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如意珠黄膏治疗褥疮200例

李秀芳

关键词:如意珠黄膏, 外敷, 褥疮
摘要:褥疮是由于局部受压迫致血运障碍而造成的软组织坏死和皮肤溃烂,是临床上治疗与护理比较棘手的难题.1993~2004-12, 笔者对褥疮患者应用祖传方药如意珠黄膏外敷换药治疗,现报告如下.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解痉止痛汤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疗效观察

    小儿再发性腹痛是一种症状突出,体征模糊,病因隐匿的腹部综合症,以持续数月以上的腹痛为特点,使家长和患儿精神紧张及焦虑,并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2003-08~2004-08,我科采用解痉止痛汤加常规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42例,并与常规治疗41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志丽;林亚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姚广兴运用四逆散经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医院姚广兴副主任医师幼承家学,尽得师传,熟读经典,寓医理于临床,善用经方,悬壶济世40余年,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运用四逆散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龙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益气活血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108例临床观察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上的常见综合征,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晚期所出现的共同表现.对本病的描述散见于中医的关格、水肿、癃闭、虚劳等病证之中.2001-01~2004-01,我们运用活血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10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耿广信;高洁明;王爱婷;龚素霞;许庆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药浴结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玫瑰糠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因不明,病情较长.2003~2004年,我们采用中药药浴结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4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春;王根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成药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雷尼替丁、阿莫仙、甲硝唑)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方法经胃镜检查确诊并符合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给予雷尼替丁150 mg,阿莫仙500mg,甲硝唑400mg,均为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温胃舒3粒,每日2次.以上药物除抗生素只服2周外,其它药均服至6周末疗程结束.第7周复查胃镜和(或)14C呼气试验.结果:症状缓解率:畏寒,治疗组96.57%,对照组46.41%;便溏,治疗组87.57%,对照组60%.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大致相同.溃疡总愈合率:治疗组93.15%,对照组89.25%,其中白色疤痕不伴炎症(S2)获得率治疗组74%,对照组44%,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根除率治疗组76.59%,对照组53.5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可以提高症状缓解率、S2获得率及Hp根除率.

    作者:吕梦华;刘之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2组.2组均在降糖基础上,治疗组32例采用通络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肌肉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8%,对照组5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络汤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良好.

    作者:郑纯水;许成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保健推拿与亚健康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均处于完满状态,而不限于无病的虚弱状态.据专家介绍,我国符合WHO关于健康定义人群仅占15%,另有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中,剩余70%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作者:刘彦岭;窦进敏;田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鼻衄的中医护理体会

    鼻衄即鼻中出血,是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可因鼻部疾患或外伤,肺、胃、肝经火热上扰,脾虚不能统血等所致.也可因其他疾病致鼻衄,如麻疹、丹毒、时行感冒、风眩、髓劳、血溢病、鼓胀、肾厥等.2001-01~2004-12,我科对收治的168例鼻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辨证施护,效果满意.

    作者:伍柒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药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颜面部痤疮60例

    2002~2004年,笔者采用中药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颜面部痤疮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晓山;周佐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解毒液治疗病毒性结膜炎126例

    2003~2004年,笔者应用自拟解毒液涂眼治疗12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6例,男66例,女60例;年龄小7岁,大66岁.主要表现在流行区域患者单眼或双眼红肿、疼痛感,视力模糊等.诊断为病毒性结膜炎.

    作者:白中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

    我科自2002~2004年,运用自拟中药安肺排毒滴注保留灌肠,配合西药对症治疗老年肺部感染34例,介绍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卢友兰;周长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消癖止痛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24例

    乳腺增生病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常继发它病,甚则发生恶变.临床上以乳腺肿块及疼痛为主要表现.本病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手术可解决局部问题,但对继发本病的内分泌失调难以进行整体的调整.

    作者:王素霞;刘彦龙;李增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60例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RNS)约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30%~50%左右,是目前临床慢性肾病中治疗为棘手、预后较差的病种.从病理类型看,常见于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以及部分IgA肾病等.

    作者:魏晓娜;王月华;郭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2002-06~2004-12,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4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64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8例均符合<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1].发病前1~3周均有病毒感染史,随机分为2组.

    作者:袁嘉东;朱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疏肝理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疏肝理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用疏肝理脾汤,对照组21例用妈咪爱、复合维生素.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且治疗组能减少患儿积分值,提高血液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理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高,且能改善患儿全身症状和体征.

    作者:周永霞;洪介民;陈可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速刺拔罐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观察

    2003-01~2005-01,我们采用速刺拔罐治疗小儿咳嗽102例,并与西药治疗10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维华;石奕丽;丁敏;王艳君;袁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对血脂的影响

    2004-01~2005-02,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并与常规基础治疗45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彦利;孙景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右归饮治疗体质性低血压临床体会

    低血压症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成人上肢动脉血压<12.0/8.00 kPa(90/60 mm Hg)时即认为是低血压,多见于营养不良或体质瘦弱的人.由于血压低,血液循环无力,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向组织细胞输入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带走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作者:杨尊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自拟喘舒汤治疗缓解期难治性支气管哮喘60例临床观察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气道高敏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喉中哮鸣似水鸡声,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卧等,一般经解痉平喘和抗感染等治疗后多能迅速缓解,但绝大部分患者往往反复发作,难以控制.2001~2004年,笔者采取自拟喘舒汤治疗缓解期难治性支气管哮喘6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为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清胰汤辅助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清胰汤辅助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加中药清胰汤治疗,对照组35例仅用常规西医治疗.分别观察其治疗效果、手术中转情况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中非手术治愈率分别是45%和8.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率分别为55%和91.5%(P<0.05).治疗组死亡为2.5%,而对照组死亡率为8.6%,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胰汤辅助治疗对胰腺假性囊肿有较好的疗效,并可降低手术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继峰;陈健;周学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