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张雪;褚文静;杜秀芳;许祺;黄喜茹
目的:新建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苦荞中芦丁、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分析方法.方法:用Diamonsil-C18(4.6 mm 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乙腈-0.2%磷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5 nm.结果:芦丁、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0~200 g/mL,2~16 g/mL,1~12 g/mL,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7%.结论:应用该方法对17种不同产地和不同来源苦荞的主要黄酮进行测定,为寻找利用高含量黄酮特性的荞麦提供了可能,为以后品质性状的选择或杂交选育提供了依据.
作者:黄兴富;黎其万;刘宏程;王继良;孙浩岩;邵金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神经细胞在受到缺血/缺氧刺激后出现细胞凋亡,然而千百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脑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脑功能恢复方面更是胜于西医.中医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其中补气类中药又为主要成分,因此本文就补气类中药抗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姚于飞;高幼奇;胡国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为了解临床医生对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及其认知情况,本文调查了129名临床医生的看法,结果表明大多数临床医牛愿意接受并曾使用过中药配方颗粒,疗效不确定、品种不全、剂量规格单一和价格较高等是目前影响临床医生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主要问题.
作者:江丽杰;胡镜清;杨响光;陈伦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炮制对北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北五味子果和北五味子种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和溶出率的影响.结果:北五味子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并没有新成分的生成,只是蜜炙和酒炙五味子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和溶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醋五味子只有五味子乙素含量增加,其余木脂素含量均减少.结论:蜜炙和酒炙五味子能增加滋补作用.
作者:逄世峰;郑培和;许世泉;孙成贺;王英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制表麻酊的制备方法,并观察表麻酊在口腔拔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花椒、两面针、细辛等制成表麻酊.将门诊就诊的需拔牙患者120例,按1:1的比例用抽签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表麻酊进行局麻,对照组60例采用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注射麻醉.结果:治疗组60例中,总有效率为73%;对照组60例中总有效率为86%;治疗组总疗效与对照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表麻酊是中药酊剂,具有副作用少,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的特点,是一种安伞有效的中药表面麻醉制剂.
作者:黄宇虹;黄仕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基于调脂抗氧化有效部位的降脂宁颗粒(山楂、制首乌、决明子和荷叶)HPLC指纹图谱.方法:HPLC方法采用Agilent Te-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模式,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参照物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并对指纹峰进行归属.结果:降脂宁调脂抗氧化有效部位指纹图谱有29个共有色谱峰,其中峰1~4,8,9来自山楂;峰20~29来自决明子;峰5,6,11~13,15,17~19来自荷叶;峰7,10,14,16来自制首乌.同批次药材和不同批次药材制备的降脂宁调脂抗氧化有效部位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均在0.99和0.90以上.结论:建立基于调脂抗氧化有效部位的降脂宁HPLC指纹图谱是可行的,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能够以调脂抗氧化活性为基础,有效控制降脂宁质量.
作者:罗文;刘斌;王伟;石任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以Fick's第一定律为基础,建立中药刺五加水煎煮提取的动力学模型.方法:讨论中药刺五加水煎煮提取过程中药材颗粒粒度(σ1)、溶剂倍量(M)和提取时间(t)与刺五加药材有效成分浸出量之间的关系.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刺五加水煎煮刺五加苷B和E含量,将测定结果代人数学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刺五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自然对数随时间、溶剂倍量的自然对数变化成良好线性关系,终建立溶质、浓度(CB)模型R为刺五加充分吸收水分与干质量之比.结论:本公式符合工业生产实际,但温度条件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韩林辛;倪键;玄律;窦津晶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测定和比较一年期和二年期生长的人工种植唐古特大黄中游离和结合型蒽醌类成分的变化.方法:利用HPLC和UV法测定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和总蒽醌含量,并与市售成品进行比较.结果:研究显示,生长期从一年增加到二年间,蒽醌类成分随着时间的增加有所增加;大黑沟种植的一年期大黄中游离大黄素甲醚含量已接近市售成品大黄的含量;大黑沟和群加种植的一年期大黄中结合大黄酸的含量均高于市售成品大黄的含量.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一年期人工种植唐吉特大黄资源开发,可望取代野生唐吉特大黄提供依据.
作者:周利;陈桂琛;史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野菊花中黄酮类及有机酸类药效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12个产地的野菊花水煎剂为载体,采用HPLC法测定.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相为0.5%磷酸水溶液,B相为乙腈,进行梯度洗脱,在0~10 min,B相从10%线性改变至20%,10~30 min,B相从20%线性改变至30%,30~40 min,B相从30%线性改变至40%;检测波长为326 nm;柱温:35℃.结果:绿原酸、咖啡酸、3,5-二咖啡酰奎尼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秋英苷、蒙花苷、木犀草索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22 4~2.448 μg(r=0.999 84)、0.027 2~0.544 μg(r=0.999 88)、0.295 2~5.904μg(r=0.999 91)、0.056 4~1.128μg(r=0.999 90)、0.043~0.86μg(r=0.999 72)、0.262~5.24μg(r=0.999 91)和0.022~0.44μg(r=0.999 81).回收率分别为98.07%、98.73%、98.12%、98.59%、98.24%、98.75%和98.31%,RSD分别为1.96%、0.73%、1.01%、1.14%、1.10%、1.02%和1.00%(n=5).结论:该方法同时测定7种有效成分,准确、快速、重现性好,适合于测定野菊花中有机酸类及黄酮类药效组分的含量.
作者:吴明侠;王晶娟;张贵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金砂中没药烷吉酮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YMC-Pack AQ C18,150 mm x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40:60~70:30),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26 nm.结果:紫金砂中没药烷吉酮的平均含量为3.8%.没药烷吉酮在1~9 r/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异欧前胡素的平均含量为3.1%,r=0.999 9,在1~9 g/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金砂中没药烷吉酮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简便快速,结果可靠,可作为紫金砂的质量控制指标.
作者:王晓梅;汪鋆植;郭志勇;彭元莉;邹坤;但飞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以乙醇为溶媒对淫羊藿药材进行提取工艺的研究.方法:用动态逆流提取的方法,选用L9(34)正交表,以干膏得率和淫羊藿苷含量为指标,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并对新旧工艺进行对比.结果:动态逆流提取工艺乙醇的用量低于回流工艺的一半,有效成分的转移率达87%以上.结论:以乙醇为溶剂,采用动态逆流提取淫羊藿的有效部位,高效,节能.
作者:章志雄;熊富良;石召华;吴木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对比香附醋炙前后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对7个产地香附生品和13批醋炙品中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芦丁对照品在3.0 μg/mL~15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各产地香附饮片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其中河南产的含餐高,大多数产地含量在1.00%以上.醋炙品含量明显高于生品.结论:醋炙能增加香附有效部位总黄酮的溶出.本研究从香附非挥发性成分方面为全面探讨香附炮制的目的提供了一定参考.
作者:李英霞;韩莉;藏晔;武玉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罗布麻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罗布麻叶的挥发油,毛细管色谱法进行分离,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鉴定出5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6.06%.结论:罗布麻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醇、酮、酯、酸等.
作者:周春玲;孔令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复肾颗粒(生黄芪、丹参、川芎、大黄和鳖甲)含药血清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增殖时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TAK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并制备复肾颗粒含药血清,分为对照组、TGF-β1诱导组(5ng/mL)、干预1组(TGF-β1 5ng/mL+复.肾颗粒100 μg/mL)、干预2组(TGF-β1 5 ng/mL+复肾颗粒500 μg/mL)、干预3组(TGF-β1 5 ng/mL+复肾颗粒1 mg/mL).培养12、24、48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IV型胶原蛋白(Col IV)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AK1 mRNA的相对含量,Western-bloting法检测TAK1蛋白表达.结果:TGF-β1组细胞的增殖及Col IV含量、TAK1蛋白及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复肾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增殖和Col IV的含量、TAK1表达显著低于TGF-β1组(P<0.05,P<0.01).结论:在体外试验中,复肾颗粒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HK-2细胞增殖过程中TAK1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下调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某些抑制因子抑制TAK1转录和表达.
作者:刘明龙;曾永祥;卢守燕;李建华;刘天喜;赵建雄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复乳-溶剂挥发技术制备的壳聚糖(CS)修饰聚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栀子苷纳米粒的工艺条件.方法:以PLGA浓度、壳聚糖浓度和PVA浓度为考察因素,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根据星点设计原理安排实验,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经效应面法预测佳工艺条件.结果:各指标的二项式拟合方程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04.32±2.36)nm,包封率为(75.60±0.65)%,载药量为(9.87±0.27)%.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栀子苷纳米粒的工艺优化,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作者:张海燕;陈晓燕;万娜;朱根华;郑琴;杨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豆科兔尾草属植物兔尾草[Uraria Legopodioides(L.)Desv.ex DC]的化学成分.方法:以各种柱色谱分离兔尾草的乙醇浸出物,对所得化合物以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的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所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3个化合物,他们分别是:皂草黄酮(V),野漆树苷(Ⅵ),3β,16β,22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I).结论:化合物I,V,Ⅵ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作者:杨小良;思秀玲;曲磊;严紫成;许学健;韦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蝎素组分Ⅲ(SVC-Ⅲ)对Jurkat细胞NF-kB通路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不同浓度(0、0.1、1.0、10、100ns/mL)SVCⅢ刺激Jurkat细胞,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KK1和IkBa mRNA表达变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NF-kB活化情况.结果:低剂量的SVC-Ⅲ(0.1、1.0 ng/mL)对IKK1、IkBa及NF-kB有促进作用,浓度为1.0ng/mL促进作用强,中、高剂量SVC-Ⅲ(10ng/mL、100 ng/mL)对IKK1、IkBa及NF-kB则有抑制作用.结论:不同剂量的SVC-Ⅲ对NF-kB呈现活化或抑制作用,因此对T淋巴细胞中NF-kB通路的调节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赵永新;宋向凤;郭继强;王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测定阿魏酸、川芎嗪的体外回收率,确定其校正方法,并进行体内稳定性考察.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微透析样品中阿魏酸、川芎嗪的浓度,并计算探针回收率;把探针植入大鼠颈静脉,考察探针在10 h内和5只大鼠之间体内回收率的稳定性.结果:1.在相同流速下,相对回收率与药物浓度无关,并且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回收率与相对损失率近似相等.2.5只大鼠之间探针的回收率之间有差异性;3.探针在大鼠体内10 h内回收率能保持相对稳定.结论:当每次实验都进行反透析法回收率校正时,所建立的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川芎嗪、阿魏酸的动物在体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利胜;石宗丰;郭琦;刘宏伟;赖宝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法同时测定丹参粉针剂中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和迷迭香酸4种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Diamonsil 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5%冰醋酸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8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4种水溶性成分可完全分离.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和迷迭香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64 4~2.630μg(r=0.999 9),0.007 420~0.118 7 μg(r=1.000 0),0.008 770~0.140 3μg(r=1.000 0),0.019 44~0.31l 0μg(r=1.000 0).平均回收率丹参素为101.6%(RSD为1.1%),原儿茶酸为102.2%(RSD为1.8%),原儿茶醛为101.3%(RSD为2.0%),迷迭香酸为100.9%(RSD为1.6%).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4组分分离良好,可用于丹参粉针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伟;张雪;褚文静;杜秀芳;许祺;黄喜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梅花点舌丹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主治红肿疔痈初起.近年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尤其是在其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名方,现就上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孙守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