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佩兰;李舟;魏涛;段福喜
目的了解运城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情况,发现防护的薄弱环节,改进防护条件,并对放射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 5249-85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结果全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工种的个人剂量水平以工业探伤工作人员的平均剂量相对较高.结论加强工业探伤工作场所防护条件的改善,并提高工业探伤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作者:毛丽娟;杨贵虎;卫兆京;王国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观察一次X射线诊断检查,对人体淋巴细胞糖元的影响,我们测定了42名胸透及30名胃肠钡餐透视者的淋巴细胞糖元含量,在检查前、后分别抽血化验,作自身对照.
作者:丛培珍;解光峰;刘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原子能科技的高速发展,射线技术、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放射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以及工业、农业、科研和石油、煤田地质探测等领域.该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人类带来巨大裨益,同时也给放射工作者、被检者及广大公众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有效的趋利避害措施,便是研制并应用与之相配套的各类射线防护器材.
作者:李全太;孙作忠;杨迎晓;贾喜铭;陈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苏州市发生了2起未遂放射事故,现将事故处理及案例分析如下:
作者:俞荣生;张殷;樊根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近年来个人剂量监测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同时探讨存在的问题.方法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条例>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结果规范个人剂量档案管理,对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测读仪器参加全国比对.结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个人剂量监测管理水平及监测率将大幅提高.
作者:徐利亚;黄丽华;赖苏克;林美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讨论X射线荧光透视用于常规体检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及相关国家标准.结果长期以来在常规体检中存在着滥用X射线荧光透视的现象.结论常规体检中使用X射线透视不符合正当化原则.
作者:刘长安;乌丽娅;杨光;王文学;贾廷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介绍在X射线立体定向治疗中激光定位灯定期检测的内容、方法及如何进行校正具体步骤.方法使用自行研制的U型透明水管,按照相应的物理标准(误差小于1 mm)对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内三组不同方向的激光定位灯进行检测;并根据胶片显影确定激光灯调节的准确度.结果经过一年多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临床上行之有效且简便可行的验证方法,可以满足激光定位灯常规检测的要求.结论此方法可以完成激光定位灯的验证与调节,确保加速器等中心与肿瘤靶区中心的一致性,保证X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摆位精确度和治疗重复性.
作者:郑健;李智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装置的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价指标.方法依据<医用γ射线远距离治疗设备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等相关标准,结合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装置的特点及对其进行防护验收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装置防护验收的项目、测量方法及评价指标.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及评价指标可以作为<医用γ射线远距离治疗设备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补充,用于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装置的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价.
作者:谢向东;杨国山;周红梅;蔡反攻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提高放射防护执法水平.方法认真学习卫生部、公安部令(第16号)<放射事故管理规定>.结果了解了新规定的主要内容.结论事故单位及各级、各部门职责一目了然,事故分级更加简单,事故处理更具操作性,事故处罚更加严厉.
作者:汪春亮;成君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对湖北省29台60Co治疗机应用和应用质量进行年检.方法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贮存位机头漏射线、准直器对有用射线的透过率及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性能指标全部合格.同时发现:有用射线不对称性及半影合格率较低.结论医院必须重视设备维护保养,配备剂量仪,每月定期进行治疗剂量刻度等措施.
作者:范辉堂;范为;胡荣祥;熊国平;章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6年~2000年,在北京机场危险品仓库内分别发现3件超剂量放射源货包.经及时妥善处理,虽未造成与人员健康相关的辐射影响,但事件的发生暴露出货包包装和运输管理中的潜在危险,值得深思.
作者:李桂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对工作场所及环境的影响,进行放射卫生防护安全性评价,提高放射防护水平,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健康.方法在DMC同位素测厚仪所能影响的范围内布点测量,在测厚仪放射源正常工作状态下,3 d内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其结果扣除放射性本底,工作状态时车间内辐射水平为0.015~5.15μSv@h-1.结果非工作状态时,源箱外辐射水平5 cm处平均为1.28μSv@h-1,100 cm处平均为0.μSv@h-1.结论该DMC 450同位素钢板测厚仪使用时对工作场所及环境的放射卫生防护符合GB 16354-1996要求.
作者:康智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掌握大兴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情况,结合1999年对医疗放射单位达标验收和换证检查工作,我们对区内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孙洪文;郭欣武;王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防护条件的改善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放射作业人员小剂量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日益增多.电离辐射可诱发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率已被用作估计急性照射的生物剂量计及评价辐射效应的重要指标[1],为了解小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染色体损伤情况,本文对济南市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立卫;吴涛;杨刚;曲春丽;齐立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骨髓移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方法受体C57BL/6小鼠以60Co辐射,经由尾静脉注入供体细胞.观察GVHD一般反应及病理学改变;通过解剖镜下计数脾结节、半固体琼脂法检测CFU-GM及常规计数外周WBC变化进行造血功能测定.G显带技术测定不同移植方式的嵌合体.结果同基因与混合半相合组30 d存活率高于其他两组,异基因组GVHD反应较强,半相合组次之,混合半相合组弱,移植13 d时同基因组与混合半相合组脾结节无明显差别,但均高于异基因或半相合组,第18天时混合半相合嵌合体与半相合组无明显差异,第30天时混合半相合组嵌合体较高.异基因、半相合、混合半相合及同基因组的体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程度,依次从强到弱.除异基因组的外周血WBC及骨髓CFU-GM较低外,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半相合与混合半相和骨髓移植可以减少GVHD反应.
作者:刘传芳;彭军;张玉昆;唐天华;任海全;董强;赵良玉;徐从高;姜国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本文依照<建筑材料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对宝鸡地区23种水泥品牌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分析.1分析方法镭-226:闪烁射气法:钍-232:萃取一分光光度法;钾-40:火焰光度法.
作者:吴荣;唐丽;谷雅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监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提供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对放射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放射防护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市1999~2001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姜建康;窦玉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31Ⅰ治疗Graves病对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方法将接受131Ⅰ治疗的Graves病患者按131Ⅰ用量分组,于服131Ⅰ前和服131Ⅰ后做外周血白细胞测量,观察白细胞的变化.结果131Ⅰ治疗后第4天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出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P<0.05,P<0.01),且与131Ⅰ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白细胞减少者占69.4%;131Ⅰ治疗后第7天白细胞已回升至接近疗前水平.结论131Ⅰ治疗Graves病可使外周血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短时间内(约1周)减少,减少程度与131Ⅰ用量有关,一周后可恢复至接近疗前水平.131Ⅰ治疗时应适当加用升白细胞药物.
作者:王金彪;刘俊清;马玉琴;张霞;孙增君;沈卫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由医疗照射电离辐射引起受检者与患者健康的潜在影响和可采用的有效控制管理技术措施,以改善医疗照射电离辐射防护卫生质量.方法通过对医疗照射水平的调查研究,合理配置与使用医疗照射卫生资源,采用降低受检者与患者一次医疗照射电离辐射照射剂量,提高医疗照射检查阳性率和医疗技术成果控制医疗照射所致公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结果莱芜市1996年,1998年医疗照射检查频率每1 000人口分别是200.70人次和223.23人次,男、女性别之比为1:1.21;1996年、1998年医疗照射检查阳性率分别是64.48%,69.24%,X射线诊断检查平均每人次受照有效剂量3.61 mSv;1996、1998年度X射线受检者所致电离辐射集体剂量分别是529.680人@Sv和646.810人@Sv;1998年每次X射线诊断受检者平均辐射危险度40.89×10-6.结论公众所受电离辐射大人为因素主要源于医疗照射.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和有效防护是改善医疗照射电离辐射防护卫生质量主要措施.
作者:陈延华;李明言;马守江;贺明军;刘栋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和掌握1999~2000年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剂量水平.方法个人剂量应用热释光剂量法,定期测读.结果10年期间累计监测5 726人(a),全市实测集体剂量当量4098.556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0.423~0.890mSv/a,其中以医用X射线诊断和工业X射线探伤两大工种相对较高.结论自1993年以来放射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呈下降趋势,表明宁波市放射工作单位的防护条件日益改善,防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医用X射线诊断和工业探伤上.
作者:丁锬桂;蔡耀章;董文骏;柳兴权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