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7例

李伟新

关键词:食管炎, 消化性, 中医药疗法, 疏肝和胃降逆汤
摘要:1996~2000年,笔者用自拟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7例,现报告如下.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糖芪合剂外敷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皮肤慢性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可发于全身许多部位,因病程长,难愈合,常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1999~2001年,我们运用糖芪合剂局部外敷治疗皮肤慢性溃疡306例,并与祛腐生肌散治疗10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守民;赵志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淋球菌支原体混合感染型男性不育60例

    淋球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1997-07~2001-12,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淋球菌支原体混合感染型男性不育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锡采;琚春凤;史云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消渴的中医护理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加强护理对于有效预防消渴并发症及提高疗效起着重要作用.1 临床护理观察1.1 观察尿糖、血糖的变化及时、正确地收集尿液和血液标本,测定尿糖和血糖,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为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孙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2例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996-09~2002-06,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香婷;张彩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澳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澳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15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口服澳毒清颗粒,每次10 g,每日3次;对照组76例口服复方益肝灵,每次4片,每日3次.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58.8%,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54.1%,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45.6%.对照组总有效率34.2%,HBeAg阴转率29.6%,HBV-DNA阴转率24.6%.2组总有效率、HBeAg和HBV-DNA阴转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澳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

    作者:俞文军;耿昌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调肾汤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48例

    过敏性紫癜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上颇难治愈的顽疾之一.在其病程演变过程中,常出现严重的肾脏损害,因其受累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血尿、蛋白尿是其主要临床表现.本病有迁延倾向,也是引起小儿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属于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其病因病理尚不甚明了,单纯西药疗效不理想,故从中医学中寻求有效的治疗途径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1997~2001年,笔者采用调肾汤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宣云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1999-01~2001-07,笔者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46例,并与思密达治疗4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凤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面瘫复原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面瘫复原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面神经传导能力和面部肌肉运动能力的变化.方法 8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均予强的松片30 mg/d,顿服,每5日递减10 mg至停药,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 mg/d,维生素B12 500 μg/d,治疗组加用面瘫复原方,每日1剂,水煎服.采用英国产SapphireⅡ肌电图仪对86例患者进行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面神经传导能力和面部肌肉运动能力治疗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面瘫复原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作者:潘光强;易兴阳;李凤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黄芪注射液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皮肤汗出异常26例

    1995-12~1999-11,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皮肤汗出异常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萍;杨存科;黑迎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刺天柱穴加局部叩刺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150例

    1995~2001年,我们采用针刺天柱穴加局部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150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梅;高虹;张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李柏年高位肛瘘手术技巧

    高位肛瘘因其病变位置及手术方式的特殊性,要求医生在手术时必须充分认识、预见到创腔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中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尽量做到一次手术成功,避免术后多次修剪创面的痛苦.

    作者:章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灸加贴膏治疗踝关节扭伤34例

    1990~2002-06,笔者治疗踝关节扭伤患者34例,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18岁,大36岁;病程短1日,长1个月.主要以足内翻而致韧带损伤,其中3例伴有跟骨压缩性骨折.全部患者均有明显踝部肿胀、出血、瘀斑,外踝前下方有明显压痛、足不能落地等症状,经X线检查,排除踝部骨折与脱位.

    作者:荣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明诊病大法述治疗之本--张景岳医疗经验探析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著名医学家,温补学派代表人物.其著作主要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景岳全书>.在<景岳全书>中,张景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医疗经验,明确了诊病及施治大法,现分述于下.

    作者:徐永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有嗳气、吞酸、呕吐等症状.本病病位虽在胃与十二指肠,但与其他脏腑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胃与脾相表里,胃主降,脾主升,相互协调.引起胃脘痛的原因很多,症状不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护理的实施措施,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是辨证施护的原则.下面谈谈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

    作者:刘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36例

    尿潴留是痔疮术后常见的并发症.2000~2002-06,笔者采用三阴交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36例.兹介绍如下.

    作者:周凤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补阳还伍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6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2000-06~2002-06,笔者以补阳还伍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6例,并与西药治疗2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岳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7例

    1996~2000年,笔者用自拟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伟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微波结合中药药浴治疗阴茎硬结9例疗效观察

    阴茎硬结又称纤维性海绵体炎,也叫佩罗尼病.多见于中年人,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亦无理想的治疗方法.1995-04~2001-11,笔者对在本院泌尿男科确诊的9例阴茎硬结患者采用微波照射加中药洗浴进行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明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消除蛋白尿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消除肾病大鼠蛋白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大剂量治疗组和小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肾病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对肾病性蛋白尿、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尿素氮(BUN)及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同时观察各组对肾组织匀浆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可显著降低肾病大鼠蛋白尿(P<0.01),升高血清白蛋白(P<0.01),降低血清胆固醇及尿素氮(P<0.01),并可降低肾组织匀浆和血清中MDA含量,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结论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具有良好的控制蛋白尿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一个综合的效应过程.

    作者:韩贵清;张淑萍;李旺;薛贵平;王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水痘合并肺炎患儿护理体会

    水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为其特征,因其形态如痘,色泽明净,故名水痘.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各种并发症,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0~2002-06,我院儿科共收治水痘合并肺炎患儿1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