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脉注射液合常规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李典鸿;陈宁;李慧;梁宏宇;李桂明;黄琳

关键词:肺心病, 慢性病,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生脉注射液
摘要:1999-10~2001-12,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77例,并与单纯常规治疗77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痨45例

    1990~2001年,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痨4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小6岁,大29岁;病程短15日,长2年;骨痨初期10例,中期30例,后期5例.

    作者:王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脉注射液合常规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1999-10~2001-12,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77例,并与单纯常规治疗77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典鸿;陈宁;李慧;梁宏宇;李桂明;黄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刺天柱穴加局部叩刺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150例

    1995~2001年,我们采用针刺天柱穴加局部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150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梅;高虹;张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治糜灵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137例

    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高发病,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积极防治宫颈糜烂对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微波对宫颈糜烂患者的治疗,存在着创面愈合时间长、多量水样白带及出血反复不止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对门诊137例宫颈糜烂患者采用治糜灵栓配合微波治疗,并与单纯微波治疗115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景秀丽;吕芳;金西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坐浴预防尖锐湿疣复发103例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主要发生于外生殖器和肛门附近皮肤、黏膜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高、容易复发且难于根治.1998~2000年,笔者对CO2激光术后的尖锐湿疣患者采用中药洗方坐浴防其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珏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健脾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因其与胃癌的发生有肯定的联系,联合国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疾病.但由于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1996~2000年,笔者应用健脾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并与维酶素片、猴头菌片治疗31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开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针刀加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2例

    1998-07~2001-05,我们应用小针刀加按摩治疗单纯性肱骨外上髁炎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小17岁,大59岁;病程短15日,长3年.

    作者:刘义;刘淑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微波结合中药药浴治疗阴茎硬结9例疗效观察

    阴茎硬结又称纤维性海绵体炎,也叫佩罗尼病.多见于中年人,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亦无理想的治疗方法.1995-04~2001-11,笔者对在本院泌尿男科确诊的9例阴茎硬结患者采用微波照射加中药洗浴进行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明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节腔抽液合针刺治疗膝关节积液65例

    1997~1999年,笔者随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乌干达工作时,用关节腔抽液合针刺的方法治疗膝关节积液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兰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泄浊除痹汤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泄浊除痹汤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试验,将81例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颗粒剂组40例,服用泄浊除痹汤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水煎剂组41例,服用泄浊除痹汤水煎剂.2组均每日1剂,分2次口服.疗程均为20日.结果 2组治疗10、20日血尿酸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90.00%,对照组为68.29%、92.6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泄浊除痹汤治疗高尿酸血症效果明显,颗粒剂和水煎剂的效果基本相同.

    作者:孙维峰;徐伟;姚富庆;王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刺舌下治疗假性球麻痹46例疗效观察

    假性球麻痹即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常见于双侧内囊血管病变.临床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等特点.笔者根据中医学脏腑及经络理论,针刺舌下治疗假性球麻痹4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参照<现代内科学>[1]确诊为假性球麻痹.46例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小42岁,大68岁;病程短2日,长1年.

    作者:李俊坤;李红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通便宝口服液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100例

    1999~2001年,我们运用通便宝口服液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100例,并与清降片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春雁;刘玉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泻药性肠病53例

    滥用泻药,导致顽固性便秘,即泻药性肠病[1].19992001年,笔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泻药性肠病53例,并与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3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修显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李柏年高位肛瘘手术技巧

    高位肛瘘因其病变位置及手术方式的特殊性,要求医生在手术时必须充分认识、预见到创腔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中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尽量做到一次手术成功,避免术后多次修剪创面的痛苦.

    作者:章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糖芪合剂外敷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皮肤慢性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可发于全身许多部位,因病程长,难愈合,常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1999~2001年,我们运用糖芪合剂局部外敷治疗皮肤慢性溃疡306例,并与祛腐生肌散治疗10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守民;赵志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有嗳气、吞酸、呕吐等症状.本病病位虽在胃与十二指肠,但与其他脏腑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胃与脾相表里,胃主降,脾主升,相互协调.引起胃脘痛的原因很多,症状不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护理的实施措施,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是辨证施护的原则.下面谈谈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

    作者:刘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水痘合并肺炎患儿护理体会

    水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为其特征,因其形态如痘,色泽明净,故名水痘.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各种并发症,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0~2002-06,我院儿科共收治水痘合并肺炎患儿1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灸加贴膏治疗踝关节扭伤34例

    1990~2002-06,笔者治疗踝关节扭伤患者34例,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18岁,大36岁;病程短1日,长1个月.主要以足内翻而致韧带损伤,其中3例伴有跟骨压缩性骨折.全部患者均有明显踝部肿胀、出血、瘀斑,外踝前下方有明显压痛、足不能落地等症状,经X线检查,排除踝部骨折与脱位.

    作者:荣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消除蛋白尿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消除肾病大鼠蛋白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大剂量治疗组和小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肾病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对肾病性蛋白尿、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尿素氮(BUN)及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同时观察各组对肾组织匀浆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可显著降低肾病大鼠蛋白尿(P<0.01),升高血清白蛋白(P<0.01),降低血清胆固醇及尿素氮(P<0.01),并可降低肾组织匀浆和血清中MDA含量,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结论僵蚕粉胶囊加服龙蜂保肾汤具有良好的控制蛋白尿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一个综合的效应过程.

    作者:韩贵清;张淑萍;李旺;薛贵平;王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2例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996-09~2002-06,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香婷;张彩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