证11例,占0.97%;未检出相关疑似职业病;检出其他疾病及异常结果601例,占52.86%.男职工尿常规和心电图的异常检出率高于女职工(x2=65.41、8.36,P<0.05);各年龄组间脂肪肝的检查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趋势x2=5.18,P<0.05),血压和眼科异常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x2=27.29、28.82,P<0.05);脂肪肝以6~ 10年工龄的检出率高;血压和眼科异常均以工龄大于15年的高.结论 该煤焦化企业必须及时调离职业禁忌证作业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职业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作者:顾华康;杨普睿;李丽;周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山市制鞋行业工人职业卫生“知-信-行”分析

    目的 分析中山市制鞋行业工人职业卫生“知-信-行”情况,为减少该行业职业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中山市制鞋行业450名工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资料,结果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效问卷450份,“知”应答正确率为64.3%,“信”应答正确率73.8%,“行”应答正确率57.5%.不同学历、不同工龄、来自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人其职业卫生“知-信-行”正确应答率均随着工龄的增长、学历的增高、所在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高(P<0.01).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制鞋行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逐步建立起行业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及职业卫生服务等多方联动作用,共同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作者:周郁潮;邓燕用;郑海英;刘新霞;潘文娜;黄奕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发生铬酸雾接触性皮炎的某凹印制版车间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铬酸雾致接触性皮炎的职业性病因.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维生素C溶液确认致敏源的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镀铬操作人员前臂前区、颊部、颈部均沾染的铬酸雾,在槽盖推开后吊入、吊出工件,操作镀铬机时手臂前区皮肤接触的铬酸雾质量浓度高.降低镀铬车问内温度至28℃以下,镀铬槽盖增加条缝式吸气罩,调整操作方式后,未见新病例的发生.结论 操作岗位空气中六价铬质量浓度超标,夏季出汗量大,铬酸雾接触时间长是造成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原因.

    作者:曾宪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罗格列酮辅助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辅助治疗对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2013-2014年期间已确诊的肺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罗格列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罗格列酮;B组为常规治疗组.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胸部影像学、动脉血气和肺功能等.结果 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53.33%,B组总有效率为4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TCL、FVC和DLCO等肺功能指标,PaCO2、PaO2等动脉血气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A组各项指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辅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和血气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荣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某洗衣液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调查

    目的 识别、评价和分析洗衣液及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及防护效果,论证该项目职业卫生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与工程分析法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 该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乙醇、四氯乙烯等.类比企业噪声、毒物(乙醇、四氯乙烯等)检测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建设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毒物、噪声是重点控制因素;配套护理用品车间产生的四氯乙烯、臭氧、高温是其职业病危害防护和治理的重点环节.

    作者:王建宇;张燕;候狮峰;张万峰;王致;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3例急性环氧乙烷中毒事故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环氧乙烷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提高环氧乙烷急性中毒的防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急性环氧乙烷中毒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该毒物对机体各脏器功能的损害特征.结果 环氧乙烷泄漏后可经呼吸道吸收引起急性中毒,3例中毒患者均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受抑制症状,其中2例出现攻击行为、精神错乱等异常症状;此外,急性环氧乙烷中毒可出现全身多脏器功能不同程度损伤.结论 急性环氧乙烷中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经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症和支持治疗措施,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作者:陈育全;林毓嫱;刘薇薇;张程;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广州市接触生产性粉尘职工肺通气功能及胸片表现分析

    目的 研究广州市接触粉尘作业对劳动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肺通气功能与胸片在评估生产性粉尘对接触工人健康监护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700名接触粉尘工龄4年或以上工人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及胸片检查,同时抽取年龄、性别均与接触组匹配的不接尘工人70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作肺通气功能比较,并对接触组的肺通气功能及胸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接触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两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pa检验,接触组FVC、FEV1两项肺通气功能检测结果和胸片检查结果的吻合系数分别为0.036、-0.042(P均> 0.05),经McNemar检验,两种诊断方法吻合度弱,肺通气功能检测阳性率高于胸片;FVC与FEV1异常率具有一致性,吻合系数为0.623(P<0.01).结论 接触粉尘者肺通气功能损伤的发生概率比未接触粉尘者大;肺通气功能检查更能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而胸片可对肺部实质性损害提供证据,两者可综合应用于粉尘作业的健康监护评价中.

    作者:王建波;何妙贤;周浩;刘移民;赵婉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广州市16起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分析

    目的 通过对多起急性化学中毒事故的分析,为预防事故和应急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2006-2014年参与处理的16起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相关资料,对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行业、有毒化学物质种类和事故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起事故中,中毒人员64例,死亡15例,中毒死亡率为23.4%.中毒人员分布于建筑、食品、化工及轻工等行业;造成急性中毒事故的化学物为二氧化碳、硫化氢及一氧化碳等;中毒事故集中分布于第二、三季度;所有事故单位均未进行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结论 发生中毒的企业大部分缺乏应急救援措施、人员安全培训.应对建筑、食品及化工等行业加强急性中毒的预防及控制,建立应急救援体系,降低中毒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杜伟佳;张晋蔚;唐侍豪;朱峰;黄敏之;刘移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主管: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