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水下机器人研发中的汞防护

邱中梁;汤国伟

关键词:汞, 毒性, 操作, 防护
摘要:针对水下机器人研发中汞操作的要求,开展了汞的特性、危害以及相关国家企业标准的调研,并重点学习了汞防护的常规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归纳出切实可行的注意事项,以指导实际汞操作防护.结合水下机器人研发中特定的汞操作要求,制定了实际的操作程序.后还对水下机器人研发中汞操作防护进行了总结.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相关文献
  • 夏季用电安全避灾知识

    人为什么会触电人的身体能导电,大地也能导电.如果人的身体碰到带电物体,在一定电压下,电流就可能通过人体与大地构成回路,使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一定数值,人身触电就这样发生了.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油醚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油醚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活性炭吸附空气中石油醚,热解析后气相色谱(FID)测定.结果 空气中石油醚浓度在102~407 mg/m3时,相对标准偏差为0.20%~0.80%(n=6);回归方程y=-9396+56450 x,相关系数r=0.9999;检出限为1.2×10-2μg/ml(进样1 m1);平均解析效率为94.4%;穿透容量(BTV)为8.04mg/100 mg;低温放置7 d,回收率90.1%;采样效率100%.结论 本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油醚的浓度测定.

    作者:张峻;杨佳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解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给国家,社会,尤其是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对于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某蓄电池厂工作场所五十年铅浓度的动态分析

    对淄博某蓄电池厂1951年建厂以来铅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的检测资料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显示该厂从1951~2005年,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平均浓度从建厂起到1955年之前的13.53mg/m3;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平均浓度分别降至1.00 mg/m3和0.50 mg/m3以下;90年代后,平均浓度降至0.30 mg/m3左右;在2000年后平均浓度降至0.20 mg/m3,左右,而且随着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工作场所的铅浓度在稳定中缓慢下降.

    作者:陈功;王龙义;夏猛;张文;吕春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企业职工患职业病如何经济补偿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考察瑞典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启示

    为学习借鉴外国政府和有关组织开展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应瑞典上作环境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的邀请,笔者参加了上海市安伞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的赴瑞典考察活动.

    作者:吴志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某汽车灯具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 调查分析灯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卫生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并评估职业病危害的风险水平.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检验、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 通过对苯、甲苯、二甲苯及噪声的检测检验,手喷雾室苯浓度超标,职业病危害健康风险为高等风险,手喷雾室喷漆作业设置的局部通风排毒设施(水幕)防护效果不佳;对其通风量进行调试后,经复测苯浓度合格,苯降至中等风险.结论 根据控制效果评价分析出的职业暴露水平及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决定应优先采取的防控措施,提出确保水幕及局部通风设施的通风量的建议,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

    作者:薄亚莉;黄德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江苏省溧阳市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

    为了解我市厂矿企业职业危害现状,探讨其规律和特点,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有效控制和消除职业病的发生,同时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提供依据,采取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各类用人单位组织机构、人员状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职业病防护状况、接害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浓度进行了检测.从调查结果看,全市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发展不平衡,职业危害在个体私营企业中较为严重,职业危害防护不完善.

    作者:刘建平;卞梅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遇险如何求救

    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条件,发出不同的求救信号.一般隋况下,重复三次的行动都象征寻求援助.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视屏作业对眼晶状体的影响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不仅视屏显示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作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接触VDT人员的年龄亦趋向低龄化.电脑视屏对视觉系统的影响更加引人关注.

    作者:岳朋朋;王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烧碱(NaOH)分解后生成毒烟的白色固体

    1烧碱灼伤案例2004年4月22日,一辆装有工业用氢氧化钠的汽车行至深圳火车西站前学府路时突然发生爆炸,车厢当即被炸开,白色烟雾冲天而起.从车中逃出的司机说,车上拉了一吨多的工业用碱,此外还装了一些水.这一事故是由于车上装载的水溢出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

    作者:万世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硫酸二甲酯的吸附剂采样-化学比色法测定研究

    硫酸二甲酯是一种毒性大、挥发性强的无色或浅黄色油状易燃液体,通常微带洋葱臭味,极易水解生成硫酸和甲醇,且能散发出毒性蒸气,直接对作业人员产生危害.硫酸二甲酯微溶于水而溶于醇类,在有机合成中主要用作甲基取代剂,化工行业用于制造咖啡因、可待因及许多农药、医药药品等.

    作者:张峻;郭盈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苯胺(C6H5NH2)有特殊臭味的油状液体

    1苯胺中毒实例1987年9月11日,某制药厂一名35岁的男工朱某,在加人苯胺常规操作中,由于管道爆裂,苯胺沾染衣服和皮肤.经洗澡换衣后继续工作,下班后感到头晕、恶心,继而出现口唇、指甲紫绀等症状,送医院救治,诊断为急性苯胺中毒.

    作者:万世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起急性盐酸酸雾吸入中毒事故的调查

    2008年1月20日,苏州市某电路板公司发生一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7名操作人员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其中2人症状尤为明显.接报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出动,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强;姚建华;汤忆眉;刘建东;杨跃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职业病诊断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职业病诊断过程中各自存在着相关的利益与责任.只要劳动者主观认为其身体健康在劳动过程中受到了侵害,即可向有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提出职业病诊断申请,这是劳动者的权利,而要使这个权利变为法律规定的权益,就一定要经过法定程序的裁定.向诊断机构提交必要的资料(证据),这是职业病诊断的起点,因此劳动者有提出要求职业病诊断的权利和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的责任.

    作者:文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浙江省玉环县23家家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3家家具企业的职业危害状况.方法 对23家家具企业木工、油漆车间的木粉尘(总尘)、苯、甲苯、二甲苯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油漆车间作业点135个,苯、甲苯、二甲苯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标点分别为41个、3个、3个,超标率分别为30.37%、2.22%、2.22%;木工车间作业点127个,超标点数124个,超标率为97.64%.结论 家具企业职业病危害现况与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差距还较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职业卫生服务与监督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郑义煜;郑加彬;赵丰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夏季是甲醛释放高峰期专家提醒注意室内环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装修的标准也不断提高,但大部分家庭的家具、建材、涂料等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超过了国家标准,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环保专家指出,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来临,房屋装修产生的甲醛迎来了一个释放的高峰期,人们更应注意室内环保.

    作者:文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某2×15MW热电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南通某新建燃煤发电项目投资2.5亿元人民币,装机容量三炉二机热电机组:3台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2台15MW抽凝式汽轮机和18MW发电机,年发电能力1.8亿度电,年供气能力达70万吨.2006年4月投入试生产.受企业委托对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作者:杨泽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及处理原则

    1现场抢救迅速将患者救出现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抢救措施.1.1进入现场抢救①现场空气被有毒气体或蒸气污染,如患者己昏迷在内,或不能自行脱离,首要任务是将患者迅速救出现场,应根据现场条件,采取紧急措施,如向内送风等,进入现场救护者应佩戴防护设备,同时有人进行监护,并立即呼救,准备下一步抢救及转送医院等工作.

    作者:胡建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主管: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